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低层次与云南民族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初级阶段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层次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初级阶段低层次: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
在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正式作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如果说从总体上看全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话,那么,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云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呢?最近,中共云南省委对此组织了专门调研。调研从云南“五低四高”的特点出发,得出云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的初步结论。所谓“五低”,指的是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物质技术基础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所谓“四高”,指的是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高、文盲半文盲率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这就是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现实省情基础,即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因此,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不能不考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云南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现实,无疑对我们建设一个民族文化大省有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欠发达,财政薄弱,严重制约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云南虽然是一个资源大省,但同时却也是一个贫困大省、经济小省。时至今日,云南仍有440万贫困人口、73个国家级贫困县、506个扶贫攻坚乡,云南128个县(市、区)中,103个是财政补贴县。这样一来,无疑影响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尤其影响对一些高雅艺术事业、精品工程建设的投入,也影响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许多地方,不少迫切需要建设的文化项目因没有投入而无法上马。
第二,我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广大群众素质偏低,文盲率高,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难度大。据1995年底的统计,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云南仅为4.6年;全国文盲率为12%,云南为21%;全国平均科技贡献率为35%,云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教育水平、人口素质、科技推广,这些都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工程。这些方面的落后,不但直接造成劳动者素质低下,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和审美追求,这就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影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结构,尤其影响高品味文化、精品文化、高雅艺术等的发展,影响社会文化档次的提高。
第三,不平衡是云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云南的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的地区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和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各种差异。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构成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不同文化起点。文化起点不同、所提供的文化资源要素不同、文化需求不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不但影响到我们能不能真正建成一个民族文化大省,而且还影响到我们能够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大省。而这种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历史上长期存在,而且至今并没有明显消除,根本原因还在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宏观调控能力弱,整个社会拿不出多少人力、财力、物力来帮助后进地区和后进民族,只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听任这种文化不平衡现象的存在甚至继续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宏观现实,决定了我们省民族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应该有信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建成一个民族文化大省;同时,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现实基础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这就是我们应抱的态度。
二、云南民族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自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二十年间,云南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自己的步伐。随着各种社会主义建设的加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文化站(中心)、图书馆、科技推广站、文化技术培训学校等已经遍及三迤城乡,不少地、州、市,甚至县都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像昆明市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楚雄州博物馆和元谋县古人类博物馆、禄丰县恐龙博物馆等,都有了一定的档次和规模。随着地方史志的编撰和各种“集成”类图书的编辑出版,许多长期散落在各族人民中和各地民间的民族文化遗存如各民族的史诗、古歌、神话、传说、故事、音乐、民歌、舞蹈、服饰、图案、美术作品、工艺品等,被广泛收集整理问世,其数量之多和范围之广,是有史以来所未曾有过的。随着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地方封闭状况的打破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尤其是各处地方旅游业的兴起,一些地方、民族特有的文化遗存,如节日、风俗、歌唱、舞蹈、祭祀,甚至某种特殊的民族用品或工艺品的生产过程等都被开发出来,被予以强化或加工,供外来游人观赏或参与。同时,一些外来的媒体和娱乐方式,如书刊报纸、电视录像、歌厅舞厅、麻将台球等,也传遍了边远的民族村寨。可以说,当前是我省文化发展最活跃、最多样、最快捷的时期。文化市场的兴起和逐渐遍及城乡,给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管理和区分健康、腐朽文化的界限等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就是当前云南文化发展的一般状况。
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特别是从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角度看,云南文化建设在当前虽然已形成了丰富多样、发展迅速的特点,但同时却也存在着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分散化,形不成合力;二是档次低,缺少文化精品和文化巨匠。
应该承认,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调动了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积极性,云南对各民族文化遗存的整理和对各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成果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比起来,要大得多、多得多。但是,当前的整理和开发,却是分散的,没有形成合力,因而影响力和辐射力都不大。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云南对民族遗存和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发掘,和今天相比,规模不大,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形成了合力,在全国影响很大,云南民歌、傣族舞蹈、少数民族史诗和叙事长诗、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等,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而现在,当西北民歌风、东北方言小品、山西威风锣鼓、粤语流行金曲风行全国的时候,最富于民族文化特点的云南却销声匿迹了。这就是文化建设中的分散化所造成的。分散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缺乏总体规划和某种集中投入,是缺乏组织领导和大的动作的结果。
档次低,主要指的是云南民族文化多停留在民间流传、口耳相授、原始古朴的层次上,很多东西缺乏整理,缺乏加工,缺乏提高,因而无法满足更高档次的欣赏需求。这里讲的整理、加工和提高,指的并不是要把我们原有的民族民间文化拔苗助长,“整理、加工、提高”得面目全非,无端加进许多似是而非的内容,弄成个“四不像”,让人看不出是“整理”还是“创作”。我们说的整理、加工、提高,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保留原来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和文化神韵,同时又要取其精华、凝炼概括、丰富提高,使其从艺术魅力、表现形式和欣赏品味上大大提高一步。这就不但要有高水平的整理者、加工者,而且要有高水平的观赏者和阅读者。由于云南当前既缺乏高水平的整理者、加工者,也缺乏高水平的观赏者、阅读者,虽然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各种文化资源众多,但却没有多少成果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精品,没有几个人可以称为文化艺术巨匠。说实在的,云南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企盼着、呼唤着出现新的《小河淌水》和《五朵金花》,希望有自己的《一千零一夜》、《尼伯龙根之歌》和《天鹅湖》,更翘首等待着出现本民族的瞎子阿炳,出现红土高原上的王洛宾。
当前,云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一个全面开展、迅猛推进的新阶段,尽管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改善许多。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和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共云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使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出现了更为良好的态势。随着云南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尤其是随着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及其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等的实施,这种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发展态势中,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其一,随着现代化的进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省某些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点正在消失,一些文化传统正在无形中发生变化,甚至不再穿着本民族原来的服饰,不讲本民族的语言。当然,有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努力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特点。其二,一些民族文化的发掘者、整理者、研究者为迎合某些外国人的口味,只对一些原始落后、稀奇古怪的东西感兴趣,一味探稀猎奇,仿佛只有这些东西才表现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往往形成误导,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这两种倾向,都是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把握民族文化的发展态势时必须加以克服的。
