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科学结构的探索——概谈欧阳代娜对初中语文课本体系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阳论文,课本论文,初中语文论文,体系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质的变化。一是取决于量的积累,一是取决于该事物结构的变化。系统论认为,一个目组织系统的结构将决定该系统功能的发挥。一部教材也是如此,该教材的结构框架是其科学性的重要标志。本文想对欧阳代娜同志主编的辽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结构的特点,功能的发挥和运行机制略谈拙见,以就正于专家和同仁。
欧阳代娜同志积近四十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和近十六年严格的科学实验从(1980年开始,开展了七轮实验)的探索,认为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必须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与此同时,构建了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训练体系,并把这一体系编入了她主编的教材之中。
她认为:“语文教材改革要体现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心任务的观点。”为此,她把能力训练目标分解为98个训练点(其中听的能力12个,说的能力18个,读的能力36个,写的能力32个)组成初中语文能力训练序列。她还认为:“带规律性的知识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即是理论性的成果。”为此,她把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经过筛选,编写成40个专题,组成了初中语文知识传授的体系。这样,以能力训练为经线,以知识传授为纬线,两线相交,组成训练点,然后,将全套教材的训练点,按照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结合年龄特征,有计划地安排在三个学年的教学任务之中。同时按照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基本上是理解(信息的输入)与表达(信息的输出)的原理,将训练体系分编成两本教材,一是《阅读》课本,以培养理解能力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另一是《写作》,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这就是这套教材结构框架的形成过程。
一
从宏观来看,这套教材的结构,无论是纵向系列,还是横向系列,均构成有机的联系。
从纵向来看,六个系列均具有由浅入深的特点,形成了自动化运行的机制。
例如,四条能力纵向序列:1.听的能力(共12个训练点)①培养在听讲中集中注意力的习惯②在听讲中作记录、摘录、引录和记要③在听讲中作整理与分析④在听讲中作联想与想象⑤在听讲中作辨析与归纳⑥在听讲中作判断与推理⑦在听讲中培养注意力与辨析力⑧在听讲中培养提炼能力⑨在听讲中培养捕捉信息的能力⑩在听讲中激发想象力(11)在听讲中培养求异能力(12)在听讲中发挥创新能力
该序列由听话心理素质训练(①④⑦⑩(11)(12)六项)听话技能训练(余下六项)组成。它们相互交叉,构成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2.读的能力(共36个训练点)①基本能力训练(之一)运用工具书——查阅字典②基本能力训练(之二)抓住文章脉络,归纳中心思想③基本能力训练(之三)运用参考资料解决疑难④基本能力训练(之四)评点式的读书方法⑤基本能力训练(之五)怎样阅读记叙文⑥基本能力训练(之六)朗读、背诵与默写⑦基本能力训练(之七)怎样阅读散文⑧基本能力训练(之八)辨析言外之意⑨基本能力训练(之九)怎样阅读说明文⑩基本能力训练(之一○)怎样阅读文言文(11)基本能力训练(之一一)阅读速度(上)——速读与浏览(12)基本能力训练(之一二)怎样阅读日记、笔记、书信(13)基本能力训练(之一三)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14)基本能力训练(之一四)收集与整理资料、读报摘记卡片、索引(15)基本能力训练(之一五)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及评析(16)基本能力训练(之一六)掌握小说的三要素(17)基本能力训练(之一七)精读与略读(18)基本能力训练(之一八)怎样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19)基本能力训练(之一九)诗歌的阅读与欣赏(20)基本能力训练(之二○)怎样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上)(21)基本能力训练(之二一)阅读速度(下)——预读、跳读、组读(22)基本能力训练(之二二)怎样阅读议论文——立论(23)基本能力训练(之二三)怎样阅读与欣赏记叙文(24)基本能力训练(之二四)怎样掌握文言文的实词(下)(25)基本能力训练(之二五)阅读与欣赏小说的能力——评点式阅读法(26)基本能力训练(之二六)工具书、参考资料的运用(27)基本能力训练(之二七)怎样阅读议论文——驳论(28)基本能力训练(之二八)在阅读中培养自学能力(29)基本能力训练(之二九)怎样阅读新闻、通讯、特写(30)基本能力训练(之三○)怎样掌握文言文的句式(31)基本能力训练(之三一)怎样阅读较复杂的说明文(32)基本能力训练(之三二)怎样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33)基本能力训练(之三三)怎样阅读与欣赏戏剧剧本(34)基本能力训练(之三四)文言文作品的初步欣赏(35)基本能力训练(之三五)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与评论(36)基本能力训练(之三六)怎样阅读复杂的应用文
