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宜昌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解读_中考论文

2003年宜昌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解读_中考论文

踏歌不尽心头语——2003年宜昌市中考语文命题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宜昌市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心头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市语文中考实行开卷考试三年以来,引起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围绕开卷考试展开的思考与讨论也愈来愈广泛和深入。几年的探索,使我们对开卷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实践的收获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说:我们的探索是有价值的。

2001年正式实施中考开卷。试卷明确分为书写、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废止标准化试题;大幅度压缩客观题,充分突出读写地位。在命题理念上充分体现课内外衔接思想。200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更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探索开放式评价规律的信念。明确提出“变考试为展示”的命题主张,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个性思维、关注语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鼓励多角度观察生活、力求在有创意表达上有了更深入的实践与思考。2003年,有十年“课内外衔接”教改实验的根基,有课程标准的明确指引,我们的命题立足于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更清晰地亮出我们开卷考试的评价主张。使开卷考试理念更清楚,主张更明确,特色更鲜明。

一、为考试“变脸”——不惟选拔,着眼展示

虽然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引着教学活动的走向。过去语文教学长期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与考试只为选拔与甄别、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有关。开卷的形式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1.展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真正的阅读不是消极接受、被动认同,而应该是积极感受、主动发现,甚至再创造。书写部分要求抄写的“读美文、悟精妙、品其情、善思考”这十二个字正表达了我们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期待。而我们的命题也正着眼于此。

例如阅读三《山水之歌》第5题,“本文语言极有特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简要谈谈。(提示:可参阅批注及相关链接)”,改变“我出题,你答题”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加以体会和表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

2.展示学生创造的过程和结果

考试不是选拔的代名词,它应该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思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所以,我们的命题始终立足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创造成为试题最有价值的组成。而这正是全套试题的亮点所在。

我们为阅读三添加了旁批,这不仅是在形式上表现出与学生同读的主体关怀,更是着眼于思维的导引、点拨和激发。它既能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效的帮助,也能为学生答题提供切实的素材,更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创造提供鲜活的典范,所以第4题由学生来完成批注便是水到渠成了。这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一份开放试题的价值有学生创造性的参与才得以完整体现。所以在命题中,我们力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学生能通过自由使用工具书、笔记本、书籍等,参与创造,表现才能。今年试题中每篇阅读材料之后都附有相关链接,旨在拓展视野、发散思维。阅读四第4题则留空白给学生,让学生来完成最后一则相关链接。在开卷的形式下,学生完全可以自由使用案头的书本、摘抄本,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与筛选,整个考试过程也随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此题可以说与去年补写“阅读提示”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全卷,鼓励各抒己见的主观题(答案多元开放)达106分,占88.3%。这些无不凸现尊重主体、鼓励创造、变考试为展示的命题主张。

二、为评价定位——不囿于“知识体系”着眼于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表述,是我们在考试评价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考试仍在“知识点的覆盖率”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打圈圈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陷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主张全面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全面关注其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力求体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多维评价的思想。

1.关注“知识与能力”

母语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和实践运用。所以,我们在命题中着力强调积累,重视语感,注重能力,突出运用。

中考中如何考查文言文,一直是很多人特别是高中老师关注的问题。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宜都记》从内容到语言风格都十分贴近课文《三峡》。第1、2题是基于理解的诗文记诵和积累;第3题考查借助工具书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第4题强调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思路,有针对性地补写,是有一定难度的语言运用题。

也有人担心开卷考试会导致学生不学课文、不背诗词、缺乏语言积累,其实这是杞人忧天。开卷考试要改变的是只学几篇课文、死背课内诗词的格局,打通课内到课外的渠道,立足母语学习的有利环境,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考查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如果没有对课文《三峡》的准确把握,便难于体会出《宜都记》中的“山水之美”;如果缺乏对“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深入理解,便难于在“猿呜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中产生相关联想。开卷考试要倡导的是对课文的举一反三,要鼓励的是基于理解之上的背诵和着眼于运用的积累。

谁说名篇佳句可以不背了?在阅读部分(满分46分),考查学生诗文积累的就有11分,占24%。当然,形式不再是“上下句”式的直接默写,而是与理解运用相融合,要求更高,更灵活。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也是着眼于实际运用。阅读二第1题,概括段意,是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第5题为昆虫馆拟写宣传用语,则是语文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查了。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课内外衔接特色的典型体现。

语句仿写是近年来经常出现的题型,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语言运用。阅读三第2、3题,连续考查语句仿写。要求借助诗文背诵,借助语法修辞,学习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2.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少人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实实在在的,而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观都是“虚”的,其实不然。听说读写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必然依靠一定的方法,伴随一定的情感,所以,我们的命题力图将这些看似较“虚”的内容现实化。

借助工具书(阅读一)、做卡片(阅读二)、做批注(阅读三)、完成资料搜集式的相关链接(阅读四)等,这些被广泛应用的读书方法,都直观地呈现在试题中。这不单是形式上的求新,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阅读策略和阅读习惯的关注,而正确的策略和习惯,都将直接影响阅读的过程、效率和质量。所以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考试视野,体现出评价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命题中我们以热爱生活、崇尚文化为切入点,努力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观照。

以两篇作文为例。作文能直接再现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他们最隐秘的精神家园,所以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本身就是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例如,作文一中所选的两则评语,行文风格和表述语气截然不同,这本身就是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产物。而这些都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正在经历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体验,有感受,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叙也好议也好,都必然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思想”,有效杜绝作文的抄袭、伪圣和空洞。

而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崇尚文化则是我们在命题选材中另一番良苦用心:杨守敬是地方名人,《宜都记》再现独特的地域风情;书法作品、诗词美文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相关链接”还留有网络文化的烙印;而《昆虫与音乐》又将科学、文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

三、为教改导航——转变教育观念,投身课程改革

以考改促教改,以开放创新的考试理念、促进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一直是我们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1.倡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始终把握这一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几年来,我们的中考试卷十分重视从卷面体现人文关怀,或寄语祝福、不断鼓励,或巧妙配图、适时提示。今年的卷面则追求简洁美观,书法作品、文本批注、相关链接,包括那一个个生动的题花,都力求营造出文学的氛围。书写内容更以“三字经”的形式,直接表达了我们对考生的殷切希望。种种构思无非是要传达我们对考生的关爱之情,缓解考试中的紧张气氛,使试卷更具亲和力。

当然这是形式,但这也是内容。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中标明我们思想上的追求。

2.倡导民主开放、富有活力的教学

开卷考试能在宜昌顺利实施,得益于十多年课内外衔接实验所形成的开放的教学格局。而开卷考试更以其开放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使用相关学习资料)、开放的选材(取材课外、文质兼美、风格多样)、开放的视野(自然、社会、文学、艺术、科学等)、开放的设题(鼓励有创意的阅读和表达),倡导着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立足于新的课程标准,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沟通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倡导促进发展,注重多维的评价

今年的作文一取材于学生评语,应该说是明确表达了我们对语文评价特别是质性评价、过程评价的关注,以期改变以考试代替评价、以成绩决定评价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倡多维度、激励式评价。

当然,如何在考试中实现课标提出的从“三个维度”“五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如何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纳入考试范围,是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标签:;  ;  ;  

2003年宜昌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解读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