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与集镇的发展_农业发展论文

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与集镇的发展_农业发展论文

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与集镇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镇论文,手工业论文,江苏论文,近代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特点时指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①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生产规模依然狭小,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程度不可能完全一样。本文拟就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与农村集镇的发展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到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趋于瓦解,而农民依然无法离开家庭手工业,单靠农业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在我国近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地区亦是如此。

清代中期以后,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可开垦的荒地已不多了,人口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地少人多的矛盾逐渐尖锐,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以1873年为基期,到1933年,全省耕地增加10%,如果按几何平均数计算,平均每年只增加0.15%;而人口在同期却增加50%,平均每年增加0.67%。②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耕地增长速度。近代江苏农业剩余劳动力虽不象今天这样具有明显的社会压力,且可以通过精耕细作,增加复种指数来增加劳动密度,缓解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矛盾,但人多地少,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不高,制约着近代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有限的耕地上年复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广大农民,特别是那些交通闭塞,邮电通讯落后地区的农民接受不着大中城市的幅射,感受不到工业文明的熏陶,视野狭小,知识贫乏,意识陈旧、落后,综合、全方位地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能力低下。因此,在农村单一经营特别是单一经营种植业的情况下,仅靠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手段、土地相结合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力,解决不了农闲季节农业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仅靠农业劳动所得维持不了最低的生活水平,必须多渠道开辟收入来源,以增加收入总量。

众所周知,江苏近代工业比其他省份发达。但总的说来,城市经济水平仍然很低,不具备吸纳众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条件,城市容量极为有限。据1933年4月至1934年10月调查,符合工厂法规定的各业工人,无锡仅63764人,武进9040人,南通12418人,吴县8399人,镇江4741人,铜山289人,东海1031人,江都913人。③由此可见,在旧中国,象江苏这样近代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也不可能通过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来解决中国农民贫困的问题。

农村家庭手工业自身虽然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农村家庭手工业所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技术简单易学,在近代农业和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它可以将劳动力与当地农副产品等可加工的资源相结合,与城市近代工业可扩散到农村的产品相结合。这样,既能将衣食两项最主要的生产结合起来,避免购买,减缩消费支出,以应付沉重的地租、苛捐杂税,维持最起码的生活,又能使农闲季节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得到较为合理的安排和解决。因此,农村家庭手工业仍然是我国近代许多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了的。

综观近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它基本上是从本地现有资源出发,有什么原料就生产什么产品,生产什么产品就到市场上销售什么。如苏南的太仓、常熟、江阴、武进和襟江带海的南通等地盛产棉花,近代棉纺工业又比较发达,家庭手工纺织业在这一带农村家庭手工业中居于优势地位。涟水、武进、镇江、阜宁、宝应、东海、盐城、泗洪、灌云、铜山、沛县等产芦苇地区,家庭手工编织业比较兴盛。宜兴的蜀山、鼎山、汤度、川埠等地盛产陶土,陶器制造业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家庭手工业。当然,也有例外的。如无锡不产棉花,农村家庭手织业却很发达,享有“布码头”的美称:武进县的焦溪镇、新安镇、三河口镇等地以编织蒲包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约占这些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其原料却来自南通、镇江、龙潭等地。据1932年8月至11月调查,全省61县,以织布为主要农村家庭手工业的31县,织席的25县,编织蒲包的18县,编织草鞋的19县。④20~30年代,无锡、武进农村还出现了家庭手工织袜业,无锡的张舍、胡埭、堰桥,武进的雪堰桥、潘家桥、周桥等地都是家庭手工织袜业发达之处。⑤就全省农村家庭手工业分布的情况看,很不平衡,特别是那些土地贫瘠,收成微薄地区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很不发达。

明清以来,江苏各地的集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扩而大之,进一步繁荣;有的地区涌现出一些新的集镇。据不完全统计,30年代初,全省农村集镇约1680个(包括县城,不包括上海市所辖各县和萧县、砀山县的集镇)。这些集镇根据其功能大致可分为四类:手工业专业型集镇、商业型集镇、交通枢纽型集镇、乡民交易所。这四个类型的集镇与农村家庭手工业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里主要谈谈手工业型、商业型集镇与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关系。

