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宗会,朱先伟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宗会,朱先伟

摘要:随着国家统编教材全国性普及,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乘势步入“花期”。基于统编教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究百花齐放。本文立足重庆市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之背景,结合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校初中年级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从新教师的角度,就阅读教学方法提出几点浅薄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阅读教学 任务导读

正文:

2017年9月,全国处于起始年级的中小学生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其中就包含了初中语文,重庆自然也在其列。于重庆而言,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都在进行着。关于阅读,近几年这两个名词是高频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关于阅读的方法,有精读、略读、跳读……可就教学技法层面来看,就仁者见仁了。

语文阅读应该如何教?作为语文教育的初入门者,实在不敢谈“经验”二字,只是结合北新巴蜀中学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并简要总结一二。

一、任务驱动的整本书阅读

重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已经渐见成效,市教科院以及多位语文名师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应用在于名著导读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除了阅读教材上的12部名著之外,学生还需涉猎更多的适宜作品,对这些作品的阅读,都是连贯的、整本的。大量的阅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知识的拓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学生如何阅读才能行之有效?怎样阅读才能抓住重点?基于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问题导学,名著阅读有方向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阅读的积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都还很有限,他们并不能像成人一样,在阅读之前能够明白自己的阅读意图。因此,在指导中小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名作之前,怎样读、读什么,是在翻开扉页之前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没有这两个问题的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往往是漫读,无目的也无方向。最后花费很长时间读完的一本名著,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能是一些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方式,很明显是无法适应质量检测中对名著阅读部分的题目要求的。因此,需要一套基于学本立场的阅读方法,来指导中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于是——问题导学,便成为了我首先尝试的方法。

这一方法应用与阅读的实施环节,是学生“读”的关键环节。过去的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大多通过自创的“问题导读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所谓问题导读法,其实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先结合这本书的简介,大胆提问,并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之后,解决所提的问题。但提问也是有技巧和要求的,问题不可乱提。问题导读法适用于阅读的前期准备,学生根据书本简介提示进行初步的预读,再根据以下几点提问:

A.立足于理解文意的问题,与主题有关。如《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余生“沉入”海底?在海底丰富的经历与见闻是否是尼摩船长的追求……

B.立足于表达技法的问题,与手法相关。如《带上她的眼睛》中,想象与联想的手法运用技巧、效果……

C.立足于作品情感的问题,与思想相关。如《普希金诗选》全书,普希金的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态度有无变化?经历怎样的变化?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D.对比提问(对比学过的类似作品、对比相近的行文风格、对比人物、对比手法……)

问题提出后,须自行尝试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如下:

A.多读文本,解决简单问题。

B.参考背景(创作、人物、社会……)思考较难的,关于主题、主旨的问题。

C.互学互商,与同学、老师讨论解决较深层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D.综合他人意见,形成自我见解。

以上是问题导读法的几个要点,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大板块,它不够成熟,但实践反映是行之有效的。

(二)任务促学,名著阅读有目的

带着问题阅读,更多的个是基于“学本”兴趣的,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这样的方式重在培养和树立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方向。但真正要有利于学生提升质量检测中名著导读部分水平,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基于此,我又在“问题导读法”的基础之上,辅助推进了第二种阅读方法——任务促学法。

任务促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的阅读下达一定的阅读任务,其作用类似于导学案,但其形式、趣味性和实践性是导学案远远不及的。通常,任务的下达需要教师结合作品本身进行一些设计,要求能够涵盖作品的主要内容,也能够呈现作品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等等。以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内容、要点。这里以初中名著导读中《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等作品为例进行阐释。

除了就名著《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等设计开展专门的名著导读课程外,我还通过设置特色作业来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己对名著主要内容的梳理,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布置学生描画“取经路线图”“通关文牒”等;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布置学生以“命运对祥子做了什么”为主题的命运曲线图、漫画解析图等等;阅读《海底两万里》时,布置学生绘制“航海日志”“航海图志”等等。以发布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阅读的目的去读名著,有效避免了学生的“漫读”行为,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边巩固,让阅读有趣、高效。

二、导向清晰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通常以题目训练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能够快速阅读并迅速抓住其核心思想、关注其表述细节,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内化,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从阅读中习得“实用性”语言技能。因此,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我也一直在以“速读、理解、思考”这几个核心词引领方向。其重点,我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分解题干,明晰任务、要求、对象

这一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汲取”环节,即题目的客观要求。读懂题目,明晰题目任务和要求,是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前提。基于此,我们常常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的题目进行“切分”,把完整的题目切分为任务、要求和任务对象三个部分。以某非连文本阅读材料题目为例:

例:结合材料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根据“任务”“要求”“任务对象”三部分切分该题目,“任务”就是“概括内容”,“要求”即“不超过20字”,“任务对象”就是“材料一”。这样做看起来是很繁琐的,但其目的和作用却都是十分明显的——让学生清晰掌握题目的意图,为精准理解材料、准确表达奠基。

(二)表述精准,语言干净、凝练、切题

这一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释放”环节,即学生的主观表达。在掌握了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明晰了题干的要求之后,需要做的就是结合题干的三部分要求,进行准确的答题了。基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训练目的(实用性语言技能习得),让表达切合主题、简明易懂、凝练利落就成为了平时常规阅读训练的目标了。

结语:

教无定法,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形式、方法走进课堂,不管其形式如何,目的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用知识与美的体验,浸润孩子的灵魂,阅读教学亦然。

论文作者:杨宗会,朱先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宗会,朱先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