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改革的价值取向_大学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改革的价值取向_大学论文

市场经济下大学改革的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描述了市场经济下大学改革的现象,接着阐明大学只有改革才有生机,在改革时大学要发挥多种功能、树立全新模式、实现独立自主办学。最后指出大学在改革时要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基本的任务,要努力发扬大学探究真理、创造知识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大学改革

大学改革 发聋振聩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开创性事业。它必然会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大学在这种最为直接、最为严峻、最为广泛和最为沉重的压力和挑战面前,正在作出迅速的反应和积极的选择。大学从长期无法摆脱的“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走了出来。

大学办学在转向,机制在调整,运行在转轨,专业在转型;一校采两制,校中设“特区”;大学在破墙建厦,大步走向包围他们的外部世界。大学校园办起工厂、公司、企业,以及各种有偿性服务实体;大学在租让地产房舍,拥有债券、股份,传统校园形象已经改变。

大学将企业法人代表请进校董会、咨询委员会、评定委员会……,向社会招聘校领导、兼职与专职教授,学校已不是教授、职工的一统天下。大学招生中公费生、自费生、半自费生、委培生多种形式并存;应用性学科毕业生走俏,需求者门庭若市;而一些理论性学科、社会学科毕业生备受冷落、很难入市。乐观与忧虑构成了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的双重变奏曲。许多专家、教授纷纷挺进经济主战场,但也有不少教授宁愿耐得寂寞,潜心钻研学术。大学生翻译导游、家教打工、服务销售,甚至倒买倒卖、伴舞陪酒……。大学中出现这一切,表面看来是一种紊乱和无序的现象,带有一种不确定性和过渡性。象牙塔在商潮中震荡,金字塔在发生一场“裂变”。人们再也无法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经济剧变中大学的形象。

大学的这种变化带有一种萌芽式、探索性和趋势状。它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先进与落后、文明与不文明、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变态的种种混杂现象相伴相随。人们一时对有些变化价值的大与小、真与伪还难以判定,自然不免对它怀有多重的、复杂的和矛盾的心态和情感。大喜大赞者有之,亦喜亦忧者有之,喜忧参半者有之,无穷忧虑者有之,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上:1.在发展市场经济下,大学的性质、任务、功能和作用究竟有哪些变化?大学与企业等经济单位的区别点和相同点在哪里?2.大学要办成个什么模式?是不是在走向商品化?大学究竟是神圣的知识殿堂,还是吸引社会的“生产”和“利润中心”?3.大学新的办学体制是什么?是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还是教育机关的附属品、企业的控制对象?4.在市场经济下,怎样正确体现大学教育的价值?怎样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体系,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然,大学实际改革中所涉及的问题远不止此。但是如果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共识,其他问题也可以通过探索、实践、讨论去逐步求得解答,更何况一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在短期内尚不明晰,对它的认识和判定还需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只有改革 别无选择

1.突破单一任务,发挥多种功能 从欧洲中世纪创办的一批正规大学开始,即以它特有的价值和形象屹立在社会公众面前。纵观之,不管大学的功能随着时代在怎样的发展变化,也不管各国的大学办学是怎样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在这个高智力密集的场所内,云集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可以潜心地追求真理,自由地探讨学术,发展科学和创造知识,交流思想和观点。正是这些探究学术与发展科学的成果和成就,才有可能保证大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推动人类两个文明进步中作出贡献。确切来说,这就是传统大学典型的校园形象。美国的特拉伯顿格充分肯定大学的社会价值,他认为:“印刷业、报纸和其它适应知识爆炸的产物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可是大学并未被挤掉,与此相反,却在不断适应变化中得到发展。”“大学是一块由闪光的智慧组成的磁铁,一块磁性很强的磁铁。作为知识的来源,它永远胜过图书馆、报刊杂志和新闻广播。”“显然大学已经用历史证明了其强大的适应力。”①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各国大学教育的经历以及最新发展趋势来看,人们不是对大学的历史业绩和作用存有分歧,而是对它的时代价值产生怀疑。人们认为,在这个“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②的时代,大学却“忘掉、背弃了它们的社会使命,同时忽视探讨新的真理,而致力于竖起学术高墙来保护古老的信条”。“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之间越来越紧张的关系”。③公众形象地比喻大学是象牙之塔、金字塔。“象牙之塔”喻其脱离社会现实,而一味在构建自己发展的理想蓝图;而“金字塔”又似在比喻大学是用昂贵代价堆砌起来的人类知识和智慧之塔,希望它常立常新、永放异彩,而不应成为只供人观瞻的静止物。这种比喻和批评未免有些尖锐,但也饱含着人们对大学的爱护和期望。

