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研究

实验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研究

康有厚[1]1988年在《实验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最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一种显著特征。 目前关于IDDM发生胰岛素抵抗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虽然关于IDDM患者或大鼠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和受体后胰岛素作用变化的报道较多,但关于胰岛素介体释放的研究很少,而将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报道至今尚未看到。 本文目的主要旨在观察:(1)实验性IDDM大鼠在细胞水平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部位;(2)胰岛素治疗对ID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同时,本研究也观察高胰岛素血症对胰岛素作用的影响。 1、雄性Sprague—Dowley(SD)大鼠按体重分为两组。一组腹腔内注射链脲霉素65mg/公斤体重,另一组注射等体积的链脲霉素溶剂作为正常对照。实验第6天,1)糖尿病大鼠(N=36)的体重和血清胰岛素水平较正常大鼠显著降低(P<0.01),而摄食量、饮水量和血糖均较正常大鼠显著增加(P<0.01);2)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膜特异结合胰岛素百分率较正常大鼠显著增加,最大百分结合率(即不加未标记胰岛素时的结合率)分别为10.4±0.4%和6.9±0.2%(P<0.01)。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受体亲和力没有改变,但受体数目增加,其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结合位点数目分别为6.5×10~8和17×10~8/μg膜蛋白。而正常大鼠分别为4.5×10~8和12×10~8/μg膜蛋白;3)两组大鼠肝细胞膜加胰岛素诱导时,正常大鼠肝膜可释放大量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活力的胰岛素介体,但糖尿病大鼠肝膜则释放的较少。若胰岛素刺激肝膜释放的胰岛素介体对AC活力的抑制作用以“△”(肝膜不加胰岛素诱导释放的组分抑制AC活力值—肝膜加胰岛素诱导释放的组分抑制AC活力值)表示,则△值在糖尿病组和正常组间有显著差异(分别为0.48±0.09和2.86±0.37pmolcAMP/mg膜蛋白/分钟,P<0.01)。若数据表示为抑制百分率(△/肝膜不加胰岛素诱导时释放的组份抑制AC活力值×100)也得到了相似结果(分别为5.3±0.9%和27.6±2.7 %,P<0.01)。当在AC活力测定管中加入

