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聚落地理学研究状况和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聚落论文,地理学论文,韩国论文,状况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聚落地理学研究是从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在聚落地理学研究方面作出很大贡献的学者为吴洪皙教授,1980年出版了“聚落地理学”,1982年出版了“人文地理学原理”,1989年又出版了“增补版聚落地理学”。洪庆姬教授也在1985年出版了“村落地理学”,在此书的第一篇论述了聚落地理学的性质以及聚落研究的诸问题,第三篇分析了组成聚落的最基本的又是传统的要素——聚落选址、形成和发展、形态、构造、房屋、功能等,第三篇讨论了发达国家聚落社会的最近变化以及村落政策、村落计划等。后来洪庆姬教授又出版了“都市、村落调查法”。朴鲁植和赵东奎教授也合作出版了“乡村地理调查法”。大韩地理学会于1986年出版的“韩国地志”中也有“人口和聚落”篇,研究了房屋、聚落发展、聚落布局以及聚落形态、功能、计划等。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韩国聚落研究分为农村及其有关研究、渔村及其有关研究、山村及其有关研究、特殊村落等四个部分来考察。
1 农村及其有关研究
在韩国,聚落地理研究的重点为农村。农村研究再细分为如下15个研究部门。
1.1 基于地貌和风水说的村落选址问题研究
如何选址是韩国聚落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聚落选址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而其中首要的条件是地貌条件。孙日、张载勋的研究表明韩国村落的选址都与地形有很大的关系,如在小流域内的山麓缓坡面通常为最理想的选址对象。风水说,从朝鲜的新罗时代到高丽、朝鲜时代一直很流行,韩国许多村落的选址都可以从风水说中找出依据。郑贞仁、权鲜贞等研究了风水说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1.2 河漫滩以及冲积扇聚落研究
姜大铉的“汉江下游河漫滩聚落研究”是韩国最初的聚落研究论文。在该文中,姜大铉分析了地貌条件对村落选址、形态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要素作用下的村落功能的变化和防止水灾而发生的聚落景观的变化等。以及吴长烷和吉基铉的锦江下游河漫滩聚落研究以及崔成吉的冲积扇聚落研究等。
1.3 生活空间的基础地域研究
该方面的研究,有金相昊的“生活空间的基础地域研究:面、里、洞的地域基础”,崔基烨的“统一新罗时期村落的地域性质”和“朝鲜时代的聚落的地域性质”。山田正浩也对韩国村落的基本单位一洞、里进行了在规模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并同日本的村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1.4 地名、共同体、自然村的地理学解释
有些韩国学者认为地名包含了作为客体的场所所具有的特性和作为知觉主体的人的意志、感情以及世界观等;要寻找韩国传统社会人的群集生活的原形,应从集村研究开始,故研究韩国自然村落的形成、形态以及类型是复原韩国自然村落原来面貌的关键。在这一方面作出较大贡献的学者为郑振源。
1.5 土地利用研究
朴鲁植、赵东奎、姜大铉的“大岭山地综合开发方向”为在韩国最初的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报告。1966~1970年,赵东奎教授发表了“韩国烧田的分布”和“大
岭高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还有朴鲁植、赵东奎、吉镛铉的“韩国新村落建设和重新配置”,赵东奎的“大
岭烧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土地利用动向研究”,吉镛铉的“韩国农业土地利用展望”以及赵东奎、朴鲁植、朴钟叙、吉镛铉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入80年代后还有金钟根、金顺玉、安美茨、裴永福、金庆淳等学者的研究,其中金顺玉、安美茨的研究为土地利用比较研究,裴永福的研究为山村和疏村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6 滩涂地聚落研究
洪始焕教授为韩国最早开始研究韩国滩涂地聚落的学者。杨载龙和吴洪皙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滩涂地聚落。南宫熢为韩国滩涂地聚落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发表了子顷江流域灌溉地区的水利事业和农村”(1975年)、“开拓村的文化地理学研究”(1983年)、“日本人米面干拓地和韩国人的广活面干拓地”(1984年)、“子顷江流域开垦和聚落形态研究”(1993年)、“子顷江流域聚落类型的生态学特征”(1993)等10多篇论文,从文化、历史、生态学角度研究和分析了滩涂地聚落的形成以及发展变化。
1.7 济州岛聚落研究
对济州岛聚落进行长期综合研究的是吴洪皙教授。他早在1969年发表了“济州岛聚落布局研究”和“济州岛聚落形态研究”,并于1974年完成了“济州岛聚落研究”的博士论文。吴洪皙的“济州岛聚落的地理学研究”被称为战后30年间在韩国聚落研究方面的最佳论文。此后,又发表了“济州岛的村落实态和再编方案”,“济州岛柑桔产地聚落”,“济州岛聚落研究的动向和课题”等。
1.8 农村景观形态变化研究
