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中学生道德状况比较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对策论文,国内外论文,道德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道德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极为关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80年代、90年代,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其中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最为突出,主要表现:1.青少年学生的吸毒已成为全国性的大灾难。据美国1982年全国高中普查,44%的美国高中学生终年吸大麻叶,其中有1/7的人几乎每天吸用。2.学生中大量嗜酒、酗酒,两性关系异常混乱。在青少年中间,早熟代替了天真,色情代替了纯洁,乱交代替了爱情。据法国统计,在15岁到18岁的女青少年中,有一半至少与两个男性有过性接触,女孩子开始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为15岁,男孩子为16岁。3.中小学生犯罪率明显增加,日本80年代青少年犯罪率达到最高峰,1988年1月份到6月份据日本政府公布,青少年犯罪案件,包括杀人、抢劫、强奸、伤害、暴力、盗窃等案件,占各种犯罪案件的46.8%,大学和中学学生犯罪人数占总人数的75%。
国外中小学生道德问题如此严重主要原因是:1.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国民的富裕程度极大提高,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使得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大幅度下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如美国和日本。2.大量传播有关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低级出版物给儿童和青少年极为有害的影响。如,英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伦敦1565名12岁到17岁的男孩中进行调研电视中暴行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发现,有47%的学生失去自制力,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与离婚率高和家庭结构、婚姻形态的变化等密切相关。据1989年末美国统计,约有930万名儿童靠寡居、离婚或分居的母亲教养,280万儿童靠未婚母亲抚养。统计表明,在各种惩罚教养机关所收容的青少年中有50%左右都来自破裂的家庭。4.从学校内部来讲,对于发达社会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认识不足,没有及时研究采取适用新潮流新形势的道德教育新方法来教育学生,使一些青少年抵制不住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中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对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重视“德育投资”,提高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在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有的学者提出“德育投资”。美国前总统里根说:“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钱花得少,而是因为钱花得不当,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德育投资”。除主要指为了加强道德教育而进行财力上的投资外,也包括道德教育方面的“人力投资”其次,不少国家通过发布有关的政策法规性文件、教育立法,强调加强道德教育,明确规定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制定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等。这些措施,虽然不能最终摆脱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道德危机”的困境,但对于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将起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新加坡加强道德教育,提出目标上的三性——战略性、现实性、明确性;内容上的三兼五强调;方法上的六顺;形式上的七结合;失败上的四戒。马来西亚规定了除正式德育课外,公民、地理、历史、语文、科学以及各种辅助课外活动也有培养道德价值的德育责任,这些均对我们有不少借鉴作用。
二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终要求我们两手均要抓,均要硬。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我们要为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这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好,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来比仍然是低的。但由于我国商品经济刚刚起步,新旧体制更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尚未完善,各种关系尚未理顺,不同思想观念互相渗透,过去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破碎,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尚未确立。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学校的思想教育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对中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打开了对外的门窗,既进来了新鲜空气,也飞进了苍蝇、蚊子。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一部分中学生必然会受到腐蚀,道德品质有明显的滑坡,主要表现是:
1.享受、实惠,艰苦精神差。
拜金主义思潮对中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不愿通过艰苦的学习、劳动去创造生活,而总想有什么“捷径”赚钱、花钱,总想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物质享受的蜜罐里索取生活的甘露。缺乏远大理想,享乐主义人生观、实用主义人生观得以膨胀。一些中学生把爸爸、妈妈等给的零花、压岁钱用于打扮、过生日、郊游、聚餐、抽烟喝酒、玩电子游艺机、买歌星磁带、滑冰、进酒吧、舞厅、甚至赌博等,或买、租看武侠言情小说,以及通俗报刊,很少购买政治性书刊。部分学生厌恶劳动,甚至连学校的卫生大扫除也不愿参加,生活缺乏自治、自理能力,艰苦精神差。
2.自我、自私,集体思想差。
由于受西方自我就是一切,自我价值高于一切,金钱重于一切三个一切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形成的“四二一”效应,部分学生滋长了以个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少学生不满意当前社会的不正之风,但自己又产生“别人专为自己打算,要我坚持集体主义是不公正”的思想。有了这种想法,部分学生不愿为他人,为集体作奉献,他们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管不了的“小皇帝”,唯所欲为,任性、自私,不愿干公益事,不愿帮助同学,集体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差,偷钱、偷自行车、偷名牌鞋以满足高消费的需要;有的还结成帮派团伙,无事生非,大打出手。
3.崇“洋”向“外”,辨别能力差。
