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 合理运筹——地理备考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来年让更多考生受益,少走弯路,我在这里提供一些地理学科备考的经验和建议,让大家知道高三地理学什么,怎样学才有效,搭乘高考直通车,圆梦六月。
一、跟定老师的步伐,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开学伊始即对高三一年的备考进行总体的规划:确定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个人复习计划要根据老师的统筹规划和个人水平来定。老师确定备考策略有以下依据:考试说明和高考题、新课程标准、学生现状。
看看高考“考什么”就解决了“学什么”。老师们手里都有《考试说明》,高考题都是按《说明》的要求诞生的。《说明》列出了考试的主要知识点,考查的四大能力,试卷结构及样题。《考试说明》规定高考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必修为主)、四大能力和人地关系思想,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吻合,新课标、考试说明、高考题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高考复习应立足于新课标,不必担心你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不必担心高考题漫无边际,它“有谱”。以2009山东高考题必做部分为例,选择题依次考查了以下主干知识: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异规律的形成;农业主导区位因素;在台风的等压线图上判读风速的快慢;区时的计算;等高线图的判读、湖泊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影响内陆湖面积缩小的原因;利用图表判读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和生态保护。如26题:利用等高线图判读主要陆地地形类型并手绘局部等高线;分析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比较分析两地降水的多少和原因;在低山丘陵区农村使用新能源(沼气)的意义;利用图表对比归纳重工业比重变化特征。全开放试题——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分析。如29题:根据表格材料,比较归纳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针对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重工业、高能耗),分析产生的不良后果(原型:鲁尔区)。
所以,复习必须抓准学科的主干知识点,集中精力,夯实基础。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或者过多关注旁逸斜出的枝节,使偏了劲,本末倒置。根深才能叶茂!时间紧迫,要跟上老师的主干知识重组,比如选修《自然灾害防治》就不要单独安排时间复习了,把它重组在必修一大气圈(气象灾害)和岩石圈(地质灾害)即可。连续三年的山东卷高考题与全国卷相比,有明显不同:山东卷关于地球运动的题目难度较低,海水的盐度的分布规律已不作要求,复习时不要枉费工夫。
高考题以能力立意为基本原则,考查地理的四大能力: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往往假以新情境(文字和图表材料),联系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地理,从新的角度(多在知识的交叉点上)设问,考查地理原理与规律,考查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不会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2009年山东卷文综26题与区域地理结合,综合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29题以考查人文地理为主,均采取以问题为中心、案例加图表的呈现形式,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与方法。更加体现新课改理念,创新性和探究性、综合性与应用性加强。怎么学?死记硬背就不靠谱了,而是会思考、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认清形势:在知识方面构建应用性主干体系;在方法上突出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的训练,多反思总结思维过程,形成答题思路与方法,能够迅速应变,迁移知识与方法;在学科特色上落实地图应用,已经是“无图不成题”了。
从试卷结构看,80%为中低档题,难度也“靠谱”,所以复习时切忌盲目拔高,浪费精力。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定要重基础,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基础本身就是能力,基础可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也包括基本技能,比方地图:会读图、会审图、会用图、会画图等。有的同学不爱做旧题,新题又往往做错,其实就是那个“原理或方法”理解不透彻,概念不会用(没有人问你什么叫地势,或直接问你图示区域地势特点),有时你只是曾经见过该题目,知道答案,并没有悟透,没有完整的“思维过程”,这样再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你就栽跟头。比如2009考题2.甲地区(尼罗河沿岸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有的同学选A.光照,只考虑热带沙漠气候,光照优势突出,忽略大背景——干旱。正因为尼罗河水的灌溉,光照才派上用场,谁是主导?抓基础不是多记、多背,而是建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融会贯通。会用,是一轮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学生高考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一是不会审题,答非所问;二是没有思路,“马虎咬天,无处下口”,不会分析,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三是语言表达洋洋洒洒抓不住要害,所谓“腰缠万贯穷光蛋”,且不会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四是应考心态欠佳,“怯场”,发挥不出来。以上四点就是我们高三一年解决的具体问题。
