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P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对我国高中语文考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高中语文论文,语文课程论文,评价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组织,是经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证的为3至19岁学生提供教育的非盈利性组织。从1968年成立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IB学校的毕业生在世界优秀大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良好声誉。目前,全球已经有143个国家的4000多所学校在使用IB课程[1]。大量研究表明,IB课程更能辅助学生的升学之路。与其他学生比较,他们不仅在大学入学时表现突出,学习主动性强,较能适应高强度的大学学习压力,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本科学习中也一直保持着这种优势[2,3]。高考是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IB课程的评价方案,对我们的高考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IBDP语文课程性质、内容和评估 (一)课程性质 IB共开设了小学、中学、大学预科和职业证书四项课程。其中,大学预科项目(Diploma Programme,简称DP),对应我国普通高中高二、高三的课程。DP项目由六个组别的课程组成。组一和组二课程是语言类课程,组一是母语课程或第一语言课程,组二是第二语言习得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简称语文课)是“组一”三门课“文学”、“语言与文学研究”和“文学与表演”中的一门课[4]。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审美和文化素养和有效的交流沟通技能,以支持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并侧重关注培养学生理解“在一定背景下语意的建构意义”和“批判性素养”[5]。由此可见,DP语文课程性质兼具了人文性的“社会洞察力、审美和文化素养”和工具性的“交流沟通技能”。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一致的[6]。 (二)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难度,IBDP语文课开设了普通级(SL)和高级(HL)两个级别的课程。两个级别的课程内容都包括了文化背景中的语言、语言与大众传媒、文学-作品与背景、文学-批判性研究四大板块。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讨的是语言问题。第一部分侧重探讨的是“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发展的,语言如何影响世界,以及语言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认同”。话题常常涉及身份认同、语言帝国主义、行话、语言的历史演变、语言与权力等。第二部分侧重探讨的是不同大众传媒的传达形式、媒体如何说服听众、媒体的影响力等,话题常常涉及刻板印象、文本偏见、说服力等。第一、二部分的可选文体十分广泛,包括广告、访谈、电影等几十种,为师生选材提供了广泛性和灵活性。 第三和第四部分是文学作品的学习。这两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部分侧重探讨文本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文体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研读作品来探讨大千世界中的重要话题如压迫、平等、权力等。本部分试图让学生意识到作品的意义不仅受到其形式要素、体裁和结构的影响,还受到语境的影响。第四部分,侧重通过精读作品来深度分析作品的各种要素,如主题、伦理、价值观、人物、语言、叙事手法等特征。第三和第四部分内容加起来,普通级学习内容有四部作品,高级学习内容有六部作品。可以说,文学部分的学习涉及了文艺学中的作品论、创作论、创作主体论、文学鉴赏论和批评论等几大范畴。 (三)DP语文评估目标和方法介绍 DP语文的评估目标是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进行编排的(见表1)。从低到高分别是:1.知识与理解;2.运用和分析;3.综合和评价;4.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和语言技能。目标从1到3,能力要求从低到高,层层递进,既有审美方面的目标,也有语言运用方面的目标。在审美方面要求不仅停留在理解文体特征如结构、技巧、风格、观点等方面,而且要能够评价、比较相关文体特征,并表达其作用。在语言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达,而且要能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IB语文评估目标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论文和评论的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在运用、分析、评价等高级技能方面的表现,往往把识记和理解融合在这些技能的考核中,不会单独测试记忆等方面的简单技能。可以说在评论方面的要求不亚于我国大学中文系本科一二年级的要求。 DP的评估方法与考核目标紧密相关。它的评估不是通过一次考试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评估方法和任务展开(见下页表2)。IB的评估方式不局限于考试,而是多种多样。表演、演讲、创作等都可以是评估方式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它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大部分。外部评估是指考生每年五月进行统考的分数,是直接由外部评分人员来评判的。外部评估比重共占70%,包括了文本分析(25%)、论文(25%)和书面作业(20%)三大部分。在文本分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对选文的背景、受众、目的以及语言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在论文部分,要求学生评论课堂上学习过的两部作品,分析“其产生和被接受的背景影响其意义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六道论述题中的一题来回答。例如,题目有可能问“在你选修的两部作品中,作者怎样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某些文化习俗的特征?”书面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程中学过的某个材料进行再创造。

