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述评_地震论文

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述评_地震论文

《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灾害论文,北京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灾害会给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是影响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不利自然因素。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减灾防灾格外重视。联合国把1990~200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政府对减灾防灾也特别予以重视。特别是城市,由于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经济和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自然灾害对城市地区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北京由于所在的地理环境,气候上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之际,多暴雨等灾害;地形上,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和太行山与燕山山地的接合部位,属于地壳活动带,多地震灾害和其它地质灾害。历史上北京地区灾害频繁发生。北京地区灾害频发的这一情况与北京的首都地位,形成强烈的对照。因此,研究北京自然灾害的发展规律,加强对北京地区的减灾和防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最近,由尹钧科等著并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一书,是对近两千年来北京地区自然灾害的总结,填补了北京地区历史自然灾害研究的空白。这一工作不仅对北京减灾防灾工作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国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迁,特别是气候变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该书对北京地区历史自然灾害研究的种类之多,研究的时间序列之长是前所未有的。该书对包括水旱灾、地震、冰雹、大风、尘暴、虫灾、瘟疫诸灾害进行了研究。如此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以前所没有的。研究的时段是从西汉时期开始至清代的两千多年。如此长的时间序列也是以前所没有的。研究的时间序列越长,所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的客观性也就越强。

该书对学术研究和对减灾防灾的实践,具有重要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史料的发掘、考证和辨析。 史料是《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一书的基础工作。史料占有的详细程度,是该项工作能否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的前提。作者们从正史的《灾异志》或《五行志》、《河渠志》以及从《本纪》和人物的《传记》中充分发掘有关灾害的史料,此外,还从类书、明清两代《实录》、以及古人笔记和杂记等多种史料中发掘许多极有价值的有关灾害史料。对发掘出的史料,作者们还进一步对其可靠性以及史料所反映的灾害程度等有关问题进行考证和辨析。对史料的这一发掘工作,不仅使该书的研究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而且,还为其他研究者进行全国性历史自然灾害以及全国性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史料基础。

2、规律性的总结。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作者们还对所发掘出的灾害史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总结出一系列规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总结出近两千年来北京地区水灾和旱灾的时间序列。虽然前人已作了一些研究,但像如此系统的研究,还是没有的。作者认为西汉时期,幽州地区的气候表现以多雨为主的特点。东汉、魏、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幽州地区的自然灾害虽说也有洪涝、冰雹等,但较多的是以旱蝗为主而且被灾面积大。作者还特别提出注意的是,幽州地区首次有关旱蝗的记载,正是出现于这段历史时期。由此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一事实也有力地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东部气候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隋代幽州地区的气候表现为偏旱。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间以后,幽州地区的自然灾害转为以水灾为主。辽金时期,辽南京和金中都地区水旱灾害兼而有之,但以干旱为主。作者认为,这是因辽金时期我国东部气候又转入寒冷期的缘故。元代大都地区水灾偏多。明代北京地区水灾和旱灾发生的频率都很高,但旱灾的频率最高。清时期洪涝和旱灾都非常频繁,但清前期则以旱灾为主,后期则洪涝灾害频繁。

该书还总结了地震、冰雹、大风和尘暴、瘟疫等发生的规律。这些规律的总结,不仅对北京地区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未来灾害发生的趋势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并且对全国范围各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变迁,以及灾害发展趋势研究来说,也都有一定价值。

3、对北京地区减灾防灾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北京历史上出现频率最多的自然灾害是旱灾。这就表明,水资源的短缺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历史上以及在今后也仍将是北京地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即使今后有可能出现降雨偏多的年份或多雨时期,也不应忽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开辟水资源和推行节水措施是北京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历史上北京地区发生频率高,而为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水灾。作者特别指出在干旱为主的时期,也出现过特大水灾。既使旱灾多发时期也会有特大洪水灾害。如明代后期为干旱时期,旱灾很频繁,但也屡屡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如正德十二年(1517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十三年(1554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和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诸年的特大洪水,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作者们还指出,历史上北京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山洪造成的水灾,一类是由于永定河和潮白河的决溢泛滥造成的。建国以来政府对永定河的治理很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永定河未发生过大的水灾。现在北京又是处在干旱期,容易造成对水灾的忽视,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对水灾绝不能掉以轻心。由于近年北京地区长期干旱,永定河经常性的断流,使河道的某些河段淤积严重,行洪不畅,一旦遇到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决溢的潜在危险性是很大的。另外,由于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的灾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历史的规律表明,在经历一段的相对少雨的干旱时期后,即进入相对多雨时期。在相对多雨时期,发生洪水灾害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对洪水灾害的预防,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作者们的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历史上地震造成的危害也是很严重的。防震抗震是北京城市建设应注意的重要问题。对于各种建筑的规划和设计,特别是那些现代化大型工程建筑,应按照北京地区工程抗震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重视工程质量。

该项研究还指出,进行环境治理是北京地区减灾防灾的根本途径。北京地区历史自然灾害从辽金元以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是和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在环境治理方面有很大投入,兴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包括山区和平原区的绿化,兴建水利工程和疏浚河道等环境治理,应坚持不懈,使北京地区成为自然景色优美,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的地区。北京地区不仅是我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环境上也应是全国的典范。

该著作还强调要在思想上重视防灾减灾,加强防灾的意识。与历史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相比,建国近五十年来,自然灾害相对较少。从历史经验来看,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的时期是与自然灾害相对频繁或自然灾害相对严重时期相间出现的。今后出现自然灾害频繁时期或自然灾害较强烈时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树立防灾意识,加强防灾的宣传教育。该著作还特别提出北京今后的防灾减灾,必须立足于防特大灾,备特大灾,救特大灾。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尤其是今天的北京,人口和经济,远非昔日可比,如果没有充分的应对措施,一旦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

该书还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防灾和赈灾的措施,对今后防灾赈灾有一定借鉴意义。如历史上防水旱灾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水利。对于蝗灾,元政府特别颁布秋耕的命令,要求在每年秋收之后,必须翻耕农田,将土中蝗虫卵翻出地面曝死,以除来年蝗虫。

历史上赈灾的措施多种多样。各朝代各有其特点。元代的赈灾措施包括减免赋税和赈贷。赈贷包括无偿救济和有偿救济。无偿救济是在大灾之年对赤贫的农民采取的救急措施,以给粮或给钞的形式进行救济。有偿救济是在灾区以低价出售官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的扶助措施。明代赈灾的办法除减免赋税或停征或缓征税粮采取赈济的办法外,还设收容所安置难民。清代设粥厂进行赈济,还有应急救济的所谓正赈和补充救济的加赈,有平价出售粮食以平抑粮价,以工代赈等方式。还建有“栖流所”以收容那些因地震或洪水而无家可归的难民。有关历史上赈灾措施,前人较少研究,该著作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开创性研究。

该书在内容的安排和结构上还有以下若干特点:

1.在每一历史时期,先简要叙述北京地区政区沿革变化的过程,使读者便于对后面所涉及政区名称或地名的了解,益于各时期的比较。

2.在对每一朝代灾害的阐述部分,不仅对各时期的灾害进行总的阐述,还用表格将各时期自然灾害的出现按年代排列出来,分别对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专题阐述。该书还把元、明、清三代的水灾和旱灾的史料按年代作成年表,并附上史料的出处,使读者便于查找、比较。

总之,该著作作为北京历史自然灾害史研究的第一部系统的成果,填补了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认识北京地区历史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

标签:;  

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述评_地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