现代大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大学智力密集,具有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的优势,具有发展科学、学术和知识的优良传统,它有责任,也有能力和潜力,为现代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整体性的、突破性的、深层次的改革,正说明大学“为了自身的发展将不断适应外部变化,并以先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确立自身的地位”。

我国大学当前最直接、最现实的压力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用人单位选聘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学生选考大学及专业的压力。在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科技领域在公开招聘人员时,大批大学毕业生纷纷落选。其根本原因有三: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经济急需专业,如金融、外贸、商务、投资、房地产、信息科学等相去甚远;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狭窄,缺乏通用性、实用性、应用性、复合性知识;学生缺乏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实际、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从另一方面看,在过去,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往往建立在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动选择也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分强调个人理想和发展,转向了注重社会实际的需要。学生往往要根据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各个职业的地位、职业利益,以及职业发展的可能,来选择投考的大学及专业。某些大学、某些专业,长期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为学生毕业后谋职、履职、升职带来困难,它就不会受到家长及学生的欢迎。大学或一些专业如果生源滑坡甚至断绝,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而不管它是否是名牌大学,是否有优势专业。

令人振奋的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大学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迅速起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办学方向,增强自身发展机制,增强活力,努力扩大和发挥自己的功能,承担多种职责。大学主动调整层次和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增设应用型、实用型、通用型、复合型、急需型专业,改造、拓宽和更新传统性专业;与企业、社会团体联合办学,建设教学一科研一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实行完全学分积累制、弹性学习制、主修辅修制,进行重大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尝试;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帮助发展高技术、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指导和带动传统工业的改造与革新;为社会和企业培训人员,进行技术咨询,解决疑难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支柱;根据学科的特点,承担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等委托的研究课题,成为他们决策的“思想库”和“外脑”;为社会提供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情报资料、咨询等广泛服务。上述措施与作法,都证实了大学只要立足于变革,它仍是社会上最具吸引力的一块园地。大学的功能,是任何其他层次、其他类别的教育无法取代的。这些改革符合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符合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思路与大趋势。

2.破除传统校园形象,树立大学全新模式 传统的大学一直是以一个远离社会的、学术氛围自由而浓厚的、宁静的校园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今天,校园之内沸沸扬扬。教学设施、研究中心、科技大楼、生产经营大厦等鳞次栉比。大学可以培养人,也可以办工厂、出产品、创利汇;可以开公司挂牌经营,发展高科技产业,转让和拍卖科技成果,占有专利;可以租赁地产房舍,拥有债券和股份;大学还可以办各种服务性实体,如饭店、宾馆、广告公司、服装设计公司、文化娱乐中心等。大学可以外联、内引,一方面把自己的活动阵地与范围,从校内远远地延伸到校外;一方面也可以破墙建厦、筑巢引凤,将一些企业、社会团体请进大学合作办事业。人们捉摸不定,大学究竟要办成什么样子?人才的摇篮会不会成为盈利的战场?知识的殿堂会不会走向商品化、企业化?

