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买方市场的内涵、标志及其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内涵论文,特征论文,标志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买方市场形成的标志
现阶段我国以告别短缺经济为标志的买方市场形态,虽然是初步的、不完全性的,但并不是脆弱的,它已具有了买方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标志。从本质意义和发展走势看,我国既定市场格局是不会轻易改变和逆转的。我国买方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和标志是:
1.商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商品供给总量基本满足或超过了需求总量。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7年我国613 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供求平衡的商品占66.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二者加起来,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商品所占的比重高达98.4%。而供不应求的商品仅有10种,约占1.6%。 又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情况,自1995年开始,我国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到1998年上半年,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下降为零,而供过于求的商品超过25%。
2.市场供大于求具有普遍性,各类和各种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和状态。买方市场的表现具有普遍意义,从区域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从农村市场到城市市场,从消费品市场到投资品市场,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都程度不同地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除商品市场外,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从资本市场看,银行系统业已出现了大量的存贷差,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投资。1998年上半年,全国银行存贷差高达4 万亿元,仅上海的存贷差就达1500亿元。从劳动力市场看,据有关方面测算,90年代中期,我国综合失业人口(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大约在1.8~2.6亿之间。(注:凌琪:《买方市场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 《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劳动力失业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有其非正常的一面,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大于需求规模的状况。
3.生产呈现过剩状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现象较为突出和明显。在短缺经济时代,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市场供给能力显得十分有限和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利用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供大于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企业超过市场容量的生产能力自然会出现过剩的局面。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十分突出和明显。据1996年进行的第3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 在涉及普查的900多种主要产品中,1995 年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当然,对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看待。一方面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惯性、市场经济体制作用的有限性和现实投资体制存在着的种种弊端,整个社会生产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机制。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生产能力过剩是一种非正常的过剩。另一方面属于一种正常的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性,这里面有买方市场作用的空间和结果。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要经历一个开发、生长、成熟的过程,对消费者来说,产品也要经历一个从认知——需求——强烈需求——供给过剩——调整供给的过程。在市场由卖方向买方转换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现象,这是买方市场作用及其形成的重要表现与标志,有其必然性。
4.市场约束明显加剧,消费需求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或决定性的因素。一般说来,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净出口。长期以来,资源约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也主要依赖于投资推动。到90年代,这种情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资源约束逐步让位给市场约束,市场约束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在宏观上,政府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任务已转变为研究消费需求,调节社会需求,增加有效供给。表现在微观上,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单元和主体,明显感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感到过去的那种“四平八稳”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了。
5.买方成为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在市场上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作为买方的消费者成为商品市场的主导力量,对商品的取舍有着绝对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决策权。企业在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必须把考虑和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和认可放在首位,必须树立起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和理念,真正从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出发,一切为消费者着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转变。
二、现阶段我国买方市场的主要特征
面对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大家在我国短缺经济已经结束、买方市场业已形成、国民经济正在步入一个以调整结构、提高素质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等问题上,已取得共识,意见比较一致。现在的问题是,应当如何认识和概括我国的买方市场,我国买方市场有哪些特殊的规定性。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看法和提法不尽相同。
应当说,这些提法和概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又不足以反映买方市场的本质要求和我国买方市场的现实特征。从这个方面考虑,把现阶段我国的买方市场概括为“初级买方市场”似乎更准确、更科学一些。这种概括符合买方市场的一般规定性,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现时我国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从相关意义看,这里所说的“初级买方市场”,实际上就是不成熟的买方市场,与它相对应的应当是成熟的买方市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的买方市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现阶段的买方市场是在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需求约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常态形式。现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买方市场已是普遍的市场形式。短缺经济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供给约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常态形式。严格地讲,在真正的计划体制下,是不会出现也不存在买方市场的。从根本上说,我国的买方市场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制转轨对买方市场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经济体制的转轨,就不可能有买方市场的出现和形成。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计划体制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或多或少还在某些方面和领域起着作用。相对而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只是初步的,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从构成新体制的框架看,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刚刚开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和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一切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出现的买方市场是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是在不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先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而形成的,带有转型期的一系列特点,它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买方市场。
2.现阶段的买方市场是在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形成的买方市场。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形成买方市场时,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人均GDP一般达到2万美元以上。而我国则不然,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GDP 不足1000美元,在世界上只能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从我国的国情看,即使按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生产力水平要达到较高的程度,也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过程,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做到和完成的。从工业化进程看,根据钱纳里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和时期的划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均GNP在562~2100美元之间,正处在以经济高速增长为特征的工业化第二阶段的第三时期。(注:李成勋主编:《1996~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 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第152页。)如此说来,现阶段我国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高,其工业化正处在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这样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出现的买方市场只能是一种不成熟的买方市场。