柳济宽、李桢子、李载德、金德铉等为农村景观的研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金德铉指出70年代开始推行的新村落运动使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试图通过新村落运动以后村落景观的变化来揭示出聚落空间变化和社会变化的相关关系。通过景观研究把握社会变化,通过社会变化研究来把握空间形态的作用,是在韩国村落研究中最近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1.9 开垦耕地和村落形成研究
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崔基烨,他分析瑞山郡古北面一带缓坡面上的山村和疏村后指出,这种村落是在开垦林地过程中形成的村落。后来他又发表了“瑞山周边的农村景观形成”(1985年)。李俊善、李文种、李风俊也发表了有关方面的大量论文,李文钟在其“泰安半岛的散村研究”中指出泰安半岛村落的形成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林地开垦,二是海湾干拓,三是氏族集团的形成。
1.10 历史、社会经济学角度的聚落形成研究
韩国的有些学者认为村落的形成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结构的政治功能也不同,各具时代特点;村落就是在这种不同时代特征下的产物。同时村落并不是单纯的房屋的集合体,而是某种共同居住集团的社会化过程或这种社会化过程的载体,即村落是组织化了的某种社会的最基本的地域单元。崔基烨从这种思路出发,从时空角度研究了韩国村落的形成过程和地域特征,并发表了“统一新罗时期村落的地域特性”(1986年),“朝鲜时代村落的地域特性”(1987年),“景观的表现和空间认识”(1982年),“景观体验和场所的社会化”(1993年)等一系列论文。
1.11 农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研究
李文钟认为房屋、道路、耕地为农村聚落的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房屋为居住空间,耕地为生产空间道路为连结这两者的交通空间,共同组成一个农村聚落的空间结构(1980年,1983年)。
1.12 同族村研究
同族村为韩国聚落的典型聚落。同族村落也是氏族村落,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种村落。已发表的有关同族村落的研究论文达30多篇。对同族村的研究以洪始焕教授对珍岛同族村研究为开始,而进入80年代后同族村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对同族村研究主要集中在儒教文化景观,同族村形成的历史社会过程,氏族的迁移和村落的形成等方面。
1.13 农村人口迁出对农村的影响研究
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农村人口有大量迁出带来了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经济的萎缩、农村社会功能的丧失和城市人口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韩国目前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振兴韩国农村的方案研究方面。
1.14 新村落聚落结构改造问题
从60年代开始的韩国新村落运动使韩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农村景观形态发生了变化,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革的背后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房屋结构、住宅集中与耕地减少等问题。故该部分的研究侧重如何改造聚落结构的方案探讨。
1.15 园艺农业以及农村开发问题研究
60年代以后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韩国传统农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了农业空间的变化以及新的农业空间秩序的形成,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变化为园艺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园艺农业的研究目前主要侧重园艺农业地带景观形态的形成、园艺农业的扩散过程、土地利用、流通结构以及园艺业地区社会空间结构分析等。农村开发研究主要针对大量农村人口迁出所造成的农村生活环境恶化、农村经济停滞状态、低效率的地域组织体系等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和振兴农村方案。
2 渔村及其有关研究
