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施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方式,从教育心理学出发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将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实现的一种方式,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为一个切入点,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教育心理学方向作为指导,培养学习者从心理学出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育心理学
1.1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源于十七世纪教育中“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这句话为开始,引出人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在教育中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行为?等问题,教育心理学从这些问题开始研究。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从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的心理学从六十年代初就已经成立了教育心理学的委员会,我国发表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也是历年来心理学会占比例最大的。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者经过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使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已经十分科学化,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而是需要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学,还一直未取得统一的答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将教育心理学中刺激与反应相结合,研究人性在刺激中所出现的反应;第二类是主张认知理念,主要研究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心理规律,刺激下人可以出现反应,那么肯定是有自己内部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认知的重新组合,变化的过程是由于对问题各个部位关系的认知而领悟的,这种组合方式可以促进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第三类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一般为人本主义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动的活动者,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习者起到引导和协助的作用。除以上内容之外,部分学者直接将其内容分为两类对抗性的观点:第一类是将教育心理学看作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第二类是以人类行为作为主体,研究人的情感态度,是一种独立应用的学科。而本文从三大理论派作为基础探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2跨文化交际能力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这一文件的颁布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纽带和桥梁,是传播本国文化、吸纳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和环节。跨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新增的学校课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跨越文化背景,传递异域信息的必要桥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数和外化标准。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总结作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基础,即以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的配合
3.1教育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主义学派
认知主义派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依靠主观的内容组织能力和认知能力而完成的,学习者以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对学习问题的内部结构与内在条件进行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者的突出之处在于肯定意识及主观的能动作用。可以让学习者将已有的知识内容和其他知识相结合,其他知识包括:特定的国家历史文化、人文经济及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将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引导学习者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时尽可能地从自身未来职业要求出发,选择性的了解本国及他国文化知识,帮助学习者可以熟悉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习者可以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利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和方法,将学习效率提高,加强学习效果。学习者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主动学习,可以进行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学的各大派系之中,教师早已从以往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让学习者可以主动学习,积极地进行探索这才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可以推动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2教育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派认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将人的本性揭露出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中拥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文化的差异是学习者学习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不同就是一种“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将学习者原本了解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进行冲击,所以学习者在文化的差异下通常都会选择拒绝,因为对异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导致学习者会对外语的学习产生畏惧和抵抗的情绪,拒绝学习自己认为较难的知识,使学习者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害怕国际上的交流,打击自身的自信心及自尊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习者的情绪,帮助学习者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减轻学习者心理的拒绝心态,降低“外部威胁”的发生,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意识,提高对于文化的包容度,让学习者察觉到异域文化与原本知识体系的相关性,逐渐引导学习者情绪上的变化,通过更加深刻的理解本国文化,将异域文化进行比较,进而最终达到尊重他国文化。
3.3教育心理学基础上的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派认为通过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跨文化交际的沟通就是用语言的方式,而语言这种行为活动可以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得到一种重复下的语言习惯,为学习者灌输更多的语言材料和知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环境,让学习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利用外语进行交流,一直练习直到可以熟练的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为学习者创造一个类似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交际场景,在场景中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练习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通过场景的练习熟悉语言的交流环境,加强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这种方式可以用于学习者语言技能的磨炼和提高,通过重复的使用语言交流的方式来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反反复复大量的练习来得到期望的效果。
结语
随着对外语文化的认同度有所提高,就会对不同的文化产生包容心理,对于外语语言熟练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由此对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难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9):2-8.
[2]濮春霞.研究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8,12(12):35.
[3]王金环.冬奥会背景下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6(2):123-135.
作者简介:
周逸民,男,(1999.07.22)江西省赣州市,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郭小鹏,男,(1999.09.10)江西赣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段睿,男,(1999.01.21)江西进贤,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论文作者:周逸民,郭小鹏,段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学习者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跨文化论文; 交际能力论文; 认知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