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 韩友领 尹磊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麻醉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入室时,血压和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皮和拔管时,实验组的心率和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维持麻醉所要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产生烦躁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广泛使用。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319-02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一种较新的手术方式,相比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而言具有较小的损伤性,操作简便,耗时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是腹腔镜较开腹麻醉要求高,需要迅速镇静,维持时间长,且术后患者能够迅速苏醒恢复意识,才能保证患者在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能够顺利进行。观察和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将本院2013-2014年收治的8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实验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45.2±11.2)岁。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36~75岁,平均(46.1±10.1)岁。所有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异常情况,且未使用过心血管药物,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室后随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ECG),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所有患者吸纯氧3分钟后开始麻醉,然后进行气管插管。插管结束后,以氧气量流速1.5ml/min,潮气量为8ml/kg,频率为14次/min对患者进行通气,同时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术前10min时,实验组静脉泵注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静脉泵入0.25ml/kg的生理盐水。术毕,待患者呼吸恢复,意识清醒后可拔出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在入室,切皮及拔管时的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及心率。 ②两组患者维持麻醉所需的丙泊酚的用量。③两组拔管所需时间。④术后产生烦躁的频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入室,切皮及拔管时平均舒张压(DBP),平均收缩压(SBP)以及心率(HR)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室时,心率血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皮和拔管时,实验组的心率和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维持麻醉所需要地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所需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及产生烦躁的频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前的麻醉过程中,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极易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麻醉的要求较高,而且拔管过程对气道刺激剧烈,使心血管反应更加强烈,最终导致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右美托咪定是一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传统麻醉药相比活性较高,半衰期较短。其具有较强的镇静,止痛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在全身麻醉末期,使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的减轻疼痛及心血管反应,降低机体拔管时的应激反应,且能够在拔管末期使患者正常苏醒,恢复意识。据相关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具有神经保护功能,对于短暂性的局部或整体脑缺血的患者,该药可以有效地减轻其神经损伤。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能够保证患者血压,心率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显著减少维持麻醉所需的丙泊酚的用量,术后烦躁发生的频率也有所降低,临床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但是,相关报道,右美托咪定可能引起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便确定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程开强, 李建华,王磊. 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5: 186-187.
[2] 张海山. 盐酸右美托咪啶用于围术期镇静及预防气管插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33(21):2319.
[3] 李春萍, 杜奕鹏, 宋雪松, 姜凤鸣. 右美托咪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27 :4318-4319.
论文作者:王春波,韩友领,尹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患者论文; 阑尾论文; 心率论文; 腹腔镜论文; 实验组论文; 切除术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