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黄耀斌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文化站,广东珠海 519185)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人们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变化中的社会格局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本文将以数字化背景为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智慧与知识的产物,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医药、戏曲、音乐、舞蹈、文学、民俗和手工技艺等,它们无不富有文化内涵和价值。然而,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过程中,它们有的已经不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消亡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人们的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正是这些转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它们在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相较于有型的文化遗产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得更为脆弱,并且不可再生,保护起来也更为困难。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抓住数字化背景带来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利用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
1.1 现有传承人员趋于老龄化
就目前来说,许多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还较为不足,因此就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这就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文化部于201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已经离世的人员占比约为11.83%,并且50%以上的传承人已经超过了70周岁,他们正在用最后的时光去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他们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夙愿。然而,若是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加上非遗项目的完整传承越来越少,可以说终有一天会是人亡艺绝。
1.2 传承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与有型文化遗产的传承相比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的是活态传承,主要通过口传身授和言传身教两种方式实现。因此传承人员数量上的短缺将会给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带来致命的威胁。例如“当代荷马”居素甫·玛玛依的离世给全人类非物质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作为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一个能够完成演唱《玛纳斯》的人,他的离世就使得《玛纳斯》这一非遗项目的完整传承存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光是传承一代不如一代,更有甚者是直接面临着消亡。原因分析主要为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原有的一些非遗传承人转行、年轻的一代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不理解等,这些都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承在人员数量上严重不足。
1.3 缺乏传承人才与资金支持
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较迟,就连现在最热的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史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相应人才的培养也十分不足。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非常重要,并且刻不容缓,然而我们却也无能为力。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尽管国家每年拨付的非遗专项资金都在上涨,但对数量庞大的非遗文化来说仍然还是杯水车薪。而人才和资金上的不足都给非遗的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当前,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非遗保护也仅限于少数项目,绝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录音、拍照、摄像、存储等初级层面。
1.4 非遗保护受限于地理位置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它保留原有的“味道”。然而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得我国不少非遗文化遭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并在冲击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对那些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非遗文化来说,大多数都处在农村,甚至是人烟稀少的山区,虽然不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但也鲜为人知,更不用说保护了。对许多非遗项目来说,大都存在于某个家庭,或者是某个小区域,如若这个小群体中的人不能正确认识非遗项目,缺乏非遗保护的意识,或者是受限于知识水平等,就不会对非遗文化的流失而感到可惜,自然也就不会采取保护措施,在这样的环境下非遗的流失也就变成了一件非常自然与普通的事,同时也会造成更多的非遗文化在悄无声息中逐渐消失。
在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具象回归成为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向,其保留并运用传统的方法与建筑设计思想较为接近。在这样的绘画创作风格中,民间艺术元素被合理的划分成各种符号性质的元素,依次被加以使用,且进行解构后重新组合以及造型变换,而不是学院派的直接照搬与复制。在西方当代绘画创作中,存在许多模仿与抄袭的现象,有些是为了烘托气氛,有些则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与文化,还有些则是简单地通过单一的形或是观念达到所谓的“戏似”。对于大多数西方当代艺术创作家来说,在他们的作品中积极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实际上是审美思想的轮回,同时也是想要在创作当中努力寻找崭新的艺术符号及有效的发展途径。
2 数字化背景下保护非遗文化的优势
非遗文化的传播是保护非遗文化的一大主要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必然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数字化背景的存在就为传播这一目的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播工具,当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然后再借助电视、网站、互联网等进行宣传,使广大用户准确的了解到非遗文化的信息。例如《中国谜语大会》这一节目的播出让大家对猜谜这一民俗更加了解。
3 数字化背景对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 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与存储非遗资料
我国文明发展上下几千年,在表现形式上自然也就更加丰富多姿。在数字化时代,要想从真正意义上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做好单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利用外,还有必要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构建来实现对非遗文化最大程度上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第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元素进行提炼,找出可以永久传承的信息,并完成好分析与论证,确保非遗文化传承的准确性。第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数字化技术的功能作用,利用它们及时有效的采集与识别非遗文化在色彩、纹理和图形符号等方面的信息特征。第三,根据资源的具体特征构建可行的、有效的、便捷的检索方式,以此提高非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效率,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2 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播非遗文化
在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也更具优势。一是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存储功能。我国多以传承人作为非遗保存的载体,而非遗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大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等,因此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一个资料库对其进行永久的存储;二是能够及时的更新非遗项目。利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对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支持;三是能够促进非遗数据采集的纵深发展。在数字化支持下,既可以从宏观层面上把控数据,还可以从微观层面上采集数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其目的是为了发扬与传承优秀的文化,无论是对一个区域还是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手段,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发掘偏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通过非遗项目的发掘推动这些地区的旅游文化事业发展,为这些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3.3 利用数字化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库
非遗资料的采集与存储是保护和利用非遗文化的首要前提。就非遗资料本身来说,原就形式多样,再加上数量庞杂,采集和存储起来就较为困难。而在数字化背景下,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资料进行采集与存储,并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在近些年,随着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这些效果表现得更为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使得长期保存得以实现,并且管理起来也更为方便。此外,现代化技术下的存储还实现了分布式、磁盘阵列存储,并且随着检索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非遗文化数据更加结构化,这对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更加有利。
囤积商标牟利的司法规制——优衣库商标侵权案引发的思考 .................祝建军 01.3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大量的传承人员和资金支持。在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独具优势,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数字化背景下的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数字化背景所带来的机遇,利用这些新机遇来缓解当前非遗保护和利用的中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突出问题为抓手,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积极储备有关的技术人才,努力提高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效率,以此来不断提高非遗文化保护的质量与效果,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我国针对财务管理颁发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对规范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企业都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去执行,难以发挥出规范和制度应有的作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多种问题。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基建项目财务管理规范都不够规范和实用,整个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不能将企业的管理概括完整。所以在基建项目管理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很大冲击,如果任由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对于企业基建项目建设和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很容易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文淙,冉红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 发——以宁波北仑新碶民间剪纸为例[J].宁波经济 (三江论坛),2019(02):41-43.
[2]刘勐,李亮,杨正.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19,34(02):70-74.
[3]苏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72-73.
[4]刘麟君,周夏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以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45-46.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5(C)-0169-02
作者简介: 黄耀斌(1979.10—),男,广东珠海人,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