该序列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现代文阅读的技能训练,由一般的阅读技能(②⑧(15)三项)到特殊的阅读技能(⑤⑦⑨(12)(12)(13)(16)(19)(22)(23)(25)(27)(28)(31)(32)(33)(35)(36)十七项)的转变;二是文言文阅读(⑩(18)(20)(24)(30)(34)六项)由浅入深的过渡;三是有关阅读方法(余下的项目)由少到多的积累。3.说的能力(共18个训练点)①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说的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中心明确、②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二)口头表达的内容要具体充实③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三)口头表达的层次要清楚,过渡要自然④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四)口头表达的语言要得体、准确、生动⑤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五)怎样讲故事⑥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六)口头表达的语态要自然、大方⑦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七)口头表达思维要敏捷,口齿要清楚⑧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八)怎样用口头表达来叙述事物⑨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九)怎样用口头表达来描写事物⑩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怎样用口头表达来说明事物(11)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一)怎样用口头表达来说明事物(1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二)怎样用口头表达来抒发感情(13)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三)怎样讲演(上)(14)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四)怎样讲演(下)(15)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五)怎样作报告(16)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六)怎样进行解说(17)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七)怎样进行辩论(上)(18)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之一八)怎样进行辩论(下)
该序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关说话技能的一般要求(①②③④⑥⑦),一是有关说话技能的特殊要求(有关表达方式的:⑧⑨⑩(11)(12);有关说话具体交际要求的:⑤(13)(14)(15)(16)(17)(18)。二者的转化,构成了由浅入深的序列。4.写的能力(共32个训练点)①作文的基本要求②审题与拟题能力训练(之一)记叙文的审题与拟题③立意能力训练(之一)记叙文的立意④选材能力训练(之一)记叙文的选材⑤观察能力训练(之一)写记叙文时的观察方法⑥审题与拟题能力训练(之二)说明文的审题与拟题⑦立意能力训练(之二)说明文的立意⑧选材能力训练(之二)说明文的选材⑨观察能力训练(之二)写说明文时的观察方法⑩剪裁能力训练(之一)说明文的剪裁(11)剪裁能力训练(之二)记叙文的剪裁(12)审题与拟题训练(之三)议论文的审题与拟题(13)立意能力训练(之三)议论文的立意(14)组材能力训练(之一)记叙文的组材(15)组材能力训练(之二)说明文的组材(16)剪裁能力训练(之三)人物传略与特写的剪裁(17)选材能力训练(之三)议论文的论据(18)观察能力训练(之三)社会调查中的观察与素材收集(19)组材能力训练(之三)议论文的结构安排(20)表达能力训练(之一)复杂记叙文的叙事与写人(21)表达能力训练(之二)说明文的表达方法(22)联想与想象能力训练:小小说的构思与选材(23)分析能力训练(之一)辩驳文的论点与论据(24)表达能力训练(之三)议论文的表达方法(25)修改能力训练(之一)文章的结构与表达方法的修改(26)综合训练(上)书信、日记、解说词、报告(27)简易的练笔方法介绍(上)怎样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资料上卡片与索引(28)简易的练笔方法介绍(下)怎样以卡片来写文章,怎样办版报、手抄报(29)综合训练(中)人物传记与专访、回忆录、见闻录、通讯报导(30)分析能力训练(之二)社会调查报告素材的分析与剪裁(31)修改能力训练(之二)文章的语气的修改(32)综合训练(下)评论、读后感、随笔