大学也是社会的一个基层细胞。大学中出现的现象是发展商品经济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的必然反射。由于我国当前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经济法治、教育法治还不完备,因此对大学中所出现的现象,哪些符合规律哪些违背规律;哪些是常态哪些是变异;哪些具有生命力哪些只昙花一现,还不能一一作出准确的判断。但从思想上可以确立大学模式的全新观念。

传统的大学校园形象的致命弱点,主要在于它脱离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过多地依赖政府拨款。而今天,大学无论从发挥多种功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还是从保持自身旺盛的活力、持久的生命力来看,均需有自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载体与阵地。

大学确是耗资巨大的场所,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政府,都为大学的生存发展所需的巨大投资所困扰。即使国际名牌大学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也由于资金紧缩而使设施设备、图书情报资料发展受到限制。在过去,由于社会发展缓慢,政府给予大学一定的资金和优惠政策,社会团体或个人给予一定数量、一定形式的馈赠与资助,大学即可维持正常的运转。而在今天,社会发展异常迅猛,知识、技术、创造发明成倍增长,设备更新换代加速,物价涨幅惊人,各国财政普遍困难。大学既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政府大量拨款,也不能依赖于社会捐资,只能在一定外来财力资助下,立足于自救自立、自我发展。大学办实体、走出去、请进来,搞些“创收”,既是主动与社会建立更紧密联系,更有效地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需要,也是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但创收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目的仍是大学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大学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源泉,教育不是商品,大学也不能商品化,但大学拥有的知识和技术是有价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至少有一部分知识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诸如,高新技术开发,发明权、专利权和成果的转让和拍卖,高新产品的销售,提供有偿服务等等是可以商品化、市场化的,这些可为大学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国外大学校长认为:校园“是一块令人羡慕的真正产业。”“我们也许将会看到,高等教育可能出现一种新事物——大学将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仅仅名义上稍受一点行政制约。”④大学既然具有这种优势,就不应放弃利用这一优势去获得机会和效益。新的大学模式很可能就是以培养人,或是以培养人与发展科学为中心的基地,环绕其周围有诸多的工厂、公司、服务设施与之连体联网的,这样一个中心与辐射的整合模式。

3.转变集中划一体制,实现独立自主办学 大学长期以来执行的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划一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这样一些重大的资源分配使用权、劳动人事工资确定权、对外交流权等,要由上级行政机构审批、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充分发挥多种功能。因此,大学管理体制改革最紧迫、最核心的一点,是使大学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享有合法的办学自主权。这不仅意味着将进一步激发大学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要求大学要自觉地承担起法律规定的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大学有理由、也有能力进行自主办学。

第一,经费来源多渠道,需要大学自主办学。大学经费来源已由国家依法拨款的一元化体制变成了二元化或多元化渠道。这二元化渠道,一条仍是国家和地方的法定性拨款,这在当前仍是一条主渠道。另一条是大学的学费收入,社会团体、个人、校友等的捐赠资助,特殊目的教育补助费,大学与企业、工厂、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个人、校友等的捐赠资助,特殊收入,大学自己办实体的各种收入等等,后一渠道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对于大学,应是宏观调控多于微观控制;监督评估多于限制干预;业务指导多于行政指挥,让大学在法令和法规允许范围内自主办学。

第二,大学是一复杂体,须遵循多种规律。大学是兼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双重特性的结合体。它具有多种职能,需要遵循多种规律。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主要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在发展科学、发展文化学术中,又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文化规律;大学在若干领域和办经济实体过程中,又要引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投资机制、调控机制和管理机制,要遵循某些市场经济的规律。这需要大学建立起一套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机制,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道路、优势和重点。

第三,不同集团不同利益需求,应由大学自主协调。政府与社会、企业和团体、学生和家长对于大学均有不同的利益需要。而这些利益需要之间往往产生不协调甚至碰撞,大学成了不同利益矛盾的聚焦点,制约着大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比如,政府部门通过对大学拨款,希望大学能纳入它的控制系统之内,成为为国家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工具,而很少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和雇主们给大学赞助捐赠,希望大学能为他们培养急需的短线人才,帮它们解决生产中技术性难题,为它们在短期内带来巨大利润;文化界人士希望大学能为社会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绵延不断,文化精萃赖以不坠;而现代新文化倡导者又呼吁大学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化,要注重文化的实利和商业价值。家长们要求大学能为自己孩子打下一个终身受用的知识技术基础,为孩子作好迎接未来的一切准备;而学生则更关心大学对个人个性发展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强烈要求参与大学管理……。不同的利益要求汇聚在大学校园之内,会给大学的现实改革与未来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大学来自主权衡利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既能照顾到各方面可能的利益需要,又能不损害大学发展的根本利益。

