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一个整体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发展论文,框架论文,经济论文,都市论文,一体化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
都市圈相关概念在国内有较多得提法,如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带等。史育龙、周一星(1997)建议分别采用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来统一各种概念。同时定义大都市带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而大都市带的名称则逐渐被更简洁的名称--“都市圈”所取代。都市圈概念准确地概括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衔接现象,为城市功能的地域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都市圈经济很快成为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在实物形态上都市圈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产物和表现;另一方面,在互动关系上都市圈经济又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枢纽和环节。都市圈是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聚集地,不但集中了大量的传统的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生产资料、主要基础设施等,还是现代经济要素如信息、资本和服务的汇集区,因此都市圈是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的交汇区。
正因为都市圈经济的这些特点,它必然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成为了拉动民经济的火车头。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家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于若干有竞争力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以都市圈的形态存在。在国内,都市圈利用其强大的吸收和辐射功能,通过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深刻地影响到周边和其他地区,带动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都市圈经济在一国经济体系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对都市圈经济的作用非常重视,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曾提出了到2010年在中国建立“九大都市圈”的设想。虽然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全球化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必然之路,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具有独特的经济环境。我国农业人口比例很大,非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悬殊;我国的行政体制具有条块分割的特点,并对国有和民营经济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我国都市圈内的人口众多并高度聚集,但公共设施有限,服务能力不足;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给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所以,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之路不会没有坎坷,每次前进都必定是多方利益主体反复博弈的结果。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就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招商引资政策恶性竞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衔接不佳等。此外,还存在限制城市之间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的障碍,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因素。我国为推动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已经展开,华东地区各省市高层行政领导联席会议、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合作计划等,都是有益的尝试。但是,目前相关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却准备不足,不能对经济管理实践提供足够指导。因此,研究都市圈和谐发展问题,为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就显得非常紧迫。对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和谐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促使学者对都市圈的和谐发展问题进行更多关注。在研究都市圈经济问题时,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率问题,还要考虑经济伦理、社会和生态、人口和土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顺应我国当前全面构筑大都市圈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促进我国大都市圈战略实施,发挥都市圈的整体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发达国家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进行总结,如对都市圈的概念、评价体系、进程规律和结构规律的研究;另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城市化的转型规律研究。国外对都市圈不和谐因素缺乏系统的研究,但是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了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演化规律,对演化过程中有关因素作用的讨论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1)对发达国家都市圈的研究。最早提出都市圈(Megalopolis)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Megalopolis在希腊语中是特大城市的意思,戈特曼把波士顿至华盛顿之间的城市带成为BosWash Megalopolis。都市圈概念的提出把城市学和区域经济学联系起来,开辟了城市功能的地域研究的新天地,因为它准确地把握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衔接和变化规律,所以很快成为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学者对都市圈的研究逐步转向微观实证和机制研究,发现或验证了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人口、知识和产业结构等。瓦恩斯(Warnes,A.M.,1991)大伦敦地区人口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伦敦都市圈的发展是与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扩散有关的。埃伯纳(Ebner,M.H.,1993)通过研究新泽西普林斯顿地区,探讨了教育、科研以及信息等产业在都市圈形成中的显著作用。
(2)对发展中国家都市圈的研究20世纪以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这一过程不是欧美城市化历史的再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985年,在美国阿科隆大学举行的关于亚洲城市化问题的国际会议上,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G.Megee)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理论,注意到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引起的变化,如乡村人口流动、都市圈内不同城市相互扩散、次级城市冲突等特点。道格拉斯(Douglass,M.,1991)认为麦吉把都市圈内行为仅仅看成是城市土地利用向农业地区渗透是狭隘的观点,科培尔(Koppel,B.,1991)则进一步认为这种乡村地区的空间转型是更广泛的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变化的一部分。加拿大学者陈嘉欣(Kayan Chan,1993)认为这些讨论建立在若干特殊因素之上,缺乏对其形成的初始约束条件及以后的发展方式的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国外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在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圈经济发展中有许多障碍性因素,如城乡差距过大、人口盲目流动、恶性竞争等,而且也看到了都市圈发展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过程,但是,对发展中国家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都市圈经济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早期的研究多是对概念和统计方面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区域间恶性竞争现象频频发生,都市圈内部不和谐因素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但对不和谐因素本身的发生规律研究的较少,多数属于泛泛的分析。从有关研究文献看,我国学者通过对都市圈经济的实证分析,已经在都市圈的发展路径、空间结构、内部规划与协调等领域提出了有一些政策建议。
(1)对都市圈概念的研究周一星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与Megalopolis相对应的中国概念---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MIR)。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有许多类似提法,如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带、准都市连绵区、都会经济区、大都会区、城市群、城市(镇)密集地区等。鉴于概念的混乱,史育龙、周一星(1997)建议分别采用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来统一各种概念。同时定义大都市带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而大都市带的名称则逐渐被更简洁的名称——“都市圈”所取代。