该序列构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由心理素质训练(⑤⑨(18)(22)(23)(30)六项)到写作技能(余下各项)的训练。第二个层次,是由以表达方式为主的训练到以文体特点为主的训练。这样也构成了由浅入深的序列。5.汉语知识的序列(共21个专题)④句子构成的主要部件——短语⑤句子成分中主、谓、宾语相互的关系⑥句子成分中定、状、补语的相互关系⑦单句表达的基本句型⑧复杂的单句(一)⑨复杂的单句(二)⑩文言文中的虚词(11)简单复句(12)多重复句(13)文言文的实词(14)修辞知识(上)(15)文言文的句式与翻译(上)(16)文言文的句式与翻译(下)(17)修辞知识(下)(18)文章的段落(上)(19)文章的段落(下)(20)逻辑常识(上)逻辑常识趣谈(21)逻辑常识(下)逻辑常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上述序列各项由浅入深的关系非常明显。6.文章知识和文学常识(共19个专题)②朗读与背诵的知识④文言文阅读方法⑤日记、笔记、书信的知识⑥文章的表达方法⑦小说的三要素⑨议论文的知识——立论⑩记叙文的阅读与欣赏(11)报告文学的知识(12)小说的阅读与欣赏(13)议论文的知识——驳论(14)新闻、通讯与特写的知识(15)工具书的种类与运用(16)关于听讲能力的训练(17)介绍自学的方法(18)议论文的立论与论证方法(19)戏剧与电影教学的基本知识
该序列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有关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②④(15)(16)(17));二是有关文章表达方式的(①③⑨⑩(13)(18));余下是有关文体知识介绍的。这三个部分都是由少变多的积累而形成系列。
从上面六个系列来看,首先,就其系列本身就会使学生看到学习的价值,为其自身的发展,会激起学好语文的责任动机。有关读、说系列中的一般技能向特殊技能的转化,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感情,为其超越自己,也会激起学习的动力。其次,从心理素质培养、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有关技能的增强,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所在(或是学好的基础存在),这样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实在的本领。再次,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就形成了成功运行的途径。这样由需要(或是价值)、能力(或是基础)和途径连结起来,必然形成动力的机制。这样也就自然地发挥了自动化的教学功能。
从横向来看,就每册书的教学内容、训练交点,还可以找到协同的部分,从而增强各训练点的教育功能。
第一,注意发挥知识的先导作用,使同一和相关的训练点发生协同的训练效应。
例如第一册中的知识短文《记叙文的知识》,对阅读训练系列中的“⑤怎样阅读记叙文”,说话系列中的“①说的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和写作能力训练的②至④项都有导引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这些相关训练点的协同作用。
再如第二册中的知识短文《说明文的知识》,对听话训练系列中的“③在听讲中作整理与分析”,对阅读训练系列中的“⑨怎样阅读说明文,对说话训练系列中的“③口头表达的层次要清楚,过渡要自然;④口头表达的语言订得体、准确、生动”和写作训练系列中的全部内容,也都存在着导引作用。它们之间也必然形成协同作用。
类似这样的关系,在其他四册也同样能够找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注意发挥有关心理素质训练点的横向作用,提高相关训练点的训练效应。
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一切训练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基本因素。
例如听话训练系列中的有关训练点和写作训练系列中的有关训练点,都要注意发挥它们的横向迁移作用。第五册听话能力训练点之“⑩在听讲中激发想象”,第六册听话能力训练点“(11)在听讲中培养求异能力和(12)在听讲中发挥创新能力”,对阅读能力训练系列中的“(25)阅读与欣赏小说的能力,(27)怎样阅读议论文——驳论,(29)怎样阅读新闻、通讯、特写,(31)怎样阅读复杂的说明文,(32)怎样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33)怎样阅读与欣赏戏剧剧本,(35)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与评论”等均有顺向的迁移作用。同样有关写作训练系列中的心理素质训练点对说话、阅读、听话的有关训练点也会产生逆向的迁移作用。