3.现阶段买方市场是建立在城乡居民较低收入水平、购买力水平和生活水平基础上的买方市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由一定时期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又决定着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和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这一特点和趋势尤为明显。从现实看,受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居民需求受制于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的情况比较突出和明显。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926元,消费水平为175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为4377元,消费水平为5620元。横向比较看,这个水平不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与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比也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说,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依然很低。世界银行的有关分析材料也印证了这一点。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1999》的资料表明,1997年按照世银行汇率估算的我国人均GNP只有860美元,刚刚跨过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门槛; 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的我国人均GNP虽然有3570美元,但是在按人均GNP国际购买力的排序中,我国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注:侯永志:《当前经济主要矛盾:居民收入偏低产品相对过剩》,《经济参考报》1998年12月9日。)
在看到我国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还很低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悬殊差异。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乡收入水平之比为5:2。1996年,我国城乡消费水平之比为3.2:1。东部经济发达的广东与西部经济落后的贵州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0:1。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的资料也表明,1995年,中国尚有29.1%的居民人均日消费不超过1 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有81.9%的居民人均日消费不超过2美元。另外, 中国还有占总人口相当比重的贫困人口。到1996年底, 我国城镇仍有贫困人口1176万人(当年的贫困线为1176元),农村仍有贫困人口5800 万人(1995年贫困线为530元),两者相加为6976万人, 约占当年全国人口总数的5.7%。1981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28.8,1995年这一系数为38.8。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以及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现实表明,收入不平等的存在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体的消费倾向。我国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消费需求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满足,潜在的消费需求很难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应当看到,虽然我国已出现了买方市场形态,但这种买方市场是在居民的绝对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受制于人们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而形成的买方市场,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不完全的买方市场,它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4.现阶段的买方市场是一种局部性的和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活动中,买方市场通常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总体的买方市场、局部的买方市场和单个商品的买方市场。这里所说的局部的买方市场,是指部分商品或部分地区的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如谷物、棉花、油料、肉类、钢、水泥、化肥、化学纤维等。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一些产品确实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像一些主要生产资料、部分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已明显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冶金行业,尽管生产能力业已超过1亿吨, 并且出现产品积压严重和价格走低的现象,但真正过剩的只是粗加工及初级加工产品和陈旧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现阶段我国一方面有2000万吨的中小材料生产能力放空;另一方面仍有大量板、带等产品由于生产能力不足而需要进口。1997年,我国钢材生产达到9700万吨,在企业库存增加的情况下,进口钢材却高达1323万吨,其中大多数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是国产质量、品种规格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钢材;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生产能力闲置达60%以上,而当年进口的金属加工机床超过10万台;进口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1646.6万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7.59吨、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7.67吨、二级管晶体及类似半导体器358亿个。统计表明,我国冷轧薄板的自给率大致为65%左右,冷轧硅钢片为37.5%,不锈钢板为15%。在轻工行业,虽然一般性产品市场基本饱和,加工能力已显过剩,但中高档产品仍需进口,国内生产能力明显不足。在化工行业,化肥产量虽然增长较快,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的需求,磷肥仅能满足80%,钾肥只能满足30%。在建材行业,发展的主体和生产发展较快的仍然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小企业和中低档产品,高档次、高质量的产品供应不足,建材深加工能力、建材制品工业的发展以及产品的配套、系列化生产等方面还很薄弱。可以说,我国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依然旺盛,汽车、住房、新一代家电产品等都有着很大的潜在市场。许多外商到中国投资,许多国家政府和外商与中国建立经济技术联系,也是由于他们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市场潜力。从产品生产看,按种类划分,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40 万种商品,而我国真正能够生产的只有40万种,还不到一半。我国市场的这种情况,说明现阶段的买方市场只能是一种局部性的或结构性的买方市场,还不是整体意义上的买方市场,不是后工业化国家那种经济过剩式的买方市场。同时,这种情况也反映出我国供求之间的巨大差异,说明供给结构远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和需求发展的要求,说明企业适应市场、开发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相当薄弱,说明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现阶段有些商品出现的买方市场是一种不正常的过度的买方市场。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计划和条块分割的旧体制的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经济发展中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现象十分严重,并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大顽症。由于宏观调控的缺陷,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企业在低水平上盲目竞争。生产的无序性、盲目性与市场空间的有限性,最终必然导致大量商品积压过剩。从市场形态看,这些商品必然呈现出明显的买方市场状态。应当说,这部分商品出现的供大于求,是多年来重复建设造成的,而不是市场经济正常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不正常的、过度的买方市场。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现阶段我国的买方市场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买方市场不能同日而语。从定性的角度看,这种买方市场只能是一种初级买方市场,或者说不成熟的买方市场。我国买方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地认识和把握。
与买方市场相联系,还有一个对过剩经济的认识问题。现阶段可以说我国已进入买方市场时期,或市场供求状态已呈现买方市场特征,那末能否说我国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呢?买方市场与过剩经济是不是一回事呢?一个时期以来,这个问题业已引起了中国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的极大兴趣,大家在这方面有过一些讨论,提出过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理论上以及二者的内涵与特征看,我们似乎不应该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买方市场并不等于过剩经济,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并不等于没有短缺产品。买方市场与过剩经济的内涵是有根本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买方市场是就市场供求态势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商品供给与现实购买力的比较中,市场态势由有利于卖方向有利于买方转化。买方市场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整体的。一般说来,买方市场是有三种表现形态,或者说三个层次,即总体的买方市场、局部的买方市场和单个商品的买方市场。与买方市场不同,过剩经济代表的是一种经济形态,指的是生产能力大大超过消费能力的一种经济现象和形态。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不能就局部和部分而言,而必须从整体和全局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