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亟须加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保意识论文,公众论文,亟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近日发布,该指数由公众环保意识、公众环保行为、公众环保满意度3个分指数,7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组成。这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七个地区,包括全国8大城市、10个中小城市和10个农村地区,样本量达4482名普通居民,基本可以代表中国公众在环保方面的相关表现。
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程度高,但意识、行为、满意度没有同步提高
本次调查发现,中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程度很高,有42.3%的公众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多社会热点问题中排名第二,连续三年上升,关注的人数比例有大幅提高。
在各种人群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30-39岁的中年群体,以及家庭月收入8000元以上高收入阶层、大学本科以上的公众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关注相对不足。这一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环保态度和行为对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异常重要。
本次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和他们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调查中有21.3%的被访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42.1%的被访者认为比较严重,认为不太严重和不严重的人数比例合计不到8%。然而,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并没有化作公众提高环境意识、参与环保行为的动力,大家都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却没有身体力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2006年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指数得分均偏低,分别为57.05分、55.17分、60.20分。反映的现状是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不高,环保参与度很低,环保满意度勉强过关。
中国公众环保的三个指数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环保意识指数反映的是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情况;环保行为指数反映的是中国公众的环保行为状况;环境满意度指数反映的是中国公众对环境问题和不同行为主体环保行为的满意程度。
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和环保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越积极;环保满意度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越高。
而环境意识和环保满意度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对于环境的满意度越低,对各方面的环保行为也更为不满;环保意识低的公众,对环保的满意度却越高。环境意识和环保满意度之间的这种关系,使政府的环保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唤醒公众的环境意识之后,公众的期望值将会更大,提高环境满意度的难度也将更大。
公众的环境知识掌握度非常欠缺
2006年中国公众环保意识指数得分为57.05分。其3个二级指标——环保知识掌握程度、环境态度、环保认知和态度的得分分别为42.20分、65.17分、81.05分。说明环保意识指标之间差异非常明显。公众的环保认知与态度得分超过80分,说明公众对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环保知识掌握程度仅有42.20分,让我们看到中国环保工作的艰巨性。中国公众的环境素养还需要大幅提升,环境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
调查中用7道有标准答案的客观性选择题测试中国公众的环保知识掌握度,结果非常不乐观,公众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度非常有限。这些问题包括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水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国外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活中的环境小常识等比较简单而常见的环境问题。问题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考察了公众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7道题目全部答对的人数比例不到1%,仅为0.54%,全部答错或者表示不知道的人数比例占到8.57%,一半以上的人(51.54%)答对的题目在1—3道以下。
从人群特征来看,年轻人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老年人要好,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掌握度更高。但在收入方面,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环保知识的提高,相反,收入相对较低的未婚群体和收入中等的已婚群体的环保知识水平较高。
大城市公众对于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好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华北地区公众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度最高,得分最低的是西南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公众的环境意识受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动接受环保宣传阶段
公众环保行为指数由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两个二级指标构成。公众环保行为指数得分为55.17分,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也都没有超过60分,处于及格线以下。
公众的环保宣传行为得分仅为53.87分,其中主动接受环保知识的得分为52.56分,对他人进行环保宣传的得分为55.07分。公众在接受环保教育和宣传环保知识方面还缺少主动性,公众的环保知识接受大部分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
从年龄来看,随着年龄的升高,环保宣传行为的得分随之升高。年龄越大的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程度越高,更热心于进行环保宣传活动,而本应是环保活动主力军的年轻人无论是在主动接受环保知识还是宣传环保知识方面都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表明环保教育需要在年轻人中加大力度。
一个反常的现象是,在小学文化程度到大学本科的文化程度的公众中,文化程度越高,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性越高。但是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中接受环保知识的主动性反而有所下降,甚至低于高中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因此,高知人群的这一行为需要得到扭转。
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略高于环保宣传行为得分,为56.60分。其中个人性环保行为得分59.54分,社会性环保行为得分51.12分,均未超过60分,说明公众在环保参与行为方面表现不太积极。
随着年龄的升高,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随之升高。表明年龄越大的被访者越倾向于身体力行参加环保相关活动。年轻人的环保行为参与度低于老年人,在环保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动员。
居住在大城市的被访者总体上比居住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被访者更为积极地参与个人性环保活动,而且随着年龄越大参与个人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城市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愿意参与个人性环保行为,而在农村中情况恰好相反,年轻人比老年人参与热情更高,说明农村年轻人的环保意识在觉醒。
环保行为更多囿于个人性环保行为社会性环保行为需要大力增强