比如,目前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如吸收经济领域代表人士参与大学校董会、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设计委员会等,这是使大学办学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学能与社会沟通,进而发展合作办学模式的一种尝试,也是企业支持大学的举措,是应该给予鼓励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但是,企业参与办学,也只是参与学校某项重大事务的检查、监督、审议指导、评价认同,参与教学的宏观决策,不能对学校办学进行干预和控制,更不能包办代替。企业等提供的资金、设备,可用于大学的某一专业发展、某项研究,但赞助者与馈赠者也无须都要大学有所报偿或利益交换,无须限定基金用于某一特定目的,为特定利益服务。目前国外的大学改革法规中,已将此定入条规。

总之,越是在这种飞速变化的环境中,越是要保护大学的自治地位与大学的各种学术自由。国际会议指出:“必须保护大学自治和各种学术自由”,“行使这些自由应符合1966年12月16日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审时度势 冷静思考

大学的任何一项改革行动都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全新调整,同时也是价值观念变革与行动选择的证明。人们对它的喝采或疑虑都无可厚非。不过越是在改革红红火火的时候,越需要对人们的一些疑虑和不安进行一些冷静的思索。或许它能帮助我们清醒下来,调整某些形式上的、浮泛的、违背某些规律的行动选择。人们对于大学改革中的某些耽心,集中在一点,是大学的如此发展,有可能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干预,尤其是企业的干扰和左右,会不会使大学唯经济的马首是瞻,日益带有商品化的色彩,走企业化的道路,从而放弃了大学的神圣使命。我们要警惕这一倾向,必须把握住以下几个问题。

1.始终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基本的任务 不管大学功能怎样扩大,也不管大学怎样的改革,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始终是大学的基本任务。社会评价大学的基本标准,也主要是看它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培养出人才的现实创造力与潜在的发展力。抽去了这一基本任务,无论大学的科研成就多么辉煌,各项服务多么红火,收入多么丰足,也不能称其为大学。当前大学培养人才尤应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要着眼为21世纪培养高质量人才。今日的大学生“将在21世纪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相互依存和变动加速的世界上生活和工作。”人口增长、经济压力、时刻变化着的就业结构、困扰人类的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难题,都向他们步步逼近。大学的改革必须面向未来,考虑“要使青年人为21世纪作好准备,应当向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⑤国际规划还认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和计划应跟上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只有在高等教育一级,才能更好地觉察到社会内部可预见的变化,以及整个教育应起的准备未来的作用”。⑥

第二,要着重发展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与能力。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是单靠物质丰富来推动的,它还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发展社会先进的、正确的价值体系,确立和遵循公共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对于真理和知识的不懈追求,提倡和发扬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的使命感等等。要使“全体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现今所面临之现在和未来的重大问题……并激励他们立志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贡献。”⑦培养大学生的关键,在于教育引导、舆论、监督帮助他们发展先进的、科学的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和学会判断某些事物和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真与伪、大与小、高与低,作出自己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体现自我的价值。由此可见,大学“必须使教育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有助于“反复灌输某些社会准则,诸如责任感、老实、正直、忠诚、容忍他人和尊重生活,也反复灌输有可能鼓励家庭观念、人类团结感、和平精神、尊重人权和各国人民间相互理解的观点”。⑧

2.努力发扬大学探究真理、创造知识的优良传统 大学是智慧的源泉。是产生知识、发展学术的重要基地。人们认为,一个大学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发现,学术的自由探讨,没有自己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和优势,只靠追随别人足迹匍匐前进,也就失去了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及潜力。任何大学都不能丢弃探究真理、发展学术的共同准则。要在发展科学中全面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由于各类大学的任务不同、性质不同、基础与条件不同,不能对所有大学的科研与学术发展一律要求。