韩国地理学界对渔村的研究,可以说以1967年柳旺烈的“黑山岛渔村研究”为开始。柳旺烈的渔村研究同1966年姜大铉的“汉江下游河漫滩聚落研究”和“大岭山村研究”在当时受到了韩国地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在60年代韩国对渔村的研究停留在渔村聚落的布局、形态、功能的描述上。进入70年代后,渔村研究逐渐扩大到渔村的历史学研究、渔村开发战略研究、渔业结构和渔业经营研究、渔村旅游业研究、渔村的空间结构研究以及渔村共同体研究等领域。卢道阳、金莲玉、韩仁洙、吴洪皙、徐赞基、张保雄、尹应范、金日基等对韩国淦村研究作出了很多贡献。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是金日基教授,他于1988年提出了有关渔村研究的博士论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韩国西海岸和东海岸不同类型的渔村。他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渔村形成发展的自然社会背景。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捕捞技术下的渔业和渔村的发展进程以及地域特征、不同时代水产品的流通过程以及与渔村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渔盐生产和水产品储藏以及与其它产业活动的关系、渔村所能的时空变化过程等。
渔村研究是韩国地理学普遍关注的部门之一,但至今对渔村的研究,在定义、方法、体系结构等方面仍存在欠缺。
3 山村及其有关研究
韩国对山村研究是以60年代中期庆熙大学对大岭山区开发研究为开始的,尤其以赵东奎、姜大铉等的研究为代表。但这些研究都属调查报告,并不是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在韩国,对山村进行大量学术研究的是江原大学的玉汉锡教授,他于1985年发表了“山村研究的动向和方法论”,从韩国研究山村的意义、国内外山村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出发,建立了有关山村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出发,建立了有关山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他发表了“韩国烧田农业研究”(1986年)、“从田间作物先择中看到的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的行为”(1991年等论文,并指出在岭西睦带,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农业地带。
4 特殊村落研究
韩国的特殊村落是指在功能上或形成发展过程上不属于纯碎农村、渔村、山村的村落。在韩国,对这种特殊村落的研究论文之多出乎预料之外,特殊村落又分为旧邑聚落、河港聚落、路边聚落、基地村、定着民村、土幕村、矿山聚落、驿前聚落、温泉聚落、郑録村落等。
旧邑聚落的研究以李琦锡的“京畿道旧邑聚落的研究”(1968年)和“梦村土城的立地特性研究”(1991年)、崔昌衽祚的“朝鲜时代邑聚落的立地类型和立地要因研究”(1982年)、李厚善的“古代南阳地区中心聚落研究”(1991年)、柳济宽的“对朝鲜时代‘牧’景观形态的研究”(1991年)为代表。
河港聚落的研究,以崔永俊的“南汉江水运研究”(1987年),崔永俊、文熙英的“朝鲜时代汉江边的商业聚落”(1984年),吴洪皙的“汉江边聚落”(1994年)和“帆船航海时代济州—汉域海路和周边聚落”(1995年)为代表。
路边聚落研究,以崔永俊的“路边聚落”(1984年)为代表,此后崔永俊出版了“岭南大路”(1990年)这一杰作。
寺下村的研究以朴钟叙的“韩国寺下村结构和变化”(1988年),李厚善的“俗离山观光聚落”(1988年)、“修德寺观光聚落”(1989年)、“内藏山观光聚落”(1991年)为代表。
果园聚落的研究主要以吴洪皙的研究为代表,如“礼山地区的果园聚落研究”(1977年),“济州岛柑桔产地的聚落”(1979年),“济州岛柑桔的组织和经营”(1981年)等。
游园地村的研究也以吴洪皙的研究为代表。1961年,汉城郊外铁路线开通以后,在松秋、日营等地形成了旅店、饮食店、娱乐场等多种服务行业集中的特殊的聚落景观,并逐渐成了汉城市民的游园地。吴洪皙教授把这些聚落称为“游园地村”,并进行了大量研究。
宗教村落的研究,以李永泽的“信仰村的形成和家屋构造”(1984年)、“东部善邻村的形成和特性”(1985年)、吴世昌的“郑録村”(1979年)等为代表。
基地村、定着氏村、土幕村的研究,以金祚灵和金载洙的“基地村研究”、南相俊和金衡载的定着民村研究、南荣优的土幕村研究等为代表。
5 聚落地理学研究方面的不同流派及研究趋势
在韩国,有关聚落地理的研究从1966年开始,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进入80年代以后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韩国聚落地理学研究已形成了如下几种流派。一是以朴鲁植、赵东奎为代表的庆熙大学派,主要研究领域为山地综合开发。二是以吴洪皙为代表的东国大学派,研究领域较广,包括农村、渔村、山村、果园村、滩涂地聚落等。该派强调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三是以汉城大学李灿教授为代表的文化历史派,已成立了“文化历史地理学会”,并出版学术刊物——“文化历史地理”。四是以柳伾益、朴英汉为中心的汉城大学少壮派,主要侧重于农村问题和农村开合。五是以崔基烨教授为代表的城信女子大学派,认为同族村为韩国聚落的典型,也是解释韩国聚落形成的关键。该派重点研究同族村形成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在地域空间的扩散。
今后一个时期内韩国聚落地理学研究趋势将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目前聚落地理学“理论的贫困”和“概念的饥饿”现象,转变研究角度,将重视和加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二是将加强同其它社会学科和地理学其它部门学科之间的交叉;三是将强化方法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