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缓慢的症结分析——以相关分析为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结论文,农民增收论文,缓慢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7)01—0029—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要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中心任务。然而,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有关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妨碍农民增收的最关键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央及各地方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不够从根本上切断了农民的致富之路;还有学者认为,科技落后、文化教育落后、二元结构和基层政府腐败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然而,以上结论中提及的这几种不同的原因是否真的与农民增收相联系?如果存在关联,哪些因素在农民增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某种因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尚无定论。通过理论推导来寻求答案固然重要,但是却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确定性结论。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这种数量分析的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甚广。笔者试图以相关分析方法来考察与农民增收相联系的各方面因素,以期明确农民增收困难的关键症结。
一、相关分析方法及其可行性
1.相关分析方法
笔者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是描述这种线性关系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没有单位,变化范围由(-1,+1),如果一个变量Y可以确切地用另一个变量X的线性函数来表示,那么这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是+1或者-1。如果变量Y随着变量X的增减而增减,即变化的方向一致,例如身高和体重的关系,身高增高,体重相对也增大,这种关系称为正向相关,其相关系数大于0;如果变量Y随着变量X的增加而减少,变化方向相反,例如吸烟和肺功能的关系,随着吸烟量的增加,时间加长,肺功能下降,这种关系称为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小于0。但是这种相关性分析揭示的仅仅是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趋势,并不能排除个别的个例不服从这种趋势的可能。
偏相关分析计算偏相关系数。它描述的是当控制了一个或几个另外的变量的影响条件下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例如,可以控制年龄和工作经验两个变量的影响,估计工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或者可以在控制销售能力与各种其他经济指标的情况下,研究销售量与广告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偏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的表示方法及其方向含义与相关分析相同。在偏相关分析中,还引入了不相关系数P,代表所分析的两个变量不相关的可能性。P的值最大为1,代表两个变量百分之百不相关,最小为0,代表两个变量百分之百相关。
2.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各类调查数据和经验都表明,在中国各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差异比较明显。农业财政政策、农民的受教育情况、农村市场化水平、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常被用来解释农民增长幅度的地区差异。把以上原因量化,考察其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可以在一定层面上解释,哪些因素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最为密切,其相关方向如何。
科学研究开始于提出问题,并且就问题的解答做出理论假说,然后用经验证据证明或证伪假设,再后进一步修正理论假说。对于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假设命题:
(1)城乡的二元结构是妨碍农民增收的关键;
(2)市场化水平越高则农民的收入增长越快;
(3)地方财政支出中农业及相关支农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越大,对农民增收越有益;
(4)某地居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则农民增收越容易;
(5)人均耕地比较多的地方农民的收入也相应的比较高。
二、假设命题的量化
1.自变量和因变量
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鉴于某些地方的特殊性,本文的分析中没有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西藏自治区)为研究个案,引入三类,共七个变量进行分析,分别是:
因变量:农民增收(2003年至2004年各地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量);
自变量: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的市场化水平、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农财政支出和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
控制变量:各地人口数量。
2.变量的描述与量化
(1)农民增收
反映农民增收最直观的数据莫过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因此,笔者以各地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差表示这一变量(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2)农村的市场化水平
笔者以《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王小鲁《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提出了一个包括5个方面、25个基础指标的度量体系,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相对进程进行度量和比较。这5个方面包括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一文中提供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农村的市场化水平。本文的分析旨在考察市场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相关关系。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效率,改善了要素配置状况,是近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同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产品市场缺乏有组织的农产品配售营销体系,不能从交易方面降低成本,也不能从市场预期方面引导投资和分散风险,是当前农民收入相对低下的一个原因。
(3)城乡二元结构
引入这一变量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体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导致中国目前现代化城市与贫困乡村、发达工业与落后农业、富裕城镇居民与贫穷农民并存的状况。这种独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赵德林:《试析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体制改革》,2005年4月)。
本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该地总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变量(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第五章,各地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数)。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障、婚姻、征兵等10余种制度。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在某些方面明显缩小,如粮食、副食品供应等逐渐纳入市场调节,其城乡鸿沟并不大。但局部鸿沟的弥合并不等于总体鸿沟的消失。以户籍属地为先决条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没有消失,甚至制度化了。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的直接后果是,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妨碍了人口城镇化的正常进行;直接体现为总人口中相当大比率的人口仍在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从业人口在当地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某地的城乡二元分割程度[1,2]。
(4)对农财政支出
本文以各地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的比率来表示对农财政支出这一变量。国家以及地方对农业及相关农村各项经济事业的支持资金普遍比较低,是目前学术界认为的农民增收缓慢的又一大原因(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第八章,各地财政支出,由各地年度农业支出除以各地年度总支出得出)。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各地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率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同样要考虑到当地的农业人口数量,因为在我们分析的个案中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农业人口所占比率相对来说很少的地区,它们的农业支出比率也相应比较低,但不能据此认为北京、上海、天津的对农财政支持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在考察农业支出比率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时使用了偏相关分析,以各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所占的比率为控制变量。
(5)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农村文化教育水平落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与农民增收之间关联程度的研究,本文准备采用各地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各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2004年)。在考察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与农民增收关系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当地的人口数量,所以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这两个变量进行了偏相关分析,以各地人口数量作为控制变量。
