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度全国乡镇集体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体企业论文,乡镇论文,年度论文,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在承担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奔向小康重任的同时,必须依靠自身的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分析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及获利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乡镇集体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基本情况
(一)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但增幅趋缓。全国乡镇集体企业1997年营业收入完成36616亿元,比上年增长3.64%;1998年完成38284亿元,比上年增长0.87%;1999年完成3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0.48%。 增幅呈逐年下降态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市场疲软,企业销售不旺。
(二)净利润有所回升,总量大体维持去年水平
全国乡镇集体企业1997年净利润完成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0.23%;1998年完成1697亿元,比上年下降2.13%;1999年完成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反映全国乡镇企业净利润略有增长,总量基本维持往年水平。
(三)企业获利能力较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关、停、并、转等因素,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年129万户,比上年下降16.59%;1998年106万户,比上年下降17.83%;1999年94万户,比上年下降11.32%。
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量和净资产总量却逐年增加,反映通过资本经营、资产重组,促使全国乡镇集体企业资本总规模的扩大。1997年总资产25335亿元,比上年增长8.56%,净资产9834亿元, 比上年增长10.81%;1998年总资产26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净资产10456亿元,比上年增长6.32%;1999年总资产2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净资产10919亿元,比上年增长4.42%。 由此计算的总资产报酬率(即每百元资产创造的净利润),1996年为7.41%,1997年为6.84%,1998年为6.44%,1999年为6.47%。净资产报酬率(即每百元所有者权益创造的净利润),1996年为19.49%,1997年为17.63%,1998年为16.22%,1999年为15.78%。应该看到,全国乡镇集体企业的效益总体水平较高,但企业获利能力不能与资产保持同步增长。
二、地区间、行业间的经济效益差距较大
(一)从地区看,中部地区获利能力较高,西部地区获利能力较低。各省市发展也不平衡,存在着较大差距。
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净资产报酬率为15.78%,东部地区为13.88%,中部地区为23.26%,西部地区为11.49%。东部地区的河北、 天津、山东、辽宁为最高,都达到20%以上,最高的河北,达到23.36%;而福建、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基本在10%左右。中部地区湖南、河南达到30%以上,湖北、江西、安徽、吉林、山西、黑龙江、陕西也能超过或接近20%,而四川、重庆则在7%左右。 西部地区最不平衡,内蒙古最高,达27.66%,甘肃、广西、海南达到10%以上,宁夏、青海在9%左右,新疆、云南为6%左右,贵州最低,仅2.52%。
从经济总量看,东部地区10省市占了2/3强,中部及西部地区21个省市尚不到1/3,西部地区只占到4%左右。
1999年,东部地区乡镇集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181亿元, 占全国的68.06%,中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0719亿元,占全国的27.87%, 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568亿元,占全国的4.08%。东部地区实现净利润1121亿元,占全国的65.08%,中部地区实现净利润544亿元,占全国的31.59%,西部地区实现净利润57亿元,占全国的3.33%。 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处于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其规模和经济总量在全国乡镇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晚,但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从行业看,行业间获利能力差异较大,工业企业仍是乡镇企业实现利润的主要承担者,但农业企业的获利水平最高。1999年全国乡镇工业集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422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79.08%,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0.34%;施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52 亿元, 占8.45%,比上年增长10.61%;商品流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39亿元,占5.82%,比上年下降1.14%;其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54 亿元, 占6.65%,比上年增长1.47%。
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1335亿元,占全部净利润的77.48%,净利润比上年增长2.61%;农业企业实现79亿元,占4.59%;施工企业实现126亿元,占7.31%,比上年下降3.07%; 商品流通企业实现85亿元,占4.93%,比上年下降1.16%;其他企业实现98亿元,占5.69%,比上年下降1.11%。
由于行业的特点,各行业的净资产报酬率差距较大,农业企业最高,为27.09%,其他依次为交通运输22.86%、施工20.30%、 商品流通20.12%、工业为14.93%、旅游饮食服务业为14.36%、其他行业为11.86%。可见,虽然农业企业的净资产报酬率最高, 但由于工业企业经济总量较大,实现的利润构成了全部净利润的主体,所以,工业企业仍是全国乡镇企业净利润的主要创造者。
三、造成经济效益差距的原因
(一)成本费用是造成经济效益差距的主要原因
成本费用的高低最终影响效益的好坏。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4.01%,其中东部占84.69%,中部占82.52%,西部占82.84%。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全国为9.09%,东部为8.70%,中部为9.79%,西部为10.70%。 影响成本的因素很多,有材料成本价格因素,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因此其材料的采购成本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工业原材料大多要从外省市输入,因此其材料成本相对较高。
职工工资水平是影响成本的又一因素。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职工人均工资东部为6104元,中部地区为4806 元, 西部地区为4379元。显然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比中西部地区要高,说明中西部地区要利用劳动力价值低的优势,积极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同时,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三项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2个百分点。如果中、西部地区达到东部地区的水平,那么净利润将分别增加108 亿和31亿元。这就要求经营者努力降低销售费用、厉行节约、把管理费用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贷款利率也是影响成本的一个因素。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平均利息率为9.54%,中部地区为12.42%,东部地区为8.80%, 西部地区为7.94%。反映中部地区的贷款利息率高于东部、西部地区。为了拉动消费,国家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使广大企业降低筹资成本,1999年与1998年比,全国乡镇集体企业平均利息率下降2.47个百分点,东部下降2.58个百分点,中部下降2.30个百分点,西部下降1.52个百分点。由于利息率的降低,使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新增利润112亿,东部87亿, 中部22亿,西部3亿。因此,国家应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各个省市的统计数据看,深圳市的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仅为72.57%,说明深圳市乡镇企业主要是靠高科技产品、 高附加值产品来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江苏省销售成本费用率为95.09%, 这样高的成本,能获得较高利润,主要是靠薄利多销。有些边远省市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95%以上,要防止单纯依靠推销返还或回扣等促销手段,扩大销售,确保企业赢利水平提高。
(二)资产运用的效率是影响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
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45次,东部为1.33次、中部为1.90次、西部为1.21次。资产的运用效率可通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来反映。 1999 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应收帐款周转率为9.84次,东部为8.85次、中部为13.60次、西部为9.56次。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存货周转率为6.19次,东部为5.61次、中部为8.32次、西部为6.38次。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资产运用效率较高,是造成中部地区获利能力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中西部地区资产总量投入较少,周转速度相对较快。这就要求各地区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努力保持合理的存货水平,加速资金的周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资产负债率水平各地大体一致
1999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94%,东部地区为58.88%、中部地区为58.54%、西部地区为61.51%。 说明各地区承担风险程度、偿债能力差距不大,资产负债率水平保持在较为合理状态。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企业只要有较理想的获利能力,有如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即使负债水平较高,也应鼓励适当风险投资。
四、几点建议
(一)狠抓企业管理。狠抓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基础管理工作,依靠技术创新、开源节流、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国家应规范各项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运用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执笔人:楼继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