第三,实现了宽泛的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反映了二者的必然联系,也是提高二者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亦步亦趋的做法,而且急功近利,多限于技巧方面的模仿。这是违背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的。因为这种做法并未经过到位的科学训练,有时也因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的局限,是无法同步解决的。
欧阳代娜同志采取了《阅读》与《写作》分开两册书的做法,一扫形式主义的短距离的结合。而是突出基本规律的教学,使二者在本质上相互结合,实现了二者宽泛的联系,即二者正向和逆向的反复迁移。
基于上述三点,也可以看到该训练结构在横向上也是有机联系的。
二
从微观来看,对每个层次的教学单位都做了严密的组织。
第一,单元的构成。
每个单元均由五个部分组成,结构非常严密。首先是安排一篇与本单元训练内容相关的知识短文,以之为原理,起到先导(简称“原理”)的作用,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其次,提出本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的目的、任务(简称“目的”)。第三,介绍本单元的教法和学法(简称“方法”)。第四,选择例文,每单元五篇,其中精讲一篇;略讲两篇;自读两篇。三类课文构成了训练的阶梯。第五,单元最后安排了单元训练,做为训练的反馈(阐称“反馈”)。由于单元组织严密,必然注意全方位关系的处理。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以下的矛盾问题:
1.将“原理”与“目的”统一起来。“目的”因“原理”的导引而确立得全面而准确;“原理”也因“目的”而增强导引性。
2.将“原理”与“方法”统一起来。“方法”因“原理”而明确应用的方向;“原理”也因“方法”而增强指导性。
3.将“原理”与“例文”统一起来。“例文”因“原理”导引而选择得更加典型;“原理”也因“例文”而针对三类课文,要注意导引的周密性。
4.将“原理”与“反馈”统一起来。“反馈”因“原理”的导引,而注意检测的效度、信度“原理”也因“反馈”要注意增强规律性。
5.将“目的”与“方法”统一起来。“方法”因“目的”而便于选择和组合;“目的”也因“方法”而注意达到目的的阶段性。
6.将“目的”与“例文”统一起来。“例文”因“目的”可做好训练的分配;“目的”也因“例文”注意完成目的的连续性。
7.将“目的”与“反馈”统一起来。“反馈”因“目的”而注意准确地编拟测试题;“目的”也因“反馈”而注意“目的”的指向性。
8.将“方法”与“例文”统一起来。“例文”因“方法”可找到训练的途径;“方法”也因“例文”而注意其适应性。
9.将“方法”与“反馈”统一起来。“反馈”因“方法”而明确训练的程度;“方法”也因“反馈”而注意其可行性。
10.将“例文”与“反馈”统一起来。“反馈”因“例文”而明确训练的凭借;“例文”也因“反馈”而注意教材处理的准确性。
正是这十项关系的正确处理,而保证了单元设计与编写的科学性。
第二,课文的编排。
课文的编排也由五个方面组成,结构也非常严密。首先,是“目的要求”(简称“目的”);其次,是“预习提纲”(阐称“预习”)再次,是课文;第四“自学参考”(简称“参考”);第五,是“思考与练习”(简称“练习”)。
也因其严密,必然注意处理好全方位的关系。
1.将“目的”与“预习”统一起来。“预习”因“目的”而明确了预习的方向;“目的”也因预习”而得以调整。
2.将“目的”与“课文”统一起来。“课文”因“目的”而明确训练的重点;“目的”也因“课文”而认识达到目的的凭借。
3.将“目的”与“材料”统一起来。“材料”因“目的”便于选择与编写;“目的”也因“材料”而得以斟酌。
4.将“目的”与“练习”统一起来。“练习”因“目的”而认识练习的宗旨“目的”也因“练习”明确达到目的的途径。
5.将“预习”与“课文”统一起来。“课文”因“预习”而明确训练的指向;“预习”也因“课文而明确训练的对象。
6.将“预习”与“练习”统一起来。“练习”因“预习”而明确训练的起点;“预习”也因“练习”而认识明确训练的终点。
7.将“预习”与“材料”统一起来。“材料”因“预习”而明确材料的详略;“预习”也因“材料”而明确训练的有利条件。
8.将“课文”与“材料”统一起来。“材料”因“课文而明确取舍;“课文”也因“材料”而得到妥善处理。
9.将“课文”与“练习”统一起来。“练习”因课文而找到训练的材料;“课文”也因“练习而进行准确的训练。
10.将“材料”与“练习”统一起来。“练习”因“材料”而明确训练的程度要求;“材料”也因“练习”而增强了材料编写的针对性。
也正是注意处理这十项关系,才能保证课文处理的科学性。
综上看来,无论从教材的宏观来看,也无论从微观来看,教材结构的科学性是非常明显的。正是这一点,使该教材的改革超跃了时代的新高度。
这套教材具有时代性,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适应了“三个面向”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这套教材也具有民族性,体现了母语的早期培养,这无异是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这套教材还具有基础性,义务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公民接受了这个教育,就能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打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整个教材的结构完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会更加分明的认识到,由教材结构的科学性给教材带来的越来越重大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