第一,大学要努力寻求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融合现代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结合点。一切传统文化的精华均有民族智力和精神的积淀和集聚,反映了民族的尊严和永恒价值。它往往沟通和维系着上下无数代人的思想情感,凝聚和连结着民族的统一精神和团结力量,“似乎成为历史的主要动力之一。”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融合现代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应该是不矛盾的。因为一切的文化都是能动的概念,它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模式化和凝固化的。大学应该在发展传统文化和融合、吸纳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工作中,找到彼此的结合点。给传统文化以适当的位置,使民族文化通过人才予以保护、继承、改造和创新。

第二,大学要兼顾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是研究及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现代社会中新文明共同价值准则的基石。它们可以通过其学术研究与价值发展,对人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行为取向起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社会生产还有分工,人类的广泛社会生活还有需要,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的各门科学就有它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但由于这类科学的效益具有社会性、滞后性、间接性与持久性,有些领域不仅不能直接体现眼前的经济价值,甚至其社会价值的体现也不能立竿见影。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当前国际最新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高度统一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的现实和未来的各种难题的解决,以及对人类未来一切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都需要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重新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之上,因为技术毕竟不能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外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提出,应该在现代社会中成功地恢复大学的历史价值,我国大学的改革也不应忽视这一共同准则。大学不能成为追逐物质欲望的工具、经济实利的奴婢,陷入浅薄的功利主义。国际会议提醒人们:“应特别警惕高等教育由于向工业部门寻求资金资助,而可能屈服于企业负责人过分压力的风险。”⑨大学不对社会全面进步作出贡献,也就改变了它的性质,失去了它的尊严和价值。

第三,大学要摆正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基础性、共同性、战略性和长久性。它是应用研究的源泉和潜势。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要追随现代科技的新步伐,要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大力发展应用科学的研究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而对基础理论研究给予冷落和歧视。纵然在市场经济中,基础理论研究艰难入市,大学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从资源上、从政策上给予扶助和保证。不然我们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上犯大错误。在最发达的一些国家中,一些著名大学都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往往要从筹集到的资金中拨出一定比例,补贴、资助基础研究经费与研究人员的奖励。而且国外大学认为。过去的80年代,在大学中有过多强调和安排应用研究的倾向,90年代要重新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

第四,大学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发展建设。大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调整办学方向、发展战略重点;调整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科研方向重点等等,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改革尝试。但是要思考和把握的是,市场经济是社会的主战场,但它毕竟不是社会的全部领域。大学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要比“把大学推向市场”、“教学跟着市场走”的口号更为主动、更为全面。这样可使大学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保护、继承和发扬倾数十年、数百年的智力、血汗与财力而形成的学术优势,不使大学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大学专业的增、删、抑、并、改也要全面兼顾,既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急用人才的需要,也要照顾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独特人才的要求。面向市场不等于亦步亦趋地追随市场。从另一角度看,当前还正是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社会的行业和职业纷繁万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多变,会带来职业岗位变化的迅速化与多样化。我国当前经济领域中对人才需求的冷与热、多与少还都在变化之中,一时很难准确把握它们的规律。因此,专业的变更,应以相对宽路子的、通用的、实用的、复合的为重点,切忌追随过紧、简单接轨,否则不利于学校相对稳定专业、长远发展的利益要求。

至于校风建设也很重要。它可以保证大学改革的方向性、持久性、有序性。校风是学校教师、职工、学生整体通过长期的思想、行为所形成并继承下来的一种校园风格,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它蕴含着大学发展和变革潜势,凝聚着全体成员的力量。应在校园中建设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高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的校园文化生活和校园风貌。

1993年7月 完稿

注释:

①④《2000年美国大学展望》,《面向21世纪的教育》第70、71、72页。

②[美]菲利浦·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新观点》第3页。

③[南斯拉夫]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著《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第20、21页。

⑤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个中期规划》(1990-1995年)第19、21页。

⑦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教育会议》(最后报告)第四部分,第40页,第39页。

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个中期规划》(1984-1989年)第5009条。

标签:;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改革的价值取向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