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教育何去何从——透视2009奥数争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数论文,何去何从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延续了近10年的“奥数讨伐战”,终于以今年成都的全面封杀令而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原因很清楚,奥数已不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而日益成为招生选拔手段,功利化色彩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人学奥数”的倾向从高中蔓延至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成了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的“幕后元凶”。
问题是,停掉奥数就万事大吉了吗?奥数是真正的肇事者吗?奥数对于数学教育、人才培养还有没有价值?
一、板子应打在哪里?
奥数是“数学奥林匹克”的简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一种竞技性的数学活动,它依托IMO计划,始于1959年,主要针对中学生展开。国内层层的奥数比赛和培训,不仅涉及高中学生,更是蔓延到初中、小学,这些都被称为“奥数”。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已经发生了对“奥数”的误解:须知国际奥数只针对中学生展开,而小学生则不在IMO计划之中!
由于奥数为学生的升学所带来的“好处”日益明显——许多高校在招生时对奥数奖牌得主都多有优待,奥数成绩在很多地方还成为初中入学的主要标准,奥数(包括IMO和国内层层的奥数比赛)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的“奥数辅导班”,内容多以国内层层的奥数比赛(包括小学和中学)为依托,加入数学提高、数学补差等多方面的要素,其实质已经偏离了奥数的真正指向;其目的,也已逐渐与奥数(1MO)初衷背道而驰。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奥数”,是“被盲目泛化(异化)了的奥数”。目前人们所指责的正是这种功利化、低龄化和全民化的“奥数”,而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依托国际奥数计划、面向中学生群体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对奥数概念的误读,造成了我们对奥数“运动式”的“一刀切”行为。由于“奥数泛化(异化)”的某些具体表现就全盘否定“奥数”和“奥数教育”,确有因噎废食之嫌。
同时还需要澄清的是“数学学习提高”和“数学教育培优”这对概念。前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考试分数),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大致属于此类;后者则更多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数学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两者不能等同。事实上,目前许多学生参加的所谓“奥数班”其实质并不是“培优”,也不是为了参加各级奥数竞赛,而只是一种“数学学习提高”。社会舆论也要冷静分辨奥数教育和数学提高班之间的区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奥数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于训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奥数还开辟了数学教育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最突出的是,作为数学的特殊分支,奥数对于数学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作用非常突出,仅以菲尔兹奖为例,前后就有8位奥数金牌得主摘得此项桂冠。但它并非针对每个学生。专家们也一再强调,大约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也表示:“奥数教育对大多数孩子是不适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奥数教育可以被视作英才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英才教育的实施途径之一。我们切不可强求它对所有学生都起作用,甚至强求它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大面积提高国民的数学素养。
在笔者看来,造成目前这种奥数全民化、低龄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奥数与升学挂钩,在于用一个方面的专长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沉重的功利重压之下,奥数被异化也很正常,但不能由奥数来承担全部的责任。
二、奥数该向哪里去?
可以说,当前奥数教育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一棍子打死”是不对的,可是又该如何“合理”地存在?奥数教育怎么能回归本原,回归到数学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这个角色上来?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奥数必须与升学脱离
科学引导奥数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使其摆脱功利化的泥沼。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奥数成绩与升学、选拔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活动分开,尤其是要与小升初脱钩,使奥数像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一样,真正成为少部分学生的兴趣所在。
2.奥数必须基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奥数首先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不能强迫。从国际上来看,国外学生参加奥数的学习和比赛完全出于兴趣与自愿,就像学习音乐、美术一样。在美国,虽然也有很多专业的奥数培训,但都基于自愿报名的原则,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封闭式训练。日本也有奥林匹克算术大赛,旨在发现有数学天才的学生,属于孩子课后的兴趣班,像棒球班和书法班一样。可是,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学生并非出于兴趣投入到奥数中,而掺杂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考量,学生苦不堪言,甚至由此而憎恶数学;家长和老师层层加码,训练枯燥无味,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对奥数的抵触情绪,以至于许多在奥数上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都明确地表示自己并不喜爱数学。这也许也是我国产生了如此多的奥数金牌得主却无法诞生伟大数学家的重要原因吧?
