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活”的艺术,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师想教好语文,学生想学好语文,我想都得要从兴趣入手,教师作为引导者,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精心备课,让40分钟活跃起来
1.激趣导入。
(1)巧用歌曲导入。
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以用《命运交响曲》导入课文,通过贝多芬自己的作品,学生情绪被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体会他那敢于和命运做斗争的顽强精神。
(2)历史典故导入。
在讲《五柳先生传》这课时,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陶渊明自传性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3)巧用图片,图文并茂导入新课。
如《苏州园林》这一课,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发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也是文章的主旨句。去从各个角度感受,更加直观形象。
2.深情朗诵。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1)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①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②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2)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生读一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前面提到的《皇帝的新装》,还有《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七年级上册)等,我都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中,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3)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荒岛余生》一文,讲的是鲁滨逊被困荒岛后与困难作斗争的思考行动过程,我在讲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被困荒岛,将会怎样想、怎样做。把学生先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二、质疑讨论,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兴趣
俗语云“好奇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还可以通过爱迪生的“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的“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莱特史弟的“人为什么不能像鸟儿飞上天呢?”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质疑,调动他们质疑的兴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处处志之’,又为什么‘不复得路’呢”的疑问,讨论解决这一疑问就能让学生明白本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学生问“皇帝自己没穿衣服怎么会不知道呢,哪有这样的愚蠢皇帝?”而讨论的结果又让学生明白童话的夸张艺术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语文”:语文即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每个人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认识的工具。初中语文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体现出很强的工具性,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而作为现代科技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的现代教育技术,其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工具性,只是在这个承载的整合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工具化特点更为纯粹。从整合的性质层面来说,实际上,这是两种课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种整合。而这个整合的目的就是运用,互为一体的运用。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
四、让评价丰富起来,鼓励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甚至现在的语文学科评价,还只是一张考卷,至多加上简单的面试,很少能把语文学习兴趣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的,很少能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为评价目的的。
兴趣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每一科目都该想办法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老师们教得快乐,学生们也学得快乐。
论文作者:吕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评价论文; 课文论文; 兴趣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