付莹坤[2]2012年在《清润方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减少以及肥胖的增加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病人数骤增。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文指出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15.5%,已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医药一直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林兰教授历经40余年临床与科研创立的糖尿病中医三型辨证理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客观的反应了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动态演变规律,有效地指导了糖尿病中医治疗的临床实践。清润方(由知母、黄柏、酒大黄等组成)专为糖尿病早期的阴虚热盛型而设,以滋阴清热法治疗糖尿病早期阴虚热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以清润方为研究对象,利用糖尿病模型大鼠观察了不同剂量清润方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并从脂代谢、肝脏炎症与氧化应激、骨骼肌糖代谢关键基因mRNA表达等方面探讨了其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以期为清润方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1.文献综述:本部分分别从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胰岛素抵抗相关机制(脂代谢紊乱、炎症与氧化应激、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状、清润方组方原理与方中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及中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等方面对本研究依托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述。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四个基础实验。2.1清润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胰腺病理学形态的影响目的:观察清润方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胰腺病理学形态的影响。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联合高糖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清润方小、中、大剂量组(0.5,1,2g·kg·1·d-1)、二甲双胍组(150mg·kg-1·d-1),各治疗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干预治疗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水平、口服糖耐量曲线下面积(AUC),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光镜、电镜下观察胰腺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清润方中、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FBG降低(P<0.05);清润方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AU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清润方中、小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ISI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降低(P<0.05);清润方中、小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肝糖原含量升高(P<0.05);光镜下显示清润方中、大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胰岛数目的减少有所好转,虽大部分胰岛体积明显缩小,仍可见较大的胰岛;电镜下清润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胰岛β细胞内分泌颗粒较模型组增多。结论:清润方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机制与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功能,促进糖尿病大鼠对葡萄糖的利用及肝糖原的合成有关。2.2清润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及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目的:观察清润方对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及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在脂代谢方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各组大鼠药物干预4周后取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全血自动生化分析仪COD-PAP法测定总胆固醇(TCHO), GPO-PAP法测定三酰甘油(TG),清除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铜显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润方中、大剂量组糖尿病大鼠的TCHO、LDL-C水平降低(P<0.05),清润方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糖尿病大鼠的HDL-C水平升高(P<0.05),TG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清润方中、小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P<0.05);光镜下显示清润方中、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对肝脏的脂肪沉积有改善作用。结论:清润方有改善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紊乱,抑制脂肪在肝脏沉积的作用。清润方对糖尿病大鼠“脂毒性”的改善是其发挥抗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2.3清润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目的:观察清润方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对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各组大鼠药物干预4周后取大鼠肝脏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比色法测定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润方各剂量组肝组织TNF-α水平降低(P<0.05),清润方小、大剂量组肝组织IL-6水平降低(P<0.05),清润方中剂量组肝组织IL-6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清润方中、小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肝脏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清润方中、大剂量组肝脏组织SOD活性提高。结论:清润方有降低肝脏组织炎症因子含量,促进氧自由基清除,减轻组织损伤的作用。控制慢性炎症和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是清润方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制。2.4清润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INSR 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清润方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INSR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外周胰岛素抵抗中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各组大鼠药物干预4周后无菌条件下,取左后腿骨骼肌组织,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骼肌组织GLUT-4、INSR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清润方中、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GLUT-4mRNA表达升高(P<0.05),INSR mRNA表达虽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清润方上调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mRNA表达,促进糖尿病大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是其发挥改善糖尿病大鼠外周组织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清润方有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功能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改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脂代谢,减轻脂毒性;控制肝脏慢性炎症和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上调骨骼肌组织GLUT-4mRNA表达,促进糖尿病大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有关。为清润方在糖尿病“三型辨证”中阴虚热盛型患者中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王世东[3]2007年在《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热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相对不足,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其众多的患病人数和严重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是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很有希望取得突破的研究热点。目的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导师赵进喜教授的指导下,将《内经》“壮火食气”病机理论应用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提出2型糖尿病存在火热耗伤正气的病机,可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清热益气治法进行治疗。选用临床有效的清热、益气中药配伍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IR和继发的β细胞功能损害的影响,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清热益气治法的治疗作用机制,为建立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新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综述:全面查阅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IR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对于PPARγ的近期研究进展、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和总结。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作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切入点,综述了目前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现状,并对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进行了探讨。由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壮火食气”病机假说和清热泻火与益气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探索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3.实验研究:以高脂高热量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以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胰腺病理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结果①建立动物模型:制作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该实验模型动物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FFA和高水平TNF-α等特征,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AI)明显低于正常动物,不仅表现有胰岛素抵抗,且有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后,相关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可信,可操作性强,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②药物作用研究:在成功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于模型动物糖、脂代谢以及胰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效果与对照药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脂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诱导的模型动物胰腺内胰岛数目较少,胰岛形态欠规则,细胞排列紊乱,伴有细胞缺失、塌陷,盐酸吡格列酮和中药治疗能减轻胰岛病理形态损害。胰岛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胞浆中胰岛素染色颗粒减少,β细胞浅染,细胞排列松散,分布不规则,部分细胞呈空虚状态,在用药后上述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③作用机制研究:在药效学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药物作用机制探讨。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血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TNF-α水平,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TNF-α水平,解除由TNF-α导致的对脂肪和肌肉细胞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表达抑制、胰岛素受体自身磷酸化及第二信使的活化抑制、刺激脂肪分解以及对胰岛β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节等作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FFA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FFA水平,作用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作用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高FFA的脂毒性作用而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的异常。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方法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上调模型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其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脂肪组织中的PPARγ,上调其基因表达,降低FFA水平,改善血脂紊乱,抑制TNF-α等炎症因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减轻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血脂紊乱、高FFA、高TNF-α形成的糖脂毒性,减轻胰岛病理改变,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结论本研究从不同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壮火食气”病机特点和清热益气治法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理念和研究思路。

