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数学史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设置情境,既掌握知识,又教育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利用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学生作业、考试和数学学习活动中纠错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利用数学定义和符号规定不能用错时,对学生进行必须遵守社会公告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68-01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它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它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隐蔽性――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深刻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不能收蓟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不易被改变;整体性――数学之德育既可以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层次性――一随教材的知识由浅人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制约性――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制 约。
根据上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有机地渗透德育,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及独立的人格、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与毅力,提高其抗挫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探析
(一)注重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魅力。即充分发挥教师本身情感的感染力。教者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润物细无声”,则应在“润”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情动人,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赋予温暖,以情育人,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用教师的爱心点燃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火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注重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初中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道德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掘教材的道德教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
譬如,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初中数学许多章节中介绍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成就以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例如,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分数运算的著作,在初中数学教材的第二、三、六章中就有许多比例问题。“盈不足”算法需要给出两次假设,这是一项创造。中世纪欧洲称它为“双设法”,有人认为它是由中国经中世纪阿拉伯国家传去的。《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就已传人朝鲜、日本。现在它已被译成日、俄、德、英、法等多种文字。通过这一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例如利用“概率与统计初步”中有关失学率降低的事例,说明这是由于希望工程等一系列得力措施的实施,才使失学率大大降低。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注重生活性,关注现实性。新课程知识的构建、活动的设计,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切现实,帮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质疑已有的结论,在反思中提高观察现实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热情与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现象的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们设计了“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出现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现象”、“你买衣服有什么要求”、“你是如何帮同学过生目的”等一些现实性很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样的主题,紧扣社会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有效地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学科知识支撑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课的德育功能远远不止这些。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强化学习目的教育,坚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和必需的培养,必然会逐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会达到智育、德育双重收获之功效。
参考文献
[1]郁伟伟.中学数学德育渗透——以南京市弘光中学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7,38(01):61-64.
论文作者:杨绍进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德育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材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