三、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从云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实际,从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现状的实际和从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的实际出发,我省要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尽快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
1.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提高我省的生产力水平,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整体性的、全面的、大规模的文化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基本条件。当前,我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最明显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在全国三十来个省、市、自治区中,云南大部分国民经济统计数字排名在22位以后(财政收入除外),有些竟排名第27位、第28位,而云南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第8位,人口占全国第14位。 我省至今仍有440万贫困人口,73个贫困县, 贫困人口总数在各省(区)中居第1位。这些,就成为我省民族文化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 “衣食足然后知礼仪”,自古皆然。因此,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供更为坚实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就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最根本的措施。在当前,就是要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打牢农业基础,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搞活国有企业,增强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这样,民族文化建设也就具有一个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获得最基本的条件。
2.坚持科教兴滇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教兴滇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远见的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正在到来的时代,这个战略显得更为重要。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是云南这样的后进省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然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保证不出现新的文盲,逐渐扫除现有的文盲首先是青壮年文盲,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总之,抓好教育,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各族人民中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就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广大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结构提高了,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也就有了人力基础。一方面,高素质的广大群众中会涌现出一定的文化精英人才,在发掘、整理、加工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遗存和开发当地、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中发挥出特殊的作用。在全省的范围内,也才有可能出现高档次的专家和文化巨匠。另一方面,广大群众的素质提高了,许多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才有高素质的听众读者和参与者,文化市场也才有高素质的消费者。笔者认为,从当前我省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高素质的听众、读者、参与者和文化消费者,对发展我省的文化事业,从总体上提高我省的文化档次来说,更为重要也更为关键。
3.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规划,把文化发展规划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内通盘加以考虑和组织实施,主要解决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文化遗存的发掘、抢救、整理、管理和保护的问题,也解决一般性的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问题。同时,还从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出发,结合财力状况,有计划地选择和制定一二项重点文化工程进行建设,以求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推出高质量的成果。省里已决定重点抓好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建设走廊、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的建设。这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重大举措。各个地区若在统一的长远规划下,在抓好民族文化的发掘、抢救工作和发展一般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抓好一批重点文化工程,我省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就会上一个新台阶,也可能会推出一批文化拳头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4.由省级有关单位牵头和组织,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民族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认真分析我省文化发展的现状,找准民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要抓住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突出我省的特点和优势,然后运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经验,有组织有领导有重点地开展工作,持续地在一项又一项文化建设中作出成绩,推出精品成果,尤其要在一些我省有特点有优势的文化项目中推出精品成果。加强对外交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和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把我省文化中的精品成果介绍给外省人民、外国人民,让他们去演出、去演奏、去演唱、去办展览、去开讲座。严格地说,这方面能做的工作,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要多得多。我们还可以把上述文化精品编成画册、拍成电影、电视,制成磁带、光盘,对外发行。这样做的结果,首先向外展示了我省的民族文化建设成果,显示出我们的实力,提高作品和作者的知名度;其次,宣传了云南,介绍云南的不同侧面,为云南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独具魅力的手段;最后,还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文化精品成果的推出注入新的活力,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可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
5.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事,而不仅只是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的事。当前,社会上有些误解,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仅只是文化部门的事,顶多再加上是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事,这是不对的。没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没有全方位的文化发展,是成不了一个民族文化大省的。其中,还要特别注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特点的保持和发扬。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史志部门、民族宗教部门、旅游部门、交通部门、教育部门、建筑设计部门等,都应该积极协助文化、宣传、精神文明部门,把这项工作抓好。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分散化的缺点,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我省民族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优势,在多样中求统一,在丰富中求协调,实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协调和谐,形成合力。其中,尤其要注意帮助贫困地区、山区、边疆地区和后进民族发掘、整理文化遗存、支持他们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这方面,我省的潜力还很大,可作的事情很多。这不仅只是我省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艰巨任务,而且是我们独具的优势。可以期望,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后进民族的文化遗存发掘和文化资源开发中我们肯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6.从我省的财力出发,同时在海外云南人和一些国际基金中寻求支持,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基金,用于某些独特的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用于某些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可以用于某些杰出成果和人才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办法,尽量改变那种什么都依赖政府投入的办事方式。现在,云南民族文化在港澳台同胞中,在世界不少国家的有识之士中,很有吸引力,因而寻求他们的支持建立相应文化发展基金还是有可能的。通过这样的办法,我省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就可以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以上六个方面,只是一些主要的设想和建议,当然是十分不全面的。但笔者相信,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若能做到这六个方面,初级阶段低层次的云南,是能够建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大省的。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