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种农民育种的现状与对策_养殖业论文

我国特种农民育种的现状与对策_养殖业论文

我国特禽养殖业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殖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特禽养殖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欣欣向荣,现已成为我国养禽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今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热点和出口创汇的优势产品。

一、我国特禽养殖业现状

1.特禽养殖多品种

(1)引入品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先后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朝鲜、英国、南非、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引进鹌鹑、火鸡、王鸽、山鸡、鹧鸪、珍珠鸡、绿头野鸭、贵妇鸡、孔雀、鸵鸟、朗德鹅、黑天鹅等进行饲养,选育推广,这些品种的引入对我国特禽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培育品种。为满足市场需要,我国科技人员利用杂交,多代纯化,等量留种继代繁殖、重组DNA等技术,培育成具有适应性广、生长快、产蛋率高、肉质鲜美的特禽新品种,有黑丝毛乌骨鸡、黄凤鸡、丝光鸡、骨顶鸡、绿壳蛋鸡、大雁、宫廷黄鸡、中华地白肉鸽、茶花鸡、地产山鸡、黑羽山鸡、白羽山鸡、白羽鹌鹑、兰胸鹑等。

(3)保护性品种。近几年来,本着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对国家保护性禽类,如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淡腹雪鸡、蓝马鸡、褐马鸡、天鹅、丹顶鹤、鸳鸯、鸿雁、灰雁、豆雁、榛乌、大鸨、白冠长尾雉等进行驯养繁殖。目前,全国饲养数量和规模日趋扩大。但驯养些特禽必须经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批准而进行驯养。

2.特禽养殖数量大

20年来,我国特禽养殖业历经多次波折后,养殖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初步统计,2001年我国有规模较大的特禽饲养场已达到3000多家,而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户就难以数计了。其饲养存栏量分别为:肉鸽500万对之多、山鸡2000万只、鹧鸪1200万只,珍珠鸡40万只,鸵鸟10万只、孔雀10万只、鹌鹑3.5亿只、火鸡30万只、绿壳蛋鸡20万只、黄风鸡1万只、贵妇鸡200万只、丝光鸡10万只、绿头野鸭4000万只、乌鸡2500万只,出栏量达到6亿只之多。如此之多的特禽既丰富了市场供应,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又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3.特禽养殖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经过20年的饲养实践,我国特禽养殖技术日趋成熟,现已在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育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完善养殖技术,尤其是特禽的产蛋率,孵化率和雏禽成活率已接近世界水平,并广泛应用现代养禽新技术,突破了特禽的反季节繁殖,使其一年四季都产蛋。如山鸡、鹧鸪,年产蛋量可达100枚~200枚,肉鸽年产8对~10对乳鸽。养鹑量已占全世界饲养量的35%。鸵鸟养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养殖国,并解决了山鸡啄癖病和幼鸪大批死亡等难题,同时近几年来,许多院校专门开设了特禽养殖课程,加上大批特禽养殖培训中心应运而生,都为特禽养殖技术普及起了积极作用。

4.特禽养殖广泛应用中草药添加剂

为降低特禽的饲养成本,实行规模发展,减少常规药物的使用,以提高特禽的产蛋率、受精率、出雏率和雏禽的成活率,及保持肉质的原味。目前,我国已在肉鸽、鹧鸪、丝光鸡、黄凤鸡等特禽饲养中广泛使用中草药添加剂。喂饲后,无论在肉质味、产蛋率、生长速度、成活率、生产安全肉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5.特禽产品注重开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很好地开发未来市场和开拓新市场,形成商品经济型产业,使特禽业长盛不衰,持续稳定发展。全国各地加大了特禽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和力度,除了销售鲜活,冷冻特禽外,还生产出多种高附值的产品,如乳鸽胶囊,乳鸽口服液,乳鸽味精、各类乳鸽熟制品、鹧鸪粉、酱汁鹧鸪、罐头珍珠鸡、清蒸山鸡、罐头鹑蛋、全鹑蛋粉,鹑蛋白粉与中药配合制成冲剂饮料,火鸡香肠和乌鸡食品、医药保健品、酒类、饮料共四个系列32个产品,已开以鸽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药品、保健品有40多种。山东、福建等地兴建山鸡系列保健食品厂,年宰杀山鸡100万只。西安、浙江新建乳鸽胶囊和口服液保健品厂。上海生产的鸽精调味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北京、广东等地建立了三家鸵鸟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6万只。

6.特禽养殖趋向多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特禽养殖已从无到有,从无序的分散饲养初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过渡,逐步进人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过渡的新时期。许多原来单一品种饲养均向多个品种共存的养殖单位发展;资源来源有中外合资、国有、独资等多渠道并存;经营方向也由单纯的专业种禽场、商品场等向特禽园、特禽菜肴饭店、特禽批发市场方向发展。

二、我国特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特禽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但目前,我国特禽业尚存在着底气不足,未能形成产业化;经营秩序,未能导入稳定可控轨道:开发时断时续,时冷时热,没有持续稳定的货源,产品加工滞后,同时还存在饲养标准,种性标准,市场尚欠成熟等系列问题。

1.亟待饲养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特禽的饲料营养研究甚少,不少特禽尚未制订出饲养标准,也缺乏专用的特禽全价配合饲料及专用添加剂。在特禽生产实践中,大多参考国外的饲养标准和多以饲喂肉鸡、蛋鸡、或肉鸭、蛋鸭的配合饲料和使用普通家禽添加剂,致使特禽普遍生产力、肉质风味下降和种质的严重退化。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特禽养殖没有几家是名符其实的特禽种禽场,几乎现业特禽场家都没有建立起种禽群系谱,分辨不出品种与品变种,父母代与商品代,没有种和非种之分,谁都可以把所养殖的特禽作为种来销售。即使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场家,也是徒有虚名的。致使我国特禽种源混乱残缺,严重影响特禽产量提高和养殖效益。