社会性环保行是指为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人际沟通以及公众在更大范围内的环保参与行为,是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和其他社会群体相关的环保行为,包括遇到破坏公共环境的事情主动出面制止、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参与环保团体、参与对环境执法部门的监督等。
2006年中国公众环保行为指数得分为55.17分,两个二级指标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的得分分别为53.87分、56.60分。
公众对环保是否热心,是否真正予以关注和重视,通过公众是否主动地接受环保知识和宣传环保知识可以得到反映。2006年数据反映公众主动接受环保知识得分为52.56分,宣传环保知识得分为55.07分。公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不足,需要进一步地调动和发挥。
在环保参与行为上,个人性环保行为指数较高,为59.54分;而社会性环保行为指数得分较低,为51.12分,个人性环保行为得分比社会性环保行为得分高出将近9分,说明人们的环保行为大部分还是简单的浅层次、自我中心型。
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多数集中在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的行为之中。比如节约用水、用电、使用环保建材装修等能够给自己生活带来可见的改善、对自己有利的环保行为公众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而回收废电池、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参与程度不高。“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参与度是公众参与社会性环保行为中最积极的一项,选择“总是”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比例达到了37%,选择“经常”的比例也达到了32%,而选择“从不”和“偶尔”的比例仅为9%和7%。相反,对于“在公共场所发现垃圾会主动捡进垃圾桶”和“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劝阻”两项上,公众的参与度不高,只有9%和7%的人选择“总是”,20%和16%的人选择“经常”。说明公众在参与环保行为时有一种“取巧”的心理,简单、方便可行的环保行为往往参与度比较高。
与此同时,公众对于一些社会性的环境保护行为、和自己关系不大的,经常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对于其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公众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主动过问和制止的。如“看到某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会向有关部门投诉”和“参加有关部门或社团组织的环保活动”这两项的公众参与度都比较低,只有4%和6%的人会积极行动。
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公众目前的环保参与行为更多地局限在与个体生活有关的方面,尚没有形成对环保公益事业的主动关注。公众对社会性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推动公众环保参与从个人性环保行为提升到社会性环保行为,政府需要加强引导。
公众环保参与行为参与情况(%)
参与行为
参与频率
总是
经常
一般
偶尔
从不
回收废电池 10.3
14.5
21.3
19.6
34.3
将生活垃圾分类
9.2
17.9
23.5
17.4
32.0
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34.7
39.4
19.0
4.52.4
购买使用环保产品(如环保家电/绿色食品/环保
14.8
29.3
30.9
17.0
8.0
洗剂低磷或无磷洗衣粉和洗洁精/无铅汽油等)
使用再生纸或其他废物再生品
6.5
16.7
32.4
22.6
21.8
装修时尽量使用环保家具或建材18.9
27.1
26.9
11.9
15.3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15.7
30.1
29.1
16.5
8.6
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19.8
37.7
23.5
13.1
6.0
观看环保影视片、展览等宣传
6.1
17.3
25.7
33.1
17.8
主动阅读环保相关报刊书籍 6.3
18.7
27.1
29.3
18.6
向周围人宣传环保知识23.5
29.2
26.0
29.2
23.5
对后代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13.3
29.1
22.6
16.6
18.5
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36.8
32.5
14.37.59.0
在公共场所发现垃圾会主动捡进垃圾桶
9.1
19.6
24.7
28.4
18.2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劝阻
7.5
15.6
27.8
29.1
20.1
看到某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会向有
5.8
10.0
21.7
21.6
40.8
关部门举报
参加有关部门或团体组织的环保活动 4.39.6
19.1
21.4
45.5
社会性环保行为与年龄结构所呈现的关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年龄是影响社会环保行为的重要因素,数据反映,从18岁—30岁的被访者对社会环保活动的积极性逐步降低,30岁—57岁的被访者对社会环保的积极性重新增加,而且到57岁时达到最高点。之后随着被访者步入老年,面临退休等问题,其积极性又有所下降。
社会性环保行为与年龄段的关系,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状态对社会性环保行为的影响。18岁—24岁的被访者大多数是学生,对社会环保活动的参与有着较高的积极性,随着毕业参加工作,走入社会,精力被迫放到了解决就业、提高收入、成家立业等一系列问题上,对环保等诸多社会性活动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和生活的稳定、责任感的增强,30岁-57岁的被访者对社会环保的积极性重新增强。
从性别来看,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加社会环保活动。
从文化程度来看,被访者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参加社会环保活动。
了解公众社会性环保行为的年龄规律以及文化特征表现,对于提高进行环保宣传和环保参与动员的针对性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对公共空间的环境满意度较低对企业的环保行为满意度最低
2006年中国公众环境满意度指数得分为60.20分。其中对环境现状的满意度指数为60.53分,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指数为58.78分。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呈现出与自己关系越密切的方面满意度越高的特点:所考察的四个空间——个人空间、社区空间、地域空间、大空间的环境满意度依次为70.81、64.45、60.73、57.40分。
公众对自己生活的小环境较为满意,而对大环境不满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小环境的改善个体可以左右,大环境的改善则更多地依赖于政府,公众对大环境的满意度是对政府环境工作的直接考验。
与此相联系,在对五大行为主体的环保行为评价中,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满意度最低,为54.13分。对比企业不断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件,企业迫切需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改变形象。
公众关注环保,那么在行为方面表现如何?对于公众自己的环保行为评价,公众打分同样不高,满意度得分为58.24分,这是公众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说明在环保行为上公众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需要实际的环保行动。
对民间环保组织近年来的环保行为公众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满意度指数达到66.89分;对于我国政府在环保国际交流及环保行为国际化方面公众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满意度指数达到65.44分。
虽然民间环保组织目前的知名度还比较低,但其发展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调查发现,超过6成的公众不知道民间环保组织,但有66%的公众表示在时间和精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参加环保组织的活动或者加入环保NGO。知道环保NGO的公众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参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