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症结是什么?_科技论文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症结是什么?_科技论文

国企技术创新乏力症结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乏力论文,国企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四中会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造能力不强”。这一判断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现状的。在知识经济日益临近、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企技术创新的步伐不加快,就无法更好地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起主导作用。

现实严峻国企创新能力低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研制开发在材料、功能、外观上全新的产品或作了重大改进的产品,以开拓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工艺创新,产生新设备、新装置、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艺,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功能、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主要表现在:

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观念没有真正转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轨道上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开发根本的区别在于,技术创新是“两头在市场”,即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信息来源于市场,创新的成果最终必须推向市场。目前国有企业普遍缺少科学严谨的市场调研,重视技术上的可行性而忽视市场的可行性,重视技术开发、研制和生产工作,而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营销工作普遍薄弱,在技术创新资源的组织利用上搞“小而全”而不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和已有的技术成果,其结果出现了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开发问题,技术开发项目和成果不少,但科技含量和效益普遍较低。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普遍短缺,技术创新投入水平低。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从事技术开发人员共有92.2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占32.9%,论科技人员总量并不算少,但是缺少掌握当代产业技术前沿的高技术人才。据北京市对企业经理的技术创新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障碍是缺少技术创新人才;第二障碍是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目前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资本金普遍不足、负债率过高,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1998年我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总额为239.4亿元,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17%,仍停留在80年代中期水平上;我国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额为247亿元,占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的44.8%,仍低于发达国家占60%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企业仍没有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技术装备自主开发制造能力低,主要产业技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1998年我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总额为113.4亿元,目前计算机芯片及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大型石化装置、汽车生产线、食品、饮料及卷烟生产线等主要产业的关键设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较低,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较弱。我国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水平和技术装备更新速度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1998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总投入为919.6亿元,全部工业企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5441亿元,占当年固定资产净值的12.3%,按此速度计算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周期为8年。

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成果要最终体现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上。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总量不算少,但是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水平较低。1998年全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共开发新产品29621项,新增销售收入1631亿元,占当年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8.01%,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为12.5年,在新产品中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拳头”产品更是寥寥无几。目前我国产品出口总额居世界第8位,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出口总额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数量的增长。在当前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出口产品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价格优势走数量增长型对外贸易发展路子显然不可能长久。

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低,高技术企业的效益优势不明显。当代技术创新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高技术发展迅速,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高技术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1998年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销售收入4531亿元、利税476.9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的比重为7.06%和11.1%;高技术产品出口值为202.5亿美元,占全部出口产品额的比重为11%。

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不高,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技术创新能力高低最终要由市场来进行判定。当前国内市场上三资企业产品和国外进口产品占有份额越来越大,机械产品、电子产品、日用化工品、纺织品、针织品、服装、食品等国外产品和品牌越来越多地冲击着国内市场,国有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下降。199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降至52.3%。

刨根问底创新能力低症结何在

第一,不健全的市场体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合理的市场结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市场结构一方面在一些行业仍存在着垄断经营,政府对于一些领域仍实行投资审批制度,金融、保险、电信、广播电视、对外贸易、市政建设等行业仍处在相对垄断经营局面,在这些行业缺少技术创新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家用电器、汽车、化工、建材、食品、饮料、烟草等诸多行业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很小,缺少必要的创新积累,出现了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开发、重复引进和重复改造问题,使创新成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发挥效益。市场体制不健全又表现在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尚不能自由流动和交易,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要素的渠道不畅,导致一些企业有资金而找不到合适的创新项目或人才,另一些企业把握了市场信息有了创新项目,但又苦于找不到资金或人才。

第二,目前国有企业制度及经营机制缺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由国家承担,经营者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企业技术创新缺少了内在的动力机制,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统计,1998年底全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中仍有67.8%的企业没有独立的技术开发机构,48.4%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许多国有企业没有建立市场调研机构和市场信息网络;科技人员与其他人员吃一个“大锅饭”,缺少必要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缺少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策略,使许多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发挥效益。

第三,现行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不完善,阻碍科技人员与科技成果进入市场。长期以来我国的大部分科研机构是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独立机构,它们的科技活动往往与市场相脱节,科技成果不适应市场需要,这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以致出现了有成果的科研机构找不到买主,能够主宰市场的企业找不到科技成果的现象。近20年来尽管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经济与科技相脱节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四,对于引进技术缺少必要的调控、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在市场体制和市场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对于技术引进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政府又缺少有效的调控机制,导致了大批技术装备从国外重复引进,对于国内的装备工业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市场制约。80年代以来家用电器、数控机床、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饲料、卷烟等生产线大量从国外重复引进,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改造项目,冲击了国内的装备工业市场,制约了装备工业的自主开发生产。从发达国家看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比一般为1:3,而且前我国仅为1:0.06,这种只注重引进技术而忽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模式,只能导致在技术上永远落后于他人。

第五,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许多企业的名牌产品由于假冒商品的冲击而失去了市场,盗用软件产品、专利权、商标权使技术创新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阻碍着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

探寻出路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建立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体制。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利用经济立法、金融和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快市场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一些垄断行业引进和增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对于那些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的行业通过联合、兼并和破产的途径,发展规模经营,大力提高市场集中度,给企业创造技术创新的市场空间,壮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有效控制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重复引进和重复改造。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加快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商品化、市场化步伐,给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体制。加大对现有科研机构的调整改制力度,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科研机构外,其他科研机构都要推向市场,或转制为企业或加入企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科技情报、科技人才、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和调节科技人力资源,促进科技人员的自由流动,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挖掘科技资源的潜能。科技人员的报酬与技术创新效益挂钩,形成由市场决定创新者的劳动报酬的新机制。

建立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和资本金的多元化,把国有企业产权落到实处,使国有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人”,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要更新技术开发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技术创新的市场调研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技术开发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从重视企业自身科技资源转到更多地依靠和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包括国外科技资源,由小规模、低水平的重复开发转到突出主导产品、形成规模经营、培育名优品牌上来。

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政策体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投资大、风险大,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允许企业按一定的比例提取技术创新基金计入成本,对于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贷款,由于技术创新而形成债务的允许税前还贷,对于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而形成的高负债企业国家要注入适当的资本金,对于高技术项目、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项目国家在科技经费上给予适当补贴。

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和实施产业技术政策,对于支柱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技术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运用税率、利息等经济杠杆对于投资和技改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制定鼓励或限制进口的技术装备目录,通过关税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国内暂不能生产的高技术、关键性技术装备、先进的专利、技术诀窍和商标等;同时限制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技术装备,鼓励企业使用国产技术装备,为国内装备工业技术创新扩大市场。

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专利、商标、软件产品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加大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工作力度,依法保护创新者的正当权益,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扩散和转移。

标签:;  ;  ;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症结是什么?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