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指标论文,中考论文,试卷论文,结构论文,语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36(2009)02-0040-05
一、问题提出
初中语文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考核根据,也是高级中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换言之,中考语文具有学业水平评估和选拔的双重作用。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建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导向及中考考试质量的有效控制,甚至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自2001年教育部颁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进行了新课程的实验与改革。然而,由于各地对课程标准解读和执行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中考命题标准不一、质量失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整体教育改革。因此,探索和规范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对提高中考效能至关重要。
二、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的构建
(一)中考语文学科考试在教学评价策略中的地位
教学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检查教学情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实施《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和策略丰富多样,具有多元的特点。
形成性评价直接关系到终结性评价的结果,而终结性评价则直接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各项指标。上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失,后者对前者有很强的导向性。本文着重于探讨终结性评价中技术指标的构建,也就是中考语文考试标准及相关指标的确立问题。
(二)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的构建依据
所谓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是指语文学科考试中,应试者在规定测评要素方面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构建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首先必须明确中考语文科考试标准的构建依据,从而以此确定科学合理的考试测评要素。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考试评价方法要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这不仅在总体上为考试评价上定下了基调,也为中学语文学科考试标准的构建提供了总体依据。
具体而言,中考语文学科考试标准的构建,应依据教育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文件精神。与此同时,命题还应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高级中等学校教育目标要求、考试目的需求、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发展需求和考生的身心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从中考考试目的来看,中考语文成绩与其他科成绩一起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及高一级中等学校择优录取的依据,中考语文学科试题必须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在考核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除充分考虑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外,语文学科考试标准的构建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体现考试的人文关怀。只有试题的内容要素、能力要素及考试标准的设计做到真正的科学合理,才能有利于应试者身心发展,推动学业水平的科学评价,从而实现考试的预期目标。
此外,考试标准的构建还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语文学习具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在中考语文科学规范的前提下,语文评价应避免繁琐化。
(三)测评要素
中考语文学科的测评要素主要包括内容要素、能力要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各要素应能综合检测初中毕业生在语文科学习上所要达到的水平,以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培养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1.内容要素
中考语文测试内容总体上应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7~9年级应达到的阶段目标为依据,具体包括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等内容。其中,现代文阅读材料采用与所选教材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古诗文积累以《课程标准》附录中7~9年级推荐篇目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课程标准》推荐篇目或与其程度相当的其他阅读材料。
2.能力要素
理论上讲,中考语文测试旨在检测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力要素的考查一般隐含在考试材料中,通过学生的答题流程及答题结果显现出来。能力要素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了解与识记。如:能正确辨识常用字,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等。
(2)理解与分析。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与评价。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中考语文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考查的形式通常体现在阅读题和写作题中,亦可在其他考查内容中间接评价。例如,在阅读中检测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在写作中检测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等。
三、中考语文科试卷结构各要素技术指标的确立
(一)试卷基本结构模式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课改进程不一,且学制和教材不尽相同,加上各地文化背景也存在着差异,考试目的及功能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模式的构建也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如表1所示。
(二)试卷结构的技术指标的构建
中考语文科试卷结构是由中考语文学科的内容、目标、题型、难度、分数、时限和长度七种要素组成的一个集合性结构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彼此关联。其中,内容和目标是主体要素,题型和难度是派生要素,分数、长度和时限是依附要素。因此,中考语文学科的试卷结构体系一般由内容结构、目标结构、题型结构、分数结构、难度结构、时限结构及长度结构组成,而双向细目表可将试卷的结构体系图表化和数量化。
1.目标要素
初中语文升学考试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实践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根据考试标准对不同测评要素的要求,我们大体可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欣赏感受和应用。
A层级·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示例1](2007年绍兴市中考题)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③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⑥杜甫《春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移情于物,感时伤世,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⑦陈水扁倒行逆施,不得民心。去年,台湾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扁”运动,恰好证明了《〈孟子〉二章》中所说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示例主要考查对名言名句的积累和再现。
B层级·理解: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考生领会知识点并能对其作简单的解释。
[示例2](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以上示例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现代文试题中也有关于理解的考查题,囿于篇幅,在此不一一赘述。
C层级·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示例3](2007年武汉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2-14题。(材料一、二、三略)
12.[材料三]说我们无法选择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试就[材料一]中的内容,说说安妮生活的周遭环境是怎样的;面对这样的环境,她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均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13.[材料二]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疾病缠身、十分痛苦的情况下,创造了辉煌,获得了常人难以得到的幸福,靠的是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经历证明了[材料三]中哪一句话的观点?