其实,奥数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奥数题目本身的特点,学生必须经过艰难的思考过程以后方能获得成功,这种智力劳动的成就感,学生在其他学习中很难体验得到。此外,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充分体会到数学“令人惊叹的奇妙之美”,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新的认识。但这些都应该在奥数教育正常化的前提下才能产生。
3.奥数定位要分年段、分人群讨论
“分年段”是指奥数教育不宜在低年龄学段开展,小学阶段应绝对禁止开办奥数班。这主要是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奥数本身的诉求所决定的。奥数本身是针对中学生的一种竞技性数学活动,它所涉及的知识主要是中等数学范畴,让小学生学习奥数,超出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违背了教育规律。
笔者认为可以在中学的中期或后段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以自愿参加的方式开办数学兴趣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能力拓展等方面的训练,但必须以兴趣为第一前提,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无穷奥秘,培养数学兴趣,锻炼意志品质,也可为高中阶段的奥数教育选拔人才。
研究显示,14~16岁的青少年,正经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抓住这个规律,利用特殊时期加以特殊的强化训练,能够更好地发展、培养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有利于数学人才的选拔和培优,同时也不至于使奥数“低龄化”倾向愈演愈烈。
“分人群”是指奥数并非“谁都可以参加”的活动,如前所述,真正适合学习奥数的学生大概只有5%。这一方面需要大家端正对奥数的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和选择环境,不至于奥数“全民化”;同时对于已经参加奥数活动的学生来说,也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而不能一味苛求其“多出成绩,出好成绩”。
4.加强对奥数的研究
奥数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基于对奥数的深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研究也很难找到引导奥数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奥数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学术界和舆论界对于奥数的课程体系、教材编写等都还关注不够,且多停留在经验提升和题目介绍的层面,不利于奥数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始终坚持奥数对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素质提高的最基本原则,杜绝“为解题而奥数”“为升学而奥数”的情况,真正回归奥数的本原,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发展之路,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三,要加强我国目前高中阶段开展的奥数集训和研究,依托IMO和CMO,为国家选拔、培养真正的数学拔尖人才,为国际社会提供奥数人才培养的领先经验。比如,目前我国有关奥数大纲的分析工作还可以继续深入,对每年四大赛区竞赛及其特点的研究还可以拓宽。最后,要加强对奥数发展管理的研究,坚持有原则的科学发展。
5.规范经营,避免被利用敛财
奥数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奥数经济链”的产生。有新闻报道曾披露,仅以福州市台江区某培训机构为例,一个孩子在这里以正常偏快的速度(每学期都能学完一级的内容,且不间断)学完10级奥数至少需要花费5800元;以福州市区2009年小学五、六年级在校生人数计算,一学期培训收益就超过200万,10级下来,收益竟超过2000万元。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难以抵挡的诱惑,从客观上也加剧了奥数泛化的问题。
其实在笔者看来,奥数从业者通过培训获取报酬本身无可厚非,但不能将之作为牟取暴利的工具。同时,中小学教师从事奥数培训获得巨额报酬,亦有可能从客观上造成教师和家长群体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影响教育质量。引导奥数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对奥数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是要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认证制度,不符合认证资格或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各类“奥数班”应该立即终止,以规范奥数教育;其次,要定期组织针对培训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避免一些并不真正懂奥数的人员“借奥数之名,行敛财之实”;第三,公办学校和公办教师参与、举办奥数培训需要严格控制,审慎对待;最后,对于非自愿性质的“奥数培训”也应该审慎处理。
6.奥数人才培养和选拔要长期化、制度化
应通过奥数教育把选拔数学专业人才的工作长期化和制度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部分有资质的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和对一些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为我国成为数学大国和科学技术发展强国奠定教育基础与人才基础,为杰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
标签:数学论文;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数学奥林匹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