吴松[4]2007年在《“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采用多种现代研究技术,探讨“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比较“双固一通”常规电针法与“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法效应的差异,为针灸临床研究探索新方法,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双固一通”针法简介:来源于导师王华教授的“双固一通”针灸治疗学思想。针灸防治疾病注重治病求本,以正气为本,固护先天和后天是其基础和关键;通过“治”来达到“防”的目的,“治”是积极的、主动的“防”。双固,即固护人体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选用具有固护先天和固护后天的腧穴为主穴,固定使用;“一通”即疏通经脉,通泻病邪,用穴为阿是穴或随证取穴。本课题所采用的“双固一通”针法,即选取固护先天之本的关元和固护后天之本的足三里为主穴,配用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穴胰俞进行针刺。2.实验方法:200±20g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另50只行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37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12只,实验过程中因血糖过高死亡1只),“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C组,13只),“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D组,12只,实验过程中因血糖过高死亡3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治疗;“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根据导师王华教授创立的“双固一通”针法,取穴关元、足三里为“双固”用穴,胰俞为“一通”用穴。关元穴不行电刺激,足三里、胰俞采用上海产G6805-2型电针治疗仪行穴位电刺激(同侧足三里、胰俞接一对电极),连续波,频率100Hz,“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强度1mA,留针15分钟;“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强度6mA,留针30秒。首次检测血糖后第二天开始针刺治疗,共两个疗程,每个疗程6天,疗程间隔2天。造模72小时、疗程结束分别剪尾采血测空腹血糖,疗程结束后摘眼球采血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大鼠处死后,取胰腺,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胰腺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insulin receptorβ,InsRβ)、磷脂酰肌醇3-激酶p110亚单位(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110,PI-3Kp110)表达,运用图象分析系统进行胰腺InsRβ、PI-3Kp110免疫阳性物检测。结果1.C组和D组均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P<0.05),使降低的胰岛素水平有升高的趋势(P<0.05),使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升高(P<0.05);C组和D组使糖尿病大鼠的饮水、进食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体重较模型组增加(P<0.05),两组疗效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糖尿病大鼠胰腺InsRβ免疫阳性物平均吸光度值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P<0.05),C组和D组均使糖尿病大鼠胰腺InsRβ表达显著增多(P<0.05),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3.糖尿病大鼠胰腺PI-3Kp110免疫阳性物平均吸光度值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P<0.05),C组和D组均使糖尿病大鼠胰腺PI-3Kp110表达显著增多(P<0.05),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双固一通”针法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等症状;降糖作用确切,使胰岛素水平上升,改善了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2.“双固一通”针法能显著增加糖尿病大鼠胰腺减少的InsRβ、PI-3Kp110表达,这可能是其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环节。3.“双固一通”常规电针法与强刺激电针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而强刺激电针法可以大大减少每次治疗的时间,可以为今后的针灸治疗提供新的思路。4.本课题为阐释“TX固一通”针法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体现了其固护正气为本的思想的优势。

孙娜[5]2006年在《“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 本实验采用多种现代研究技术,探讨“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对胰岛素抵抗及对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双固一通”常规电针法与“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法效应的差异,为针灸临床研究探索新方法,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分组 200±20g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另50只行链脲左菌素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37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12只,实验过程中因血糖过高死亡1只),“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C组,13只),“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D组,12只,实验过程中因血糖过高死亡3只)。 2.治疗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治疗;“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根据导师王华教授创立的“双固一通”针法,取穴足三里、关元为“双固”穴,胰俞为“一通”穴。关元穴不行电刺激,足三里、胰俞采用上海产G6805-2型电针治疗仪行穴位电刺激(同侧足三里、胰俞接一对电极),连续波,频率 100Hz,“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强度0.8~1.2mA,以大鼠肢体轻微抖动为度,留针15分钟;“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强度6mA,留针30秒。首次检测血糖后第二天开始针刺治疗,共两个疗程,每个疗程六天,疗程间隔两天。 3.检测 造模72小时、疗程结束分别剪尾采血测空腹血糖,疗程结束后摘眼球采血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透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大鼠处死后,取胰腺,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胰腺NPY的表达。 结果 1.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大鼠经治疗后饮食、饮水量减少(P<0.05),体重较模型组增加(P<0.05);“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经治疗后血糖水平均下降(P<O.05);“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经治疗后血清胰岛素较模型组有明显上升(P<0.05):“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模型组有明显上升(P<0.05)。以上各指标“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2.对糖尿病大鼠血清 TNF-α、CRP的影响:“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使糖尿病大鼠升高的血清TNF-α、CRP水平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姜梦如[6]2017年在《蓝刺头多糖B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防控是现今医学研发的热重点,为了探究蓝刺头多糖B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降糖作用及机制,试验选用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15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结合多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空腹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Ⅱ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并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蓝刺头多糖B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消渴丸组及空白对照组,试验49d;期间定时对大鼠体重、采食量、饮水量和糖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与因子、肝脏、胰腺组织学等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蓝刺头多糖B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体重、肌、肝糖原、INS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蓝刺头多糖B高、中剂量组大鼠空腹血糖、糖耐量、PG、Ghb、LD、FFA、TNF-α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蓝刺头多糖B高、中、低剂量组TC、TG、LDL均有降低(P<0.01或P<0.05),而HDL只有蓝刺头多糖B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蓝刺头多糖B高、中、低剂量组采食量、饮水量及ISI均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蓝刺头多糖B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消渴丸组:肝细胞呈不同程度轻度弥漫性脂肪样变性,部分核固缩及胞内有大小不等的脂滴、细胞核萎缩、肿胀,肝窦排列不规则。蓝刺头多糖B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消渴丸组:胰腺腺泡细胞及腺泡分泌物明显减少,α、β细胞减少、萎缩、紊乱。结论:(1)蓝刺头多糖B可使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体重下降减缓,降低其血糖、改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肌、肝糖原含量。(2)蓝刺头多糖B可降低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脂代谢异常。(3)蓝刺头多糖B可升高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降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而对胰岛素敏感指数影响不大,改善胰岛功能。(4)蓝刺头多糖B可上调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骨骼肌、胰腺InsR,IRS-1,IRS-2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5)蓝刺头多糖B可改善H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及胰腺组织损伤。

