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经济效益理论探讨_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经济效益理论探讨_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中的经济效益理论探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经济效益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要“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经济效益问题虽然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提出来了,以后也多次强调过,但却没有象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而高度的关注。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有许多关于经济效益的深刻思想和精辟论述,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中有关经济效益的论述,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有很大意义。

所谓经济效益,一般是指人们在经济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或是产出的经济效果与消耗的资源总量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的好坏表现在生产中占用或耗费一定量劳动,是否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较多数量和较好的质量的产品,或者说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是否占用和耗费较少的劳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质上反映了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的要求。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七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但是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党和政府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摆在国人面前,要求在今后15年内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可以从《资本论》中得到许多启示。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中经济效益的直接论述不多,主要是研究资本家为了追逐更高的剩余价值和利润而采用的种种剥削手段,但是如果去掉其资本主义性质,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很适用的。

一、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决定着社会经济总量是否平衡和宏观经济效益是否优异。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生产资料(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第Ⅱ部类)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内在比例关系。在制约着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并对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只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才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继而才能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他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按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按价值形态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马克思说,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①a]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无论是价值补偿还是实物补偿都必须通过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来实现,所以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在于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合理的优化的产业结构。

我国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前,应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①b]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这对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二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关系。加工工业具有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特点,但是离开了基础工业,加工工业就会成为“无米之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而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严重滞后。在今后15年内,我们国家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则要对加工工业进行调整、改造和提高,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改造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其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党中央对三次产业的方针是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非常正确的。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整个经济的效益,促进市场的发育。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并注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重点,遵循产业结构变动规律,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当前要重点发展为社会生产和广大群众基本生活服务的行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速资金周转

恩格斯指出: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极为重要。”[②b]这是因为,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组成。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一部分资本直接用在生产资本上,生产剩余价值,而另一部分资本则属于流通资本,采取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这两部分资本的周转时间越短,也就是处在闲置中的资本越少,直接发挥作用的资本越多,因而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关于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预付资本数量的原理,马克思在论述货币流通量时就已经预示过了。他说:“不论你把一盎斯金怎样颠来倒去。它决不会重10盎斯。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存在,等于它所包含的金量乘以它的流通次数……在货币流通中由于速度代替数量而引起的流通手段的观念化,只涉及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职能的存在,而不包括单个铸币的存在。”[③b]

如何加速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有一系列的论述,如:股份制对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作用;竞争机制对固定资本合理折旧界限确定及技术改造与进步的作用;关于市场状况及其市场结构对流通时间的影响;关于资本运动连续性对加快资本周转,节约资本使用,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关于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及其变化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关于商业信用对加速商品流通的作用;关于储备资金的合理数量界限及对周转的影响;等等。上述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我国的工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我国工业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一个问题是资金紧张,而这与资金周转缓慢有很大关系。据统计,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1994年应收帐款比1993年增长52.8%,拖欠债款与产成品资金两项之和,已占当年总产值的1/5,相当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4。1995年前10个月应收帐款达7738亿元,又比年初增长22%。产成品库存积压过多导致流动资金紧张,资金紧张又进一步引起库存增长。有一些企业因拖欠电款、煤款过多引起拉闸限电和停止供煤,造成停工停产。资金周转缓慢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导致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影响。

造成国有工业企业资金周转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体制方面的障碍。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体制转轨阶段,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发挥作用,市场经济新体制正处在建立过程中。企业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负盈不负亏的局面依然存在,这就促使企业只顾追求高投资、高速度,盲目生产,而不考虑低效益的危害。其次是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的问题,如管理比较混乱,企业内部挪用资金现象较为严重;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致使新产品难以开发,旧产品难以淘汰,一些企业的产品边生产边积压。要改变这种状况,加速国有工业资金周转,切实提高经济效益。一要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加速固定资金的周转。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电力、原材料供应不足以及产品积压、企业开工不足都使企业设备不能被充分利用。当前要特别强调搞好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加速固定资金的周转。二是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速流运资金的周转。“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①c]。我国“六五”末期、“七五”末期、“八五”的199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是12080元/人·年、17408元/人·年、17648元/人·年。“八五”比“七五”虽稍有提高,但水平相差无几,所以还很有潜力可挖。“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②c]我国目前的交通状况还不容乐观。三是深化改革,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利用效率偏低的资金投入资金利用效率较高的领域,尽量缩小资金供求的缺口。与此相适应,企业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为企业自主经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③c]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的内在原因的研究,得出一个精辟的科学结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和决定因素,而“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④c]。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和更高的利润率,也重视应用科学技术,这时,“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⑤c]。依靠科学技术可以使机器得到改良,从而节约了不变资本。这种节约主要是使用机器的部门利用了生产机器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科技发展的好处。“在这里,一个产业部门利润率的提高,要归功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力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里,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社会分工制度的优点。”[⑥c]依靠科学技术还可以发明新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如贝塞麦、西门子等人新发明的炼铁炼钢法,就以较少的费用,把以前需要很长的过程缩短到最低限度。依靠科学技术又可以使废料得到充分利用。马克思说:“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⑦c]《资本论》中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工业企业现有设备中,达到经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水平的只占20%。技术落后是造成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差、物耗高、经济效益低和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阐述搞好国有企业问题时强调指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是企业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首先必须彻底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真正把技术创新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其次,要以企业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第三,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着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1000户企业中优势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第四,要把技术引进同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对技术引进要加强整体调控和可行性研究,防止和克服一哄而起的倾向,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要注意消化吸收,提高使用效益。第五,坚持“三改一加强”的方针,把技术改造与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用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技术改造,以技术改造的成果促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第六,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大力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建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机制,这是加快技术改造进程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对企业技术进步发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是整个社会生产劳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巩固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对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在技术设备与其他物质条件大体相同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经济效益会有很大差别。如果技术装备程度相对落后而管理先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装备的缺陷;相反,如果技术装备先进而管理落后,其经济效益势必低劣。我国有些企业从国外引进了先进设备,但是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却比国外相差甚远。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企业管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美国企业界流传着企业成败“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的说法,说明企业管理确实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在加强企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企业管理现代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管理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已经把“管理科学”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论述了成本价格问题,指出成本价格就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成本价格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资本家帐簿上的项目,这个价值部分的存在,在资本主义实际经济活动中有着重大作用。它不仅是一个补偿价值,即通过流通过程不断购回生产上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并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行再生产,还决定着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大小。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商品的成本价格越低,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也就可以越低,他的竞争力就越大,在竞争中就处于很有利的地位,可以不断扩大商品销路,击败竞争对手。马克思说:“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别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这样一种可能性之上的。”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成本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品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设备利用程度的好坏、原材料消耗的多少、产品质量的优劣、资金周转的快慢等因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产品成本反映出来。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充分利用内部潜力,更加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资本论》中关于经济效益的理论远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还有通过实行规模经济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等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写作的《资本论》仍然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教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37—438页。

[①b][②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8页。

[③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8页。

[①c][②c][⑥c][⑦c]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4、85、97、117页。

[③c]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5页。

[④c]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

[⑤c]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0页。

标签:;  ;  ;  ;  ;  ;  

“资本论”经济效益理论探讨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