(2)对都市圈不和谐因素的研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研究的热点区域。对都市圈经济的不和谐因素,学者们的讨论模式基本是“现象--原因--政策建议”,而对原因的分析往往是就事论事,少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深入分析。有关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不和谐因素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行政决策分散并相互冲突、中心城市与圈内其他地区争夺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等三个方面。
行政区域分割和经济一体化的矛盾。李月(2004)列举了上海与江苏省和浙江省在机场、港口建设和引进外资方面的激烈争夺情况,以及三者在工业园区上的重复投资建设现象。石忆邵(2004)详细对比了“行政区经济”和都市圈经济的区别,指出行政区域的分割可能妨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吴良镛(2003)研究了“诸侯经济”现象,认为政绩考核方式是主要诱因。他提出要从全球化的高度,审视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在国家发展及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高起点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区域协调。官卫华(2002)认为高级别行政区对下级行政区经济数据的简单“汇总”是导致下级区域间矛盾激化的原因,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是问题结症,他建议从城市群体系统的区域层面为出发点,对城市群总体发展的战略性部署与调控。区域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的利益协调不畅通导致的矛盾。薛凤旋(2000)考察了香港和珠三角的关系,认为两者的冲突不完全是行政区域不同引起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刘荣增等(2001)通过上海及周边地区,尤其是包括苏州在内的长三角城市密集区的关系研究,得到了与上面相类似的结论。谷人旭等(2001)通过分析核心城市与区域互相依存的关系,提出必须紧密协调才可达成双赢的局面。宁越敏等(1998)、薛凤旋(2000)、宗传宏(2001)等人都从加强沟通和协调的角度出发,各自提出了建立都市圈协调机构和区域管治体系框架的设想和建议。都市圈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许长新和王水娟(2004)认识到长期以来各城市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缺乏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日趋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减少,这些都潜在地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所以,他们认为建设都市圈必须大力进行整个都市圈的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不和谐问题的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明显不足。对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缺少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更没有针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不和谐问题的系统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从现象到政策建议的经验分析层面,缺少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以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不和谐因素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是什么,不和谐因素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机制是什么,不和谐因素与区域经济结构存在什么潜在关系,不和谐因素自身演化规律是什么,等等。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目前还没有可以令人信服的理论。正因为理论的空白,对政策的建议就显得凌乱和随意。
(2)以管理学、经济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较少目前活跃在都市圈研究领域的多为地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学者,急需来自管理学、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参与到都市圈领域的研究,丰富对都市圈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研究工具。
(3)对都市圈经济中的“硬”因素分析较多,但对“软”因素分析的较少现有的研究论文,重视对都市圈经济中“硬”的因素的分析,如对人口、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等地分析,但忽略了对“软”的因素,如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群体心理与行为习惯的分析。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软约束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
(4)政策建议的战术性成分过多,缺少战略性的眼光在规划和制度建设的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重视解决眼前的问题,往往忽视了政策的长期影响和多因素的交叉影响,研究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战略高度不够。
(5)研究方法上大多数是简单的归纳,缺少足够的挖掘深度在研究方法方面,很多研究工作停留在定性描述、简单对比和经验总结阶段,运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和信息处理手段的研究较少,对已有的数据和资料的挖掘深度不够。
三、关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和谐发展问题的一个整合研究框架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化的框架来研究世界和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动因、过程理论,系统探索世界及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的表现、相互关系以及根源,从而可以进一步用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都市圈、城市以及都市圈之间、城市之间、都市圈和城市之间协调高效发展的总体经营战略、专项子战略以及战略实施机制。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涉及到区域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博弈论、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研究层次会涉及到宏观层面、中观层次、微观层次等。
根据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与主要的视角的确立,我们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1、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问题研究框架:基础与维度
我们以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即形成动因和演化机制为理论基础,从都市圈所涉及的经济主体、城市经营服务内容、城市经营管理职能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一个关于都市圈和谐发展问题的立体矩阵整合研究框架。都市圈所涉及的经济主体维度主要根据行政区划主体来界定,一方面是都市圈内部的经济(行政区划)主体,另外则可能是都市圈与都市圈周围的经济主体;而且都市圈内部的经济主体之间则存在水平、垂直、网络三种关系,即各经济主体可能是行政上的水平对等关系(水平),也可能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垂直),也可能是行政上水平、垂直关系共存(网络),每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研究视角;从城市经营管理职能维度出发,我们可以按照管理理论的经典方法划分为战略、组织、协调和控制(合并称为控制)三个具体视角;从城市经营服务内容维度出发,则可以根据提供服务的对象分为个人、企业和公共服务三种,针对每个服务对象会有系列具体的服务内容,比如针对个人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企业的工商税务体系、针对公共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开发等内容。三个维度的不同具体视角将聚焦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若都市圈经济主体维度为都市圈内部的水平主体关系(例如长三角都市圈内部的苏州和宁波),城市经营管理职能维度为战略,城市经营服务内容维度为公共服务领域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则这三个视角聚焦成都市圈内部水平经济主体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和谐问题研究,以此类推,会得出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领域。
结合上述框架,当前有下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都市圈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已经或可能存在的影响和谐发展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运用国家战略指导都市圈的和谐发展问题?都市圈内部各层次经济主体之间在战略、组织和实施控制中的矛盾,如何解决?如何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专项战略:资源开发与利用、能源战略、基础设施战略研究如何协调制定和组织实施?具体到研究内容,包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动因、演化理论研究,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战略、组织和控制机制种的和谐问题动因、解决思路研究,都市圈专项战略和谐发展研究,如能源战略、水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等等。
四、结语
我们根据对当前关于都市圈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在研究的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上都存在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另外由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尚没有形成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群体,而是以经济地理领域的学者为主,尤其缺乏管理领域学者的参与。本文在充分考虑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涉及的经济主体、城市管理职能、城市经营服务内容三个主要维度,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借助此框架,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系统化的提出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