审视你现有的地理水平:基础怎么样?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内容与能力有缺陷?现状与高考要求有哪些差距?盯住弱点弱项,有的放矢,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划,采取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方法掌握为根本的科学策略。
确定高三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①构建知识体系,管理好“知识树”;②提升地理四大能力,学会地理思维方法,“受”人以渔;③提升应考心理、应考技巧,规范答题习惯。
制定阶段目标。一轮复习:“思维对话,高效课堂”,削枝强干,夯实基础。二轮复习:构建应用性知识专题,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加强学科内综合。三轮复习:查漏补缺,回归课本,看卷子(文综、单科),看备忘录。一轮复习用的时间长,步子稳健,为学科内综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对高三要“学什么、怎么学”已经心中有数,任务、目标、方法明确,然后在老师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下,毫不动摇紧跟老师走好复习过程的每一步,可谓“赢在了起跑线上”。具体实施起来还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安排周计划、日目录。切忌另起炉灶。单干,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二、“思维对话”,经营好四种“有效”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的主阵地是课堂,烟台教科院推行“思维对话,高效课堂”,向课堂要效率,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脑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着眼于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久而久之,地理思维得到培养。
1.一轮讲练结合课,梳理主干,建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夯实双基。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的区位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已是初步学科内综合,形成答题套路;必修三学科内综合程度加深:重视对案例所在区域的背景分析(自然、人为原因)→有什么突出优势条件,该怎样开发?主要问题及危害→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背景看人地矛盾)→针对问题成因(多从人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趋利避害)。必修三复习的目的是举一反三,实现知识与方法的同步迁移。
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以下情形:①有的自己感觉什么都学会了,一做卷子失之七八,自己不知为什么,此谓“不知困”;②若问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业限制因素,答曰:不知道。热量不是优势条件吗,怎么又成了限制因素?这叫知表不知里;③做题中对太阳辐射、热量、光照不会区分,地形特点与地势特点混淆,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经常答错……显然,概念不清;④有的同学向我请教问题:“老师,这个题不会。”我问:“哪儿不会?”答曰:“都不会”。此谓不会问,说不明白哪个环节有困惑;⑤有的干脆问:“你怎么知道要答这些答案?”,就是没有解题思路,实际上“不会建立知识间(相关要素)的联系”,而高考恰恰在知识网络的交叉点上设计问题。以上问题均应在一轮复习中解决掉。
高三地理学得不好的同学,多输在一轮复习的状态上(与基础也有关),处于松弛的感觉,不重视-轮复习,看成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课堂上没有紧迫感:复习材料上印着提纲,典型例题带着分析,练习题“熟脸”,即使上课不听也没有损失。大错!无效课堂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没有进行“思维对话”,没有掌握复习方法!比如梳理主干知识,应在熟悉提纲的基础上,自己能点出关键的几个问题,并找出内在联系,看看和老师理的是否一致。有时老师设计了三两个问题把一节课的内容解决掉了,你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法子,做个主干知识的“管理者”,提纲挈领,一抓串,构建起知识网络,建立起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离开了要素间的联系就没有答题思路。再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吧,理解了课本的例子还不算,课堂上能调动思维,自己举出例子,这就是“用”地理的新收获,触类旁通。老师上课一般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讲的往往是“易错、易漏、易混”的重要知识,只有你积极“思维对话”并做好记录,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典型例题的分析, 要抢先下手自己分析,不要满足于听懂人家的分析,把自己的分析与老师的或同学的分析对比,发现思维的障碍点;二要把思维过程整理一遍,总结思路与方法。老师提问,马上思考,同学回答,自己在心里评价其回答。下课前,自己进行课堂小结:重点主干知识加思维方法,最好你能举出现实当中的案例,因为举案例的过程也是对当堂内容反思、领悟、归纳总结的过程。由于你心动神思,课堂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学然后“知困”,能提出新问题了,也会问了,能清楚地说出哪个环节上不会,分析能由表及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这些都是“思维对话”的成果,为高考成功奠定基石。