利用当地生产的原料或近代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从事手工业生产,或为集镇某一手工业专业产品加工毛坯,从而逐渐形成专业手工业型集镇的不多。这类集镇大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一定的规模的时间较晚,且往往既是某种专业生产集中之地,又是该产品的集散中心。据载,明代中期宜兴的陶器生产集中在蜀山、鼎山一带。到清代,蜀山、鼎山已是“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⑥,并出现农民以加工小件泥坯为副业的坯户(亦称加工户)。民国时期,坯户遍及蜀山、鼎山周围5公里左右的农村。有的以加工紫砂茶壶为主,有的以加工小坛、小瓶、溺壶为主,有的以加工小煨罐、小砂锅为主,有的以加工小件盆、瓶、罐等为主,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一家之间,男妇老幼,各司其事”。“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⑦坯件的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坯户从窑户处领取核定的泥料以及一些小工具和模具,在家中制成泥坯并晾干后,用船只送至窑户工场,经窑户验收后以件数付给加工费;二是窑户预先和坯户商定生产泥件的品种、数量及交货时间,坯户按窑户的要求,定期将坯件送至窑户工场。⑧

“市场兴,面业旺”。农村市场的繁荣,各行各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集镇的发展。商业型集镇不仅承担当地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有的还是省内外某一专业产品市场的组成部分;有的既是某一专业生产集中之地,又是该专业产品的集散中心,而且以集散为主。到近代,有的商业型集镇虽出现了一些以改良工具进行生产的工厂或手工工场,但仍以集散某种产品为主。盛泽镇便是这种类型集镇最典型的例子。据载,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户摩,盖其繁阜諠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⑨同治年间编纂的《盛湖志》载:“近镇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绸绫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红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故女儿自十岁以外,皆蚤暮拮据以餬其口。”“衣被天下”的盛泽镇,在省内众多集镇中,由此独领风骚。到民国初年,“居民稠密,商务发达,绸缎染织,俱称极盛,出品质坚式新,销及外洋,实占吴江商业重要之地位。风俗奢华,有类省会。”⑩30年代初,近镇机户万户以上,以每机管理人员3人计算,依织绸为生的达3万余人。绸厂增至24家,共有织机300架,织工600~700人。练坊16家,染坊10家,轴坊13家。绸领,即经纪人200余人,绸庄60余家,每年运销约百万匹,价值700~800万元。(11)织绸所用的生丝,除本地土丝外,还有浙江嘉兴、王店、硖石、濮院、新市等地的生丝,所以,浙江生丝亦视盛泽为大市场。丝绸销往长江一带,如汉口、长沙、上海、杭州及福建、四川、广东、北京、天津,远及南洋群岛等地。

由于“该镇绸业日益兴起,市面逐渐繁盛,办货客商纷至踏来,尤为春季之时为盛”。“贸易既繁,于是客栈、电灯、电话及一切连带事业,均应时次第添设”。(12)“酒家、宾馆、舞榭、歌楼均乘时而兴,各处人士慕盛泽之繁华,亦游宿其间,镇人又年举盛[会],人云庆祝号召,所以往来繁盛一如都市。”(13)抗日战争前,盛泽镇已成为江苏巨镇,如今已博得“华夏第一镇”的美名。

对于盛泽镇的发展与周围农村家庭手工丝织业的关系,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诗写道:“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14)从这个生动写照中,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盛泽镇的繁荣与周围农村家庭手工丝织业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吴江县的另一个大镇震泽向为丝市中心。椐载,震泽镇元时村市萧条,居民数十家;后因该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绫餬之利,明成化中居民增至300~400家;嘉靖年间增加1倍多;到清乾隆年间,货物并聚,居民达2000~3000家。(15)到民国初年,震泽镇已发展成为该县西境的大镇:市肆列运河两岸,商繁盛,居民多育蚕练经,桑条遍野,产丝颇富,且甚光洁细靭,为他处所不及;船埠在市中,轮船经过甚多;有电报局、电灯,市面日益兴盛。(16)丝行购入土丝,再分发于附近蚕户,“假手摇工,而摇工并不住居本镇,系由各丝行将丝之分两秤准,交由各乡户携回摇成,俟交货时再为按工付值。计沿镇四乡三十里之遥,摇户约共有一万数千户,男女人工当在十万左右。”“计通年制出丝经,洋经自五千担至一万余担,苏经自八百担至一千余担,广经自二百担至六百担。”“其原料之丝,本境仅吴溇一乡所产尚堪合用,余多购诸浙省菱湖、乌镇、双林、南浔等处。”(17)