庞烨峰[7]2013年在《吡格列酮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伴有因胰岛素分泌或者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代谢疾病。其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T1DM真正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因而对其缺乏有效的治疗。建立T1DM动物模型,观察研究吡格列酮对T1DM的治疗效果,探究其作用机制,可以为开发治疗T1DM的临床新药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四氧嘧啶诱导建立T1DM动物模型。普食喂养一周后,从30只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6只),剩余大鼠禁食24小时后腹腔注射四氧嘧啶,72小时和一周后测定大鼠尾尖空腹血糖,两次血糖值高于16.7mmol/L为糖尿病造模成功。随后从造模成功大鼠中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6只)和吡格列酮治疗组(PIO,6只)。对大鼠皮下注射胰岛素,经过两周的药物治疗以后,先称体重后对大鼠取材,对其进行生化分析。取肝脏并称重;测定其空腹血糖(FBG)、血清甘油三脂(TG)、游离脂肪酸(FFA)、微量丙二醛(MDA);肝脏甘油三脂(TG)、微量丙二醛(MDA)。实验结果表明DM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TG、FFA、MDA以及肝脏的TG、MDA水平均显著升高,与NC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脏出现氧化应激现象。PIO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TG、FFA、MDA以及肝脏的TG、MDA水平较DM降低,但仍高于NC,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肝脏氧化应激现象较DM有所改善。本研究表明,通过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成功诱导建立了T1DM大鼠模型。该建模方法能够模拟人类1型糖尿病的逐步演变过程,同时伴随有1型糖尿病的病发症状;并且成本低,重复性好,方法简单易操控。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1型糖尿病。PIO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组织对血糖摄取和肝糖合成,抑制胰岛炎症发生,保护胰岛β细胞,维持胰岛素分泌水平,以达到消除胰岛素抵抗和降低高血糖的目的。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四氧嘧啶成功诱导建立了1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采用吡格列酮对1型糖尿病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大鼠体内各项生化指标变化,观察吡格列酮对四氧嘧啶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

熊曼琪, 朱章志[8]1994年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对近10年来单味药及天然成分、中药复方和传统非药物疗法治疗糖尿病与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表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疗法治疗糖尿病均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并是通过不同途径和环节而达到的;从而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应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上。

王东[9]2003年在《糖克煎剂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分子机制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师承经验和实验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围绕本论文的实验研究内容,对胰岛素抵抗(IR)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脂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DM)间的关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IR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综述1,包括IR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中医药改善IR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综述2,主要是关于肥胖与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与IR及脂代谢紊乱对胰岛β细胞脂毒性的研究进展;综述3,主要是关于TNF-α与IR的相关性、TNF-α致IR的作用机理及作用途径、以及针对TNF-α的IR的治疗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师承经验,介绍了导师“从毒论治”的学术思想,导师提出的消渴的“脾虚致毒”的病机、以及从“脾虚致毒”论治消渴的观点。第三部分实验研究,采用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加喂饲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复制出2型糖尿病IR的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糖克煎剂治疗组和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组;以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衡量糖克煎剂对IR的影响,并从糖克煎剂对脂代谢异常、对脂肪源性TNF-α、对胰岛素信号转导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1,观测了各组实验鼠的血脂、血游离脂肪酸(FFA)和血一氧化氮(NO)水平;实验2,观测了各组实验鼠脂肪组织的TNF-α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水平、及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在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验3,观测了各组实验鼠纯化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TPK)活性及其β亚单位的酪氨酸磷酸化情况、以及各组实验鼠骨骼肌细胞的GLUT4的转位情况。结果表明,糖克煎剂可使2型糖尿病IR模型大鼠的脂质代谢异常得到改善,尤其是能够降低其血FFA和甘油三酯(TG)水平;能使模型大鼠的血NO水平升高,改善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能使模型大鼠的脂肪组织TNF-α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能使模型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的TPK活性提高、并使其β亚单位的酪氨酸磷酸化增加;能使模型大鼠骨骼肌细胞的GLUT4的转位增加,但对GLUT4的蛋白含量可能无影响。通过以上作用,糖克煎剂可使2型糖尿病IR的大鼠模型的IR得到改善。

