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史论文,高考复习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高考命题的主流史学观念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命题的核心观念是,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的核心观念是,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转为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尤其是文明史观。在启动新课程改革时,高考命题专家就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1]。
近年来的高考改革正越来越多地体现着课程改革的理念,许多原先行之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形势,如何指导高考备考成了一个紧迫问题。那么,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我们该如何使用文明史观带领学生复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把握。
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文明史观的内涵
教师要让高三学生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史学理论和过去相比发生了不少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为主线索的革命史观在史学界已经不是主流,而代之以文明史观。文明史观更具包容性,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注重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溯源。
那么,究竟何为文明史观呢?这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历史的理论模式,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它以人类文明演进作为历史研究标准,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重点关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关注文明的演进、中国历史与世界文明史的关联,重视历史和现实的关联,把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具体来说,它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明史观认为“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范畴。此前的旧教学体系,基本是以五种社会形态的变化为依托的,但文明史观却不同,它有更多样的分类方法。举例来说,“依据文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依据地域特点,又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依据宗教特点,则又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2]。不论哪种分类方法,都是以文明为基本范畴或单位的。在这种分类下,一些过去被认为重要、但不符合文明范畴的内容,就必须删除;而另一些曾经被认为不重要、甚至被认为“有害”的内容,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考虑,则可能要增加。
2.文明史观关注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就会相应地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变迁,而不再一一顾及每个具体的国家或民族每一时段的特征。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些具体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我们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去突破以往朝代史的界限。举例来说,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把“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为一个单元专题,就是考虑到它反映了人类整个近代政治制度文明的大进步,它涉及英、美、法、德等多个国家长时间以来的历史变迁,这些国家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才显示出代议制这个基本特征的。
3.文明史观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在以往的学习中,教材和教师强调物质文明的较多,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文明史观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属于文明的不同侧面,但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在复习中,除了那些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的内容,“而对于那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利弊得失,如信仰、宗教、哲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礼节礼仪、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及其巨匠、体育及其明星、舆论与媒体、娱乐休闲。那些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需要同等重视”[3]。
4.文明史观重视历史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学历史课程并非简单地进行历史专业教育,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倒不是那些英雄们的传奇经历,反倒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饰如何静悄悄地发生变化。例如,学习明清的赋税改革制度内容,不仅因为它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居家生活。复习中应关注百姓衣、食、住、行方面的生产与消费,生活质量的历史演变,“当然,以上要素应从历史的高度加以介绍与分析,如百姓的住宅变化,不能纯粹介绍技术的进步,还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观察与分析它是怎样进步的,为什么会进步,会对精神文明带来怎样的要求与影响,有何经验与教训?”[3]
其次,要注意用文明史观分领域梳理课程内容
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复习如何开展才能更加有效?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4]。因此,笔者认为,应用文明史观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领域将课程内容梳理成几大体系,从各领域的变迁发展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1.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高考要求掌握五个阶段,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为什么是这五个阶段?因为这五个阶段基本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向,春秋战国是铁器时代的开始,此后两千多年中我国生产力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南北经济交融时期,有两个特点具有代表性,一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渗,一是江南经济的发展;隋唐是我国古代经济全面繁荣的一个阶段;宋元是我国商品经济走向繁荣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的特点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把握古代物质文明成就的重点。此外,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古代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包括十分重要的赋税制度,笔者觉得仍应引起必要重视,一个视角是作为特定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另一个视角可能是三农问题。如在2006年全国卷Ⅱ的16~19题中,反映的主题是“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各国工业化资金来源有所不同”,这就属于物质文明题。
2.政治制度文明。我国古代制度文明的重点当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外就是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制度都是围绕这一制度而产生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封建制度问题,教材从封建制度的兴起、繁荣、发展、衰落角度去把握,而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古代史的内容中没有一处提到“封建社会”一词,只是在近代才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词。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笔者的理解是,封建社会作为中国史学界一个特定名词,受到了多数史学家的质疑,从马克思对欧洲封建社会的界定看,中国自秦到清的历史显然不是封建社会,而是集权社会。由于学术界存在这些争议,新课标尽力地回避了“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因此有关这一概念的理解分析,就不应成为复习的对象。有些复习用书要学生分析,为什么说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为什么说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这些问题显然失去了意义。此外,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也不能再从制度演进的角度去把握,而应该从现代化不同模式的角度去把握。2006年全国卷Ⅰ的16~19题,反映的主题是“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就属于政治制度文明题的考查。