前面说过,全省以织布业为主要农村家庭手工业者31县,有些县的集镇就是由土布交易逐步发展成为土布专业市场,闻名遐迩的。

江阴地区多沙土,宜于植棉,生产土布历史悠久。据《宋志全境图》记载,江阴境内有4个镇,17个乡,3个市。明清时期,该县有10个镇因土布交易而形成的集市16个。而“邑中市镇之大者,称华墅、青晹,列肆繁盛,百货皆备,濒江各乡贸布者,午夜坌集,率明灯列市,习俗已久。”(18)据载,1743年(乾隆八年),华墅镇有20多家土布牙行。(18)1918年,华墅镇土布行、庄43家。(20)到新中国成立前,华墅镇已发展成为有棉布、药材、南北杂货、五洋百货、副食、茶漆颜料,酒酱、建材及饮食服务业等350余家的大镇。夹河为市,两岸街衢有三桥联锁,分东西南北四弄及上下两塘的青晹镇,是江阴南乡土布集散地。到新中国成立前,全镇有典当、盐栈、茧行、布厂和小型发电厂,大小店铺200多个,享有“小无锡”的美称。周庄镇是江阴东乡土布集散地,棉布交易市场绵延周围数里。新中国成立前,全镇大小店铺236个。(21)

常熟梅李四乡的王市、邓市、塘坊桥、先生桥、浒浦、白宕桥、珍门乡、沈家市、周泾口、徐市、老小吴市等地盛产棉花,手工纺织业发达,每届农闲季节,机杼声昼夜不息。人们常以“冬至布,满地铺”、“清明布,好叠路”来形容生产旺季土布产量之多。据统计,道光年间,全县年产土布约1500万匹;1920~1930年,全县年产土布1200~1500万匹;抗日战争前,全县年产土布约800~900万匹。(22)所产土布大都由梅李镇集散,梅李成了全县土布集散的中心。

向为产布之区的武进县,20世纪20年代,年产土布700~800万匹。这些土布70%直接销往外埠,30%售于本县布庄,布庄再委托转售。因此,除县城设有经营土布的布行、色布号和漂染、踹光作坊,并在北门设有土布市场外,有19个集镇设有布庄。当然,各镇布庄多少不等,兴衰存废亦各不相同。湖塘、马杭等地土布业一直很发达。到抗战前,湖塘地区近代织布厂达20多家,约占全县近代织布厂的66%。据统计,1948年,湖塘桥有商店180多家,其中以粮店和布摊为最多。(23)

南通县平潮镇周围农村所产大小土布及兰货通过平潮销往黄桥、季家市、石庄、如皋以及靖江、泰兴各处。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平潮殆扼南通土布北运的总汇,布店林立,不下二三十户,有的甚至是200年上下的老店,其业甚盛。后来,由于北来粮食土产集于唐闸,平潮成为过而不留之所,土布遂集中州城,平潮只余少数零星交易,不如昔时繁荣。民国以后,销路更为清淡。(24)

南通东乡第一大镇——金沙镇,自明嘉靖,一贯勤于纺织的海门人迁徙至此后,手工纺织业开始发达起来。该镇城隍庙成为土纱交易集中之地,满坑满谷尽是土纱,远看一片银白世界。农妇卖纱籴米,织户抱布贸纱。由于南下米船在金沙镇卸去米粮货物后,装载布匹返回;加之,运输船只从盐运河到达金沙,并不绕道州城,较为直接,因此,早在通城之前,金沙已成为土布、粮食交流的要区,每逢阴历年节,河下的船只,密密层层,不可胜计。大生纱厂投产后,机纱大畅,物质改观,内河外江,交通又发生变化,而金沙镇土布交易仍保持原有地位,未见减色,1923年以前为最盛时期,同业共有58家。只是中机布、大机布迭兴后,金沙镇的土布交易才一落千丈,不如当年繁荣。(25)西亭农村生产土布,稍晚于金沙。最初,西亭土布运至金沙销售。后来,西亭商人见其有利可图,着手经营,逐渐发展。(26)