胡晓刚[10]2017年在《电针“足三里”对2型糖尿病大鼠PDX-1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体质量、血糖、血脂、糖耐量、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形态的影响,并以电针"肾俞"、格列美脲灌胃作为对照来判断其疗效。通过观察干预措施对模型大鼠胰腺PDX-1、胰岛素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试图对针灸作用于2型糖尿病的原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以高糖高脂喂养4周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复制2型糖尿模型。以正常动物为空白组,将成模动物分为模型组、电针"肾俞"组、电针"足三里"组、格列美脲灌胃组等4组。空白动物不给于干预,模型动物仅做束缚干预,电针"肾俞"、"足三里"以电针干预相应穴位,(2Hz/2mA),格列美脲灌胃组以格列美脲灌胃。所有动物同步干预,每次20min,每周连续6天,共干预4周。干预前测动物体质量、空腹血糖、糖尿量,每周末测动物空腹血糖、体质量、试验结束1日测糖耐量,并计算OGTT曲线下面积,观察动物糖耐量的变化。全部干预结束后将动物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出血清用以检查胰岛素和血脂含量。取胰腺组织用多聚甲醛固定,用HE染色制成切片,来观察胰岛形态,用免疫组化法测PDX-1相对表达量。取胰腺组织用Western Blot法测胰腺中PDX-1、胰岛素蛋白表达量,用RT-PCR法测胰腺中PDX-1、胰岛素mRNA表达量。结果:所有造模动物在造模后体质量急剧下降(P<0.01),电针和格列格列美脲都不能扭转动物的消瘦状态(P>0.05)。血糖方面,造模动物血糖普遍升高,干预一周血糖降低到相当低水平,但仍然高于正常。随后3周血糖又有所升高,第4周末,干预组动物血糖普遍低于模型组,其中电针"足三里"组和格列美脲灌胃组都极显著降低血糖(P<0.01),电针"肾俞"作用不明显。三种干预方式都能极显著地改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P<0.01)。电针"足三里"还能对血脂的4项指标都起到干预作用,效果好于电针"肾俞"和格列美脲。三种干预方式对胰岛素分泌无影响,但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电针"足三里"对于保护胰岛形态作用显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电针"足三里"可以提高PDX-1蛋白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电针"足三里"和格列美脲能够增加PDX-1和胰岛素蛋白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电针"足三里"可以提高PDX-1 mRNA,电针"足三里"和格列美脲灌胃对于提高胰岛素mRNA表达作用较好。结论:1.利用高糖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的2型糖尿模型具有高血糖、低糖耐量、高胰岛素抵抗、高血脂等特征,是研究2型糖尿病的适用对象。2.电针"足三里"可调节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血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善糖耐量,改善胰岛形态,提高胰岛细胞功能。3.电针足三里还能促进胰岛B细胞PDX-1、胰岛素蛋白和mRNA的表达。综上,电针"足三里"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优于格列美脲,优于电针"肾俞",而这种作用是通过对PDX-1基因和蛋白的调节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实验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研究[D]. 康有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88

[2]. 清润方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付莹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3]. 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D].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4]. “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松. 湖北中医学院. 2007

[5]. “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D]. 孙娜. 湖北中医学院. 2006

[6]. 蓝刺头多糖B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梦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7]. 吡格列酮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及机制研究[D]. 庞烨峰. 湖南大学. 2013

[8]. 中医治疗糖尿病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概况[J]. 熊曼琪, 朱章志.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4

[9]. 糖克煎剂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分子机制实验研究[D]. 王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10]. 电针“足三里”对2型糖尿病大鼠PDX-1作用机制的研究[D]. 胡晓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实验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