由于前几年我们工作中的失误,某些宣传工作的偏颇造,成不少学生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华优秀的历史,我们的江山是怎样取得的了解甚少,因此,缺乏爱国热情,自信、自强能力差。他们耳闻目睹多是西方、港台文化,在中学生中多数流行的是港台、西方影视和文化。少数中学生从羡慕向往西方、港台生活而厌恶现实生活,不知不觉地成为西方、港台文化的忠实接受者和传播者。
三
面对上述学生的现实,我们应当在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发扬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加以重视,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教育”,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适应市场需要,实行道德教育四个转变。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同时,注意观念更新、内容更新、形式和方法更新的四个转变。首先,从观念上必须明确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时代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学生道德意识和水平,树立经济越发展道德水准越要高的观点。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当代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思想敏感,信息渠道增多,比较容易接受西方的道德意识,而对于我国传统的带有积极意义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又不愿接受。面对这种新旧交替的改变,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不断更新,挖掘,继承发展东方道德教育的精神,并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赋予新的内容。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应注重三个结合:即认知与实践结合,理论教育与丰富活动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如举办“道德与修养”、“规范与道德”主题班会,请同学们以自身的体会和实践谈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性;举行“古今中外名人的道德风貌”故事会,要求学生收集采编古今中外领袖、名人、英雄从小就注重自己道德品质修养的小故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道德对话辩论会,从正面进行东西方道德水平差异的辩论会。通过辩论,使学生能认识西方道德观的欺骗和腐朽性。第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家长要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改变对学生、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到“五变”。即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变“一味限制”为“不断疏导”;变“空洞说教”为“生动活泼”;变“强化教育”为“磁性教育”;变“集体灌输”为“促膝谈心”,努力提高品德教育效果。
2.搞好榜样导行,树立“三个做起”的观点。
青少年学生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基础阶段,他们经历短,可塑性强,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都能跟着一些先进人物学,品德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即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当前,部分中学生之所以出现信仰危机,道德滑坡,原因之一就是出现了“榜样饥饿”现象,缺少了人生支柱,因而崇拜“侠侣”、“歌星”、“影星”。某中学举办中学生的十大青春偶像民意测验,有近1200位学生参加,投票选举结果,十个青春偶像8位都是港台、国内的歌星、名星,而雷锋仅仅在第九位,第十位是体育名星。我们的先烈,共和国英雄,在四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攀登科学高峰的杰出科学家已不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与60年代的学生形成鲜明的反差。为此,必须在中学生中树立英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学校不仅要在明显的位置挂出英雄人物、革命先烈、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等人的肖像,而且要写出他们优秀道德品质和伟大的业绩,使中学生从他们成长的道路中找出自己可以学习的轨迹。学校,特别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向雷锋、徐洪刚等英雄模范学习的活动。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在本地区单位评选“十佳先进青年”、“十佳优秀少先队员”和“文明学生、规范生”等活动。引导中学生向同龄人身边的先进人物、小标兵学习。这样的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此及彼的榜样导行作用能产生很好的效应,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能更好地做到三个做起: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品德从“要我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三个做起”的坚持,必然会向全社会说明一条真理: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理解、关怀;越需要“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
3.加强综合治理,优化中学生的内外部环境。
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对社会信息十分敏感,社会风气对他们品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西方港台腐朽的思想严重侵蚀我们下一代,大量的淫秽书刊、影视录像的不断渗透,一些以赚钱为唯一宗旨的管理不严的活动市场如电子游艺室、旱冰场、酒吧间、书摊等对中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中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差,很容易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道德品质出现明显滑坡。为此,首先,要优化中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努力做到:第一,要建立强有力的正确舆论导向、文化导向、法律导向,形成综合治理的立体网络。第二,文化部门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尽可能逐步增加各种文化设施,特别是要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于各种私人书摊、活动场所要认真进行检查,严格禁止淫秽书画、录像等流入市场,毒害青少年。第三,各工厂、商店、有关服务部门,要严格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条例规定,不准收16岁以下的中学生进各种部门工作;一些电子游戏机室、滑冰场应加强管理,堵塞各种漏洞,使之成为青少年开展健康文化建设的场所。第四,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中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每学年,学校可结合节日、纪念日,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活动,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炉,吸引更多的学生广泛参加,从而占领课外阵地,使较多的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道德修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