再如,宜兴的和桥镇、吴江的同里镇既是粮食加工业集中之地,又是当地粮食集散中心;木渎镇、浒墅关既是编织专业型集镇,又是编织产品交易的场所;仪征的十二圩、淮阴的王家营曾是盐产品的集散中心。类似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明清以来,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的集镇以异乎寻常的步履向前发展,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的吞吐力、辐射力和吸纳各种能工巧匠,各具特色的集镇。经过多少年光阴和多少代人的努力,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的集镇和集镇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作用日益显著,走在全国的前列,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这样说,集镇的繁荣已成为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象征和衡量商品化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和任何事物一样,随着历史的变迁,集镇的兴衰存废也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往昔客商云集,市井繁盛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市面冷落者有之;建筑低矮,街道狭窄,面貌依旧者有之;往昔百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逐渐发展成集市、集镇者有之;在原有集镇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活跃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群众者有之。造成集镇兴衰存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农村家庭手工业与集镇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上述大量事实证明,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变化必将影响农村集镇的发展,农民的贫困必将拖累集镇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发达可以向集镇提供大量可交换的商品,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集镇的发展和繁荣对地区间横向经济联系的加强,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畅行创造了条件,从面加快了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综观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和集镇发展间的关系,我们的结论是:农村家庭手工业发达地区,农村经济都比较发达,农民收入相对高一些,农村集镇也很繁荣;农村集镇繁荣发达地区,农副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比较高,农村家庭手工业也比较发达。一般说来,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两者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则形成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制约农村集镇发展远不止农村家庭手工业一个因素,还受工农业发展水平、市场销售、资金、地理位置、资源、交通运输、社会政策、社会文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然,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不是均等的,有主有次,有大有小,且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值得指出的是,集镇的发展是由人参与和实践的活动,参与这种活动的人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集镇的发展速度、水平和面貌。正如俗话所说的:“成一在人”。就明清以来江苏各地集镇发展的情况来看,在祖辈熏陶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市场观念的人们,在集镇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影响、制约农村家庭手工业发展的因素也远不止农村集镇一个,上述因素同样在起作用。比如南通的白蒲本不产棉花与土布,当地所需土布由商店从通城或邻乡转贩而来。自咸丰、同治年间起,通布外销发展,白蒲受刘桥、平潮的影响,棉花种植逐渐推广,家庭手工纺织之事逐渐发展,经营土布的商店也发展到10余家。光绪以来,尤其大生纱厂开车投产后,家庭手织业更为发达。(27)再比如,鸦片战争后,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兴衰还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失去了独立发展的自主权。如木渎镇“乡民多业蚕桑,比户缫丝。自近来有欧人采买新茧,于是各处多设茧行,而缫丝者去其大半。”“渎镇向有麻市,极盛。四乡多织夏布,村妇以绩縩为业者,朝市每集虹桥,今则略衰矣。”(28)受市场影响,农村家庭手工业者转业改行的亦不少见。1930年后,常熟土布业显著衰退,生产数量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刺绣收入极为微薄,青年妇女多舍织而就绣。(29)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详述了。深入地探讨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与农村集镇间的关系,总结其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小城镇的建设,都可以提供历史借鉴。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86-587页。

②《农情报告》第2年,第12期。

③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下册)第2编,《地方工业概况统计表》。

④《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2编,第3章,第65页。

⑤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卷,第750页。

⑥清·嘉庆《荆溪县志》,《分境图说》。

⑦(17)《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147、135页。

⑧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293页。

⑨(14)清·乾隆《吴江县志》卷4,《镇市村》;卷50,《集诗》。

⑩(16)《吴江县乡土志》第8、10页。

(11)(12)(13)《吴江蚕丝档案资料汇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180、174、189页。

(15)清·乾隆《震泽县志》卷4,《镇市村》。

(18)清·道光《江阴县志》卷2,《疆域》。

(18)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第243页。

(20)(22)(29)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484、510~513、514页。

(21)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14页。

(23)武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344页。

(24)(25)(26)(27)林举百著:《近代南通土布史》,第220、225~230、230~231、218页。

(28)民国《木渎小志》卷5,《物产》。

标签:;  ;  ;  

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与集镇的发展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