2.炒种行骗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主导我国特禽开发的始终是一些炒种场家,给人印象是炒卖风盛行,诚信度低。一些特禽养殖公司、场、户为追求高额科润,则利用我国特禽行业机制尚不健全的空子和利用人们急于“盼富求富”、“脱贫致富”的心态,采取放种赊款、押金放种、免费供种、出口假订单、发布虚假广告,签订高价回收合同等手段,诱使养殖户高价购买种禽,一旦钱财骗到手不是想尽种种办法拒绝回收,就是携款逃之夭夭,害得广大养殖户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饱尝了失败的苦楚,并造成生产的过剩,严重阻碍了我国特禽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产业化水平低

持续20年的特禽开发未能给我国特禽业带来任何产业化的改观。时至今日,我国各地特禽养殖一般规模较小,分散独立经营,各自为政,没有区域性联系,抗风险能力差,未能形成有利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相互依存,利弊共担的有机体,产品依赖小贩收购,缺乏参与大市场的竞争能力。有些品种虽具备了产业化生产的条件,但由于没有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造成品种退化,肉质变性,品质低劣,产品上不了档次,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的优势。同时,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和整体明确开发战略,既不能形成竞争力,又无竞争价格优势、品种优势、产品未能联合进入市场,不能抵御起伏不定的市场波动。

三、我国特禽养殖业发展对策

特禽养殖是一项极具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促进我国特禽养殖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重视和努力。

1.组建特禽行业组织

为使我国特禽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促进行业内自律发展,在特禽生产、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等问题形成合力,必须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特禽行业管理协会或特禽专业委员会,以加强产业内的自身发展和产业间紧密协作,促进特禽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利于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饲养和规范经营,避免“盲目发展,大起大落,无序竞争”的局面出现。达到行业大团结、大联合、共同开辟大市场,从而增强我国特禽业规模经营和整体竞争能力。

2.加大开拓特禽市场力度

目前我国特禽在国内外市场中,虽然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尚欠完全成熟,市场销量低于生产量,市场接受程度低,还不能普遍进入寻常百姓“菜蓝子”,卖难问题还困扰着养殖户,消费严重依赖于上海和广东两大市场。对此,必须加强市场培育,扩大销路,不仅要巩固大城市的消费,还要积极引导中、小城市的消费和开拓巨大的国际消费市场。加强舆论宣传和消费引导,结合当地特禽生产的特色,传统风俗文化,科学客观地做好特禽产品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特禽的广泛认识和消费。要积极培育销售队伍,建立特禽销售网络,建立专业性特禽批发市场,全面启动特禽产品进超市,实施连锁配送。组织大流通,扩大内销市场,通过产品的消费引导来拉动特禽生产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各种渠道,获取国外特禽养殖,加工和供求信息,并利用我国特禽品种众多,价格优势,开发出不同类型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习惯和需求,从而提高我国特禽产品在国际市场销量和竞争力。

3.提高特禽产品安全性

我国从2001年10月1日起,将实施73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对食用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督。同时,国际市场对进口特禽产品质量把关甚严。而我国特禽产品药物残留问题较为严重,不利于进入国内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特禽业要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有序的兽药市场,加强特禽场兽医卫生管理工作,推广使用高效,无毒、低残留的药物。严格遵守停药期。开发和利用生物制品和使用中草药添加剂。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从源头上解决特禽防疫问题,减少和杜绝病害特禽。

4.强化特禽良种繁育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特禽生产中存在的品种退化、品种杂乱,生产性能差、种质低劣,发病死亡率高的问题。今后要大力推广特禽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在降低特禽病死上下功夫。还要加快健全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系和高新技术示范推广网络,强化特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品种管理,强化品种的更新和选育,建立一批机制活,效益高,示范性强的特禽良种繁育基地。凡现从业的特禽场必须重新建立和健全特禽的系谱,把各种特禽(种类、品种、品变种、配套系、代次、种源、数量)列入正常统计表,鉴定验收合格,领取“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畜禽合格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进行经营,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真正合格的特禽良种。

5.加强法制管理

针对我国特禽业炒种倒种,诈骗现象较为严重的实际,要进一步加大法制管理力度。各地应建立健全特禽的管理组织,依法行使法制管理的权力。为更好地规范特禽业市场,必须重拳出击,严厉查处那些无养殖、无加工销售能力、以炒种倒种为目的“特禽企业”,对涉及坑农、害农的必须痛加挞伐,应予取缔、曝光和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为减少和杜绝炒种行为屡屡发生,对于从业的所谓“特禽龙头企业”要重新进行认定,让那些炒种骗子再无可乘之机,以使我国特禽业沿着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和前进。

6.加快产业化建设

我国特禽业已从发展中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进入商品化,产业化。为加快特禽产业化建设,首先要确立并坚定以商品化为主导的开发思想;要努力更新经营理念,与时俱进,明确发展定位和完整的开发体系来指导行业发展;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成功营销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和以提高生产性能,加强产品开发,促进产业化经营为工作重点,搞好特禽市场的载体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特禽产品加工企业,支持这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在特禽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企业重质量、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商品基地,实施品牌战略,以独特的产品优势,占领国内外广阔的消费市场。我们确信,我国特禽养殖业在整合多方资源,规范操作下,必将会快速步入产业化的轨道。

标签:;  ;  ;  

我国特种农民育种的现状与对策_养殖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