(6)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太少,并且正在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这是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其理由是人均耕地面积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超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在《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中没有各地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数据,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采用各地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率来表示这一变量,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地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率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控制变量为各地人口数量。这样,虽然没有得出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民增收的相关系数,却在实际上考察了两者的关系。
(7)2004年各地人口数量
各地人口数量是作为一个控制变量被引入的,如前文所述,在研究人均耕地面积、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各地人口数量的影响(2004年各地的人口数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第4章)。
三、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
本文以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民增收与农村市场化水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农民增收与农村市场化水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
农民增收市场化水平 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增收Pearson Correlation1 0.589(**)-0.715(**)
N 3030
3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据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
由表1,可以看出农民增收与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出强烈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715。如前所述,相关系数最大为1或-1,表示两者完全正相关或负相关。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关的事物。鉴于此,可以推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农民增收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换言之,现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就业制度、城乡歧视制度等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阻塞了农民通过社会转型增加收入的途径。
(2)农村的市场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民致富
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89,可以看出市场化水平与农民增收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提高市场化水平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3]。
2.偏相关分析结果
(1)农民增收与人均耕地面积几乎没有关系,而与某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有较弱正向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农民增收与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人均耕地面积的关系(以人口数量作为控制变量)
耕地比率文化水平
农民增收相关系数-0.0238 0.3692
不相关可能性P=0.904 P=0.053
据表2可知,当今,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与人均耕地面积基本没有关系,而某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则与农民增收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即某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该地农民收入的增长。
(2)对农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有较弱的正向相关关系,见表3。
表3 农民增收与对农财政支出的关系(以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作为控制变量)
农业支出
农民增收 相关系数0.2199
不相关可能性P=0.261
据表3可知,对农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呈现较弱的正向相关关系,即,增加对农财政支出从理论上讲,将有利于农民的收入增长,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增加对农财政支出,并不会必然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
3.数据分析小结
与农民增收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的市场化水平、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对农财政支出,而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民增收没有关系。
在本文考察的与农民增收相联系的因素中,只有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增收呈现负向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系数高达-0.715。至此,本文的第一个假设得到了验证:城乡二元结构是妨碍农民增收的关键。
本文的第二个假设,市场化水平越高则农民的收入增长越快也得到了验证。而且农村的市场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对农财政支出。也就是说,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将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文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假设,“地方财政支出中农业及相关支农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越大,对农民增收越有益”、“某地居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则农民的增收越容易”在数据分析中也被证实。然而,与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的市场化水平相比,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对农财政支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相对较弱。相对于前两者,后两者在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处于配角地位,对于农民增收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
“人均耕地比较多的地方农民的收入也相应的比较高”这个假设在数据分析中被证伪。
四、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增加对农财政支出,例如在农村建图书室,鼓励科技下乡,加大地方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等措施都有利于农民的脱贫致富,但是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效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改革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农民增收扫清制度障碍;加快农村的市场化进程,为农民增收开辟道路。只有在为农民增收扫清了障碍,并指明的市场化的方向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增加对农财政支出的效果才能显现。
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并不是要简单地撤消户籍制度,或者给进城农民一纸户口,而是要制订出没有城乡差别的、能够惠及13亿人口的各种社会体制,包括平等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措施主要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减少城乡间劳动力流动和移民的体制障碍、提供和改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服务体系,改善城市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措施,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速度,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中国还有近2/3的人口是农村人口,推进城市化建设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的必要条件[4]。
加快市场化进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目前进一步加快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市场化速度,培植市场导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科研、技术普及体系,可以作为下一步政策考虑的方向。
诚然,这种多地区的比较研究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第一,文章中只是验证了那些可以以数量验证的假设;第二,笔者并不能保证本文结论的完全准确,这只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尝试,通过统计和计量寻找规律本身就是可以商榷的。
收稿日期:2006—11—14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5BA04)。
标签:农民论文; 耕地面积论文; 财政支出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农村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