3.精神文明。在这方面,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提示我们应对各时期的儒家思想作重新认识,包括儒家思想的产生、统治地位的确立、发展、蜕变四个过程,也要注意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精神文明方面的成就还有科学技术和文化。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方面的内容各个朝代都有删减,但科技文化方面没有一个时期的内容被删,这值得重视。例如,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以“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引入考查主干知识,就体现了这一史观;2008年全国卷Ⅰ第20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中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全国卷Ⅱ第23题考查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的研究方法……这里考查的都是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有关知识。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第23题,反映的主题是“在14~17世纪的欧洲与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也是属于对精神文明的考查。
高三历史复习的重点是关注文明的演进、中国历史与世界文明史的关联,重视从历史联系现实,把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对于历史学界已摒弃了的旧理论、旧观点,无论是在讲授新课还是备考复习时,教师都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例如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人教版的教材认为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而岳麓版的新教材则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对于这种未达成共识的观点与说法,命题专家们表示将采取回避的办法。因此,在指导高考复习时,教师有必要将新老版本的教材认真进行阅读和对比,特别是要研读更多地采用了史学研究新成果、新理论的岳麓版教材,删掉那些已陈旧的知识,积极引进一些跟教材知识相关的新理论成果,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最后,运用文明史观复习应把握好四个关系
运用“文明史观”进行高考复习,教师应做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历史,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把握好四个关系:
1.要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历史内容,是那些对今天仍然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类文明成果。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到今天的,今天的历史又是如何从往昔文明传承而来的。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读史能使人明智。例如,讲述春秋时期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当前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和法律精神的内涵,以及在近现代西方的重大影响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历史的现实意义。历史课要培养学生通古今之变、为后事之师的成长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历史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是人生命历程的溯源和延伸,历史中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和发展的经验,思考历史能使人更加聪颖、通达和大气。以文明史观来看待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可以真正做到用历史知识来指引现实生活。
2.要正确认识文明成果与付出代价的关系。“明白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有战争、浩劫、争权夺利甚至是历史暂时的倒退……但要知道,这些代价与文明的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太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拔的追求文明的坚实步伐。”[5]有这样一道例题:
“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观点和立场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答案是B,此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学习用新的视角认识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到鸦片战争作为工业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也有加快中华文明近代化步伐的积极一面。
3.要正确认识多种文明之间的并存关系。众所周知,历史总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便是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也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举个例子,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既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又形成了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同时还有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所以说,我们应该看到并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那么由此,就会明白人类社会发展既会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也会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当然,我们还要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这样讲述学生就能明白,人类文明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个民族的兴衰成败问题,而不单单只是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方面的。由此,教师才能在实践上真正做到:让生活在这个开放社会中的学生形成正确的、经得起现实考验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要正确认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在复习中,学生既要学会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要能够从中国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复习内容主要涉及有,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中外文明的差异、冲突、交流与碰撞,以及世界经济与科技等。复习中要突出文明的内涵,把历史人物、事实、成果等放到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精神等具体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观察、思考和比较,理解或解释其发展的轨迹和意义。
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族人民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交融冲突,创新进步,方才形成的。多样性、阶段性及普遍联系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此,教师可设计诸如“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和全球化中的中国”等专题,带领学生贯穿古今中外,从而提高复习的成效。
总之,“文明史观”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的相关内容,更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文明史观将成为新时期史学界研讨的主潮流。在新一轮高考复习中,我们只有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注重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为学生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通过专题知识的梳理,做到融会贯通,复习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