14.安妮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和不幸面前表现出的性格品质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答三点)
以上示例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归纳与分析。此类层级考题可出现在语文中考题各个板块中。
D层级·欣赏感受: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的理解能力,欣赏和感受优美精辟语言的能力。
[示例4](2007年孝感市中考题)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下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限2个字)。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以上示例即为欣赏感受层级的考查,在语文试卷的古诗文及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板块均为重点考查内容之一。
E层级·应用:考查考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能力层级。应用层级的考查可渗透在各种题型里面,但常见于作文及综合性知识点的考查中。
[示例5](2007年山东青岛市中考题)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半命题作文
题目:做人从____________开始
要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话题作文
孝顺父母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荀子·大略》中指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礼记·中庸》中也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孝顺就是善事父母,尽心侍奉父母,顺从父母,尊重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是儿女的本分,是晚辈应尽的义务。
请你以“孝顺父母”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以上示例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查,但总的原则仍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
2.内容要素
初中语文升学考试的内容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的有关条款来确定。一般来说,内容要素具体包括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六个方面。根据2007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题抽样调查,中考语文试卷具体构建分值比例的理论参考值如表2所示。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及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在确定中考语文试卷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彰显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文学素养、文体素养和人文精神等要素。为了提升中考语文试题的品位,突出语文素养,《命题指导》明确要求:“要处理好课程目标中提出的三个难度的关系,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还要能够反映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命题时要严格依据新课标关于“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五个方面”(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同时,试题的题材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考虑思想内容的科学性,注重体现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
(2)重视积累,强调语言运用。母语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词语、篇章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朗读、背诵优秀诗文是加强知识积累、增强语感、培养语言兴趣、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前提。新课标要求:初中毕业生应能背优秀诗文80篇;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难点;能体会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表达效果。因此,考查考生积累的词汇量与语言点的运用能力是中考语文学业考试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中考语文试卷命制时,试题题型可以多样性的态势呈现,如积累类试题可以有对接式、理解式、运用式、开放式、配画式等类型。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综合性,可以把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一同考查;二是运用性,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依据新课标的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即是学生和作者的平等对话。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时所反映出的独特感悟,体验和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思考、体味,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与众不同的或他人从未有过的结论和独特的感悟,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语文中考试题对此应有所体现。
(4)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作文是极具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因此作文考试必须十分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创意的作文来。为了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精神,作文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命题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学生可自由表达。二是采用恰当的考查形式,如话题作文、选题作文。由于话题作文采用了“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给学生提供了发挥写作才能的广阔空间。三是灵活制定评分标准,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如有的地区中考题评分标准中明确指出:“凡一、二类作文(中心突出、切合题意、内容充实、语言准确、行文流畅、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书写工整),达到以下要求之一者:①深刻透彻;②丰富;③有文采;④有创新,在所给分数的基础上再加2~3分。”这种激励措施对学生写出深刻透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题型要素
近年来,语文题型得到不断创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填充题、图文转换题、口语交际题、仿句题等新题型。但根据初中语文科的知识特点及测评要素的要求,中考语文科的试题结构一般还是由四种题型组成。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试题一般以主观题为主,且常见的主观题题型为表述题。从广义上讲,作文题也是一种表述题,但是它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所以将其单列。同时,命题者考虑到对学生知识准确性的评价和增强试卷的区分度,更好地发挥中考的选拔功能,辅之以少量的客观题,客观题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和填充题。各种题型的考试功能及理论比例如表3所示。
4.难度要素
初中语文升学考试着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考虑语文学科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中考语文试题的难度比例的理论构想应为4∶3∶2∶1。即:容易题约占40%,适中题约占30%,较难题约占20%,难题约为10%,整卷难度系数宜控制在0.60~0.70的范围内。
5.分数要素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掌握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考虑到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及其重要地位,语文考试宜实行闭卷方式考试(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开卷的方式考试),其分数的设定可依据考试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而言,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中考试题可设计为总分150分,单纯的升学考试可设定为120分。
6.时限要素
在构建中考语文科的考试时限要素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及其重要地位、考生的身心素质特征以及《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课时量等基本因素,同时应结合试卷长度、题型要素、难度要素综合考虑。我们一般将语文学科考试时间规定为120分钟。
7.长度要素
由于中考语文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所以各类试题的考查内容要覆盖整个初中语文的知识网络。根据考试时间及青少年的实际阅读能力,语文中考试题题量一般设置为4大板块、24小题左右,文字阅读量一般为7000字~9000字左右。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发觉,中考语文试卷要依据中考性质和学生水平而确定适当难度、区分度、效度和信度,从而优化中考试题的各项技术指标,使其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各项要求,为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理念的转变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和正向反馈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