2.有针对性的训练课,规范答题习惯。第二轮复习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用40%的时间复习精炼重组的知识体系,60%的时间训练实战。训练可分为多种类型:①专题训练与学科内综合训练。二轮以专题训练为主,知识体系更加删繁就简,二轮后期和三轮以综合训练为主。②专项能力训练,如审题训练、分析过程的训练、编制答案的训练等。审题是目前的弱项,要学会抓关键词,学会“顺藤摸瓜”,哪个区域?什么时间(季节)?考哪个知识点、哪个角度?强调问什么,就答什么。通过训练,形成基本的答题套路:地形特点与地势特点怎么答,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成因考虑哪些方面,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的区位分析从哪些角度入手……文要对题,切中要害,列数字序号,参考分值定要点个数,筛选要点,重要的答在前,言简意赅。③题型训练:选择题或问答题;全开放与半开放题型的训练。学而不思则罔,做题要反思:思路与方法,错题要“认祖归宗”回归知识点。
3.讲评课注意总结方法、整理思路、“变脸”拓展。讲评课不是对答案,分为自我纠错——典题剖析——拓展延伸(自己命题)——整理消化四个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投放的答案,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纠错,分析时要从错误原因、审题技巧、相关知识的应用思路和原则、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方法、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力争最大限度地把错误解决在个体纠错过程中,明确听课的重点。老师只对暴露的共性问题,在同类错题中选一有代表性的题进行剖析。典题剖析过程中,着力于审题、分析和语言表达。对于同学的优秀答案,互相借鉴,这一招很有用。在消化整理的时间里,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改编拓展题目,来个“变脸”,提出新问题,锻炼发散思维,锻炼应变和迁移。
我们讲的不是2010年高考题,但主干知识掌握了,思路、方法会了,还怕什么呢?
4.自主课应有计划,给一节课的每个时段规划出自己该干的事。一般先巩固知识再做题,先看讲过的卷子后做新题。根据自己的情况抓差补弱。老师留的作业及时完成。
高三的复习,讲也好,练也好,评也罢,都是不断地熟悉地理主干知识,都是不停地训练与感悟地理思维方法,巩固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规范的是习惯,炼出的是信心。
三、体现学科特色,突出地图训练
高考题对地理图象的考查体现学科特色,通过图文结合的试题来实现。①通过填图划线建立空间概念,将中国与世界的政区图、地形图这四幅图重点内容反复练习,理出几条重要经纬线,建立中国和世界的空间大概念。②属于揭示自然地理原理规律的示意图(太阳光照图、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等压面、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锋面天气图、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水循环示意图、洋流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等),一定亲自动手画得熟练,其实在一画之间,道理就通了。比如,先画太阳光照的侧视图,可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直射点位于昼半球中心,然后转绘成俯视图。无论图怎么变化(局部图给补全,变式图给还原),只要找准晨线、昏线和直射点,问题迎刃而解。③练习文图转换,以图释文,解题方便。如2008山东卷文综: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的那天(8月24日)。问题本质是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需要分析题中所涉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根据直射点所在纬度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可以粗略从日期差来分析。④学会读图步骤和要领,从各种类型的区域图、结构图、等值线图、景观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⑤利用图中信息,设计问题并解答。通过以上训练,将地图用活,读图、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心理调适
一轮复习应有紧迫感,为学科内综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轮的训练是同学们提升最快的日子,也是“最艰苦”的日子,特别分数不见长的学生,又急又躁,疲软。要与老师及时沟通,获得心里赞助,告诉老师你的困惑和你内心的感受。老师除了鼓励,还会支招:或纠正答题习惯,或给予方法指导,你一定要“改邪归正”,身体力行!三轮复习后期,学生觉得这儿不放心,那儿也要好好看,老师的列表上没有,你若自己看,很紧张。我给你打个比方:神七发射过程中,一级助推器分离,二级助推器分离,它们已完成那个阶段的使命,我就等着返回舱凯旋了!
总之,高三的复习就是不断地熟悉地理主干体系,不停地强化与总结地理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形成地理素养,以期考生达到如此的境界:在给定的区域,在“意料之外的新情境”下,灵活运用“意料之中的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和地理的思维方法、技能,来判断、分析、解决新问题,阐发地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