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宏观定量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劳动力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宏观定量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劳动力结构调整对经济相对影响的宏观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分析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劳动力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富余人员。这些富余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所以,研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准确掌握其规模总量,分析其经济影响,对于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减亏增盈、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根据《北京统计年鉴》首先分析“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于其他经济富余人员(以下简称“相对富余人员”)的情况和对经济的相对影响,进而预测分析未来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和对经济相对影响的形势和对策。这里,所谓相对富余人员和对经济的相对影响,就是以其他工业经济人均利税水平确定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富余人员状况和对经济的影响。与通常以其他标准确定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自身绝对富余人员和对经济的绝对影响的概念有区别。

一、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规模分析及对经济的相对影响。

1.计算1991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及对经济的相对影响。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92》,已知1991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利税总额98.1亿元,职工人数165.5万人;其他经济利税总额12.5亿元, 职工人数6.9万人;人均人工成本为0.45万元。假设国有、 集体工业企业人均利税率低是由于富余人员人工成本因素所至,则以其他工业经济人均利税率为标准,得出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89.2万人,相对富余率为53.9%,给国家造成相对利税损失40.1亿元,相当于该年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6.3%。富余人员成为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沉重负担,是增加效益的最大障碍。

2.计算1995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及对经济的相对影响。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96》,已知1995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35亿元,职工人数148.6万人;其他经济利税总额39.9亿元,职工人数27.5万人;人均人工成本为1.14万元。根据估计假定下岗职工10万人,其人均人工成本为全部职工人均人工成本的一半,同样假设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人均利税率低是由于富余人员人工成本因素所至,则以其他工业经济人均利税率为标准,得出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33.3万人,相对富余率为22.4%,给国家造成相对利税损失38亿元,相当于该年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21.7%。与1991年相比,虽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和造成的相对利税损失减少,分别从89.2万人、40.1亿元减少到33.3万人、38亿元,减少了55.9万人和2.1万元, 相对减少率分别为62.7%和5.2%。但富余人员仍然是国有、 集体工业企业的沉重负担,是增加效益的主要障碍。1991年至1995年“八五”期间这种相对利税总额损失累计约达195亿元。

3.1995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情况与1991年情况比较分析和今后就业政策取向。

1991年至1995年,北京市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呈下降趋势,绝对数从165.5万人减少到148.6万人,减少16.9万人。富余人员的相对富余率从53.9%降低到22.4%,降低了31.5个百分点。说明:

——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人均利税率较大幅度地上升。从1991年的人均0.6万元上升到1995年的人均0.9万元,提高了50%。另一方面,其他经济人均利税率下降,从1991年的人均1.8万元降低到1995年的人均1.5万元,降低了17%。

——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分流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取得成效。根据有关统计数字,假定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生的失业人员为2万人, 因为:

相对减少的富余人员人数

=失业人员数

+向社会分流就业人数(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

+内部或相互之间安置消化人数

所以有:

向社会分流就业:14.9万人;

内部或相互之间安置消化:39万人。

失业、向社会分流就业、内部或相互之间安置消化三种类型人员占相对减少的55.9万富余人员的各自比重依次为3.6%、26.7%、69.7 %。可见今后的就业政策取向为继续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以国有、集体内部或相互之间安置消化为主,继续加快向社会分流就业。

二、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规模预测及对经济的相对影响。

1.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所造成的相对利税损失预计。

已知1995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33.3万人,人均人工成本为1.14万元,仅以1995年的相对富余人员规模和人均人工成本计算,设每年解决一部分富余人员是一个平均值,共需要N 年解决富余人员问题,则累计将造成相对利税损失19(N-1)亿元,N=1、2、3、……,N越大,损失就越多。

2.解决相对富余人员问题时间估计。

假设北京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和其他工业经济保持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我们可以对解决相对富余人员问题的时间进行初步估计。 根据1992年至1996年《北京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1991年至1995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人均利税率依次为0.59、0.71、1.03、0.95、0.91万元,总体呈线性相关上升趋势;其他工业经济人均利税率依次为1.81 、 1.93、1.57、1.60、1.45万元,总体呈线性相关下降趋势。因此, 可以建立线性方程进行趋势估计。取1991年和1995年的数据,经过建立线性方程组求解,得出到1999年可以解决1995年存在的33.3万富余人员问题。平均每年解决8.3万人。根据前面得出的数学公式,以1995 年的人工成本计算,累计将要造成相对利税损失57亿元。届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与其他工业经济的人均利税率将达到相等,前者相对于后者不再有富余人员。

3.1999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职工人数预测。

根据1991年和1995年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可以计算得出职工总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由此可以计算出1999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人数将减少到133.2万人,比1995年减少15.4万人。

4.从1996年到1999年将要解决的1995年存在的33.3万相对富余人员的趋向问题。

失业和向社会分流就业达15.4万人,占富余人员的46.2%。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内部或相互之间安置消化17.9万人,占富余人员的53.8%。

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说明,今后的就业政策取向,应为继续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以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内部或相互之间安置消化为主,继续加快向社会分流就业。

5.其他工业经济将可以作为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相对富余人员向社会分流就业的增长点。

根据1991年和1995年的其他工业经济在业人数可以计算得出在业总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3%。由此可以计算出1999年其他工业经济在业人数将增加到109.6万人,比1995年增加82.1万人。 由于都是工业经济,所以到1999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需要向社会分流的15.4万人的相对富余人员,可望在其他工业经济找到就业出路。

标签:;  ;  ;  ;  ;  

劳动力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宏观定量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