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运用到给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予以诊断期间的成效。方法:抽取2015年1月到2017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4例并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予以核磁共振实施诊断,对照组32例予以CT检查开展诊断,并对比探究两组患者经过诊断以后的诊断正确率、核磁共振影像特征等。结果:比较表明,试验组经过诊断以后的诊断正确率、核磁共振影像特征都好于对照组同时P<0.05。结论:核磁运用到给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予以诊断期间具备非常显著的成效,值得医学领域的大力推行及应用。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核磁;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061-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关节病症,是由于外伤或是营养等各种原因引起反射性的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局部骨营养障碍而产生无菌性坏死。这一病症会使患者本身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对提升患者的预后而言意义非凡,而核磁共振大多被运用到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加以诊断期间[1]。本文就探讨并研究了核磁运用到2015年1月到2017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6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予以诊断期间的成效,同时取得了如下成果。
1.基本资料与方式
1.1 基本资料
把2015年1月到2017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6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根据具备差别的诊断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内患者32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为17~71岁,平均年龄(44±2.55)岁;病期为1~8年,平均病期(4.33±1.59)年;引发原因:髋关节感染引发的患者有5例,髋关节骨折脱臼引发的患者6例,长期高剂量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17例,其它原因或原因不明的患者4例;试验组予以核磁共振实施诊断。对照组内患者3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19~77岁,平均年龄(48±3.29)岁;病期为3~10年,平均病期(6.57±2.78)年;引发原因:髋关节感染引发的患者6例,髋关节骨折脱臼患者8例,大剂量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15例,其它原因或原因不明患者3例;对照组予以CT检查开展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期、引发原因与性别以后,发现不具备显著的差别同时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全部患者都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关诊治规定相符;全部患者同亲属都对本次试验探究知情,同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相关的探究同医学伦理规定相符。排除标准:排除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压一类血液型病症同全身性病症的患者;排除罹患有重型脏器功能性障碍如心脏、肝肾一类病症的患者。
1.2 方式
对照组予以CT检查诊断:运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患者仰卧位,同时设定相关参数: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层厚5mm,层间距5mm;对髋关节加以扫描。
试验组予以核磁共振实施诊断:用西门子Symphony1.5T型磁共振成像仪器,对髋关节实施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运用T1W1、T2W1及STIR序列进行分析。
1.3 成效评测
记录两组患者经过诊断以后的诊断正确率同核磁共振影像特征。
1.4 数据统计学探究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借助了SPSS 19.0这一统计软件加以处理,计数资料借助(%)表示,当P<0.05以后,发现具备差别同时还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对比经过诊断后两组的诊断正确率
两组经过诊断以后的诊断正确率加以比较发现具备统计学的意义同时P<0.05,参见表1。
2.2 探究核磁共振影像特征
在试验组所检出的31例患者内,有9例患者系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占比29.03%;有22例患者系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占比70.97%。发生病变的位置在股骨头的内上方、正上方同外上方。MRI上影像特征:有9例患者见“双线征”,占比29.03%;有1例患者仅见骨髓水肿,占比3.23%;有9例患者可见股骨头碎裂变形,关节软骨破坏,占比29.03%;有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占比38.71%。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外伤、感染、营养等多种因素引起股骨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最后使股骨头骨质坏死,关节面塌陷,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有外伤、感染、酗酒、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史等。因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展缓慢,无特征性表现,在患者被明确诊断时,其股骨头缺血坏死已发展至中晚期阶段,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健康及生存质量。所以,尽早对患者明确诊断并实施干预是提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当前,临床上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诊断方式主要包括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等。X线检查的优势是花费少、操作便利,但诊断正确性较低,极易漏诊。CT检查是目前常用的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方式,可以分层扫描,具备多层面同持续性等特征,可以全面对股骨头及其周围组织加以扫描,股骨头关节面骨皮质断裂能够于图像内明晰地体现出来。核磁共振因为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重点对除骨质以外的软组织信号进行分析,对病变的早期改变判别率较高,在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方面,能发现股骨头缺血时的早期骨髓水肿,诊断成效明显高于前两种影像检查手段。在运用核磁共振实施检测期间,融合射频脉冲,给人身体带来的伤害不大,忽视扫描期间的制约,断面随意成像,直接获得解剖讯息同纤维病变等状况[4]。另外,还可以提供生化同病理一类的讯息,尤其是对伴随有关节积液的病例加以诊断,成效显著。
总之,核磁运用到给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予以诊断期间具备非常显著的成效,同时也具备临床方面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宏旭,范红.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效果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6):1105-1106.
[2]付俊峰,李源.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9):4022.
[3]任超.同期置换双侧髋关节术在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6):14-15.
[4]李超.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8):104-105.
论文作者:张海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患者论文; 股骨头论文; 缺血性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关节论文; 正确率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