中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比较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历史思维,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个定义,简单来说,可将历史思维定义为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的融合。[1]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已成为学习的重要载体,教科书中的内容编排,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教科书编写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一直困扰教科书编者的难题。本文试比较分析了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明治维新》和美国McDougal Littell出版公司(以下简称ML版)《World History——Patterns of Interaction》的《Modernization in Japan》在插图使用、概念选取、问题创设等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异同,旨在为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抛砖引玉。 一、教科书课文插图的选取与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建构 形象思维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思维模式之一,是通过直观的、生动的形象去把握事物,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历史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性,我们不可能直面历史,真实再现历史场景,因此需要通过图片、语言等再建历史形象,模拟历史情境,刻画历史人物。丰富的图片、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是再建历史形象,培养历史形象思维的关键,明治维新作为日本近代发展历程的重大转折,必要的形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人教版《明治维新》单元中共出现了26幅图片:在单元导入中,呈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兴建的学校、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各国的史实,体现了明治维新的精髓“文明开化”;在课文中穿插的“日本的封建等级示意图”、“日本的酿造工厂”等用绘画的形式展现了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封建等级森严、经济发展落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讲述倒幕运动与明治政府的成立一课时,又注重运用地图、倒幕派人物肖像、历史场景复原图等史料意味更为强烈的图片,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了解;而对于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变化,则使用了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影印资料、日本第一列火车机车、开设的机器纺织厂等图片;在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日本走向世界的几次战争史实在图片中均有体现,如甲午战争、入侵朝鲜等,同时对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提出与确立也以图片的形式作了介绍,如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颁布等照片,如实地反映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确立。这些图片使用紧扣课文内容,以生动的历史形象再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概念过多,内容较深的遗憾。 ML版教科书本课的图片一共有9幅。在图片的形式上,以绘画、漫画和照片的形式为主,包括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的照片,描述日本扩张野心的漫画,以及日本的版画(浮世绘)艺术等。相比人教版的图片运用,ML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图片与学习过程的结合。例如应用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照片来比较中日对西方世界的不同态度,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东方国家是神秘而陌生的,如果只是简单对比,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理解,这时就需要图片的帮助,两幅具有各自国家与时代特点的历史人物照片,能够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课后延伸部分,ML版教科书选用了几幅十分精美的浮世绘作品,对于学生了解浮世绘艺术和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起到入门的作用;教科书同时也展现了浮世绘版画的制作过程,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渲染技艺对于西方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大开眼界。教科书还提供了欣赏更多浮世绘作品的网址,为有志于研究东方艺术的学生开启了一扇大门。 在教科书中,丰富的图片不仅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其独立的作用和意义。丰富多彩的图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来讲,珍贵的历史史料往往需要以图片的形式来呈现,许多历史观点也蕴含在图片之中。图片既是独立的学习内容,又要与课文内容密切结合,求精不求多,是图片使用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中美两版教科书都做得比较好,但是若论与课文结合的紧密程度,ML版显然更加有发言权。 二、教科书课文内容的编排与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有其内在严密的逻辑,通常体现在历史的时序性与历史事件演变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中。对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而言,更是要体现出其本身的逻辑性,以最合理的结构编排、叙事章法凸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的“明治维新”是作为选修课程中的一个单元来呈现的,与选修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其他内容一样,明治维新是作为日本史上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影响力的改革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在宏观上,本单元内容具有如下的逻辑结构:中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比较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中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比较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