内部评估是指学生的分数是由任课老师给出,并在课程结束时交由国际文凭组织进行审核。DP语文内部评估比重占30%,主要是由个人口头评论和延伸口头活动组成[8]。个人口头评论要求学生对第四部分所学的文学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精细的口头分析,时长达15分钟。延伸口头活动要求学生采用真实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文化背景中的语言”和“语言与大众传媒”两部分所学材料的语言、意义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例如,学生可以扮演成报刊记者对某一语言现象所反映的社会话题进行深度采访。该活动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无论是外部评估还是内部评估,DP语文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均环环相扣。

三、IBDP语文课程评价方式与我国语文高考的比较 (一)考试效度的比较 从测试学来讲,效度就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性质的程度。从语文学科来讲,测试如果能够反映出语文的课程性质,效度就高,反之,效度就低。因此,厘清语文的学科性质是考查效度的基础。 对于“语文”的性质,历来就有不同的诠释,但主要集中于两说。一是“口语文字”说。1962年叶圣陶在一次讲学中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此后,此说就成为“语文”的重要解释。此说要求语和文的教学是并重的,考核也是并重的。DP语文除了有笔试以外,还有对口语的考核。其中,口语考试除了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十五分钟大段的不间断的评论以外,还要求学生对社会中的语言现象进行两次十几分钟的角色扮演式的评论。两种口试都设定了几项明确的评估标准来划分学生的成绩(见表2评估标准一栏)。而目前,高中的语文教学虽然有“语”,有“文”,但是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语测试,教学与考试脱节,形成了“重文轻语”的现象,忽视了对口头表达这一重要技能的考核。 二是“语言文学”说。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也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学”[10]。本段将从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来比较DP语文和高考语文在效度上的表现。首先来说“语言”。“语言”一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无论是外部评估,还是内部评估,DP语文都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语言输出。例如,普通级学生要在一个半小时内,阅读一篇文本后做一两千字的评论;另外,DP语文对语言的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语言表达上达到最高的5分,标准描述为“语言非常清晰、有效、精准;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高度准确;所采用的语体风格有效且适合写作要求”[11]。而高考语文测评的试题,让学生展现使用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不多。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考语文成绩与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12]。 “语言”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学习的材料是“语言”材料,这里的“语言”不仅是指文字的,还指“可以从中提取信息的任何材料”[13],如媒体材料、漫画、网站、博客、广播等。DP语文的文本分析、延伸口语等评估项目的设置,都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这些语料的丰富机会。例如,DP学生在做延伸口语活动时,可以采用各种新媒体作为文本进行分析。在“文本分析”中,也可能出现漫画、博文等文本。而目前国内的语文高考考题只局限于文字本身,甚少涉及非文字的文本。 再来说“文学”测试的效度,即测试能否考查出应试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要考查对文学的理解,首先就要明确文学的性质。对于文学的性质,历来就有很多说法,而无论文学的定义如何变化,“文学”作为用语言创造的非现实的审美对象[14],一直处于核心。而审美技能不是通过记住某个文学观念或标准答案而掌握的,而是通过培养学生在鉴赏和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实现的。如果要高效度地考查出学生的文学能力,试题就要充分提供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批评的机会。无论是外部评估的文本分析、论文和书面作业,还是内部评估的口头评论和延伸口头评论,DP语文都要求学生对文学材料或者非文学材料进行深度的全面的评论。对学生在文本的理解、文体特征及其效果、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质量都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两相比较,高考语文很少有对文学作品进行长达几千字的深度分析批评的试题,往往只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三言两语的回答。综上所述,无论从“口语文字”角度,还是“语言文学”角度来说,DP语文测试的方式都有较高的效度。 (二)考试信度的比较 信度是指一项能力在几次测试下的结果保持一致[15]。信度也称可靠性,即当测试对象本身发生变化,用同样的尺子去重复测试时,总是得到类似的结果[16]。重测是一种重要的提高信度的办法。首先,与语文高考一张试卷定夺的方式不同的是,IB语文采用了多种评测任务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成绩。从评估方法上说,DP语文采用了文本分析、论文、书面任务、口头评论和延伸评论五种评估的方法来考查学生的水平表现(如表2),形式多样,考查能力的覆盖面比较广泛。从评估次数上来说,前后共要进行八次(高级十次)的总结性评估。这种多种、多次的评估方式可以减少可能由一次考试造成的诸如考生的情绪、心理、身体状况等外部因素所导致的误差,也可为IB考官提供较为稳定性的样本。 其次,DP语文采用的“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方式,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复杂多变的21世纪,综合、评价、分析、批判性思考等高层次能力至为重要。IB采用的考试模式如演讲、文学口语评论、表演、创写等“表现性评价”合乎真实情景,便于考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考语文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测量为基础的考试方式,该种考试的特点是易于考查学生对知记、标准答案等低层次能力的考核,较难考出学生的高层次能力如创新能力。 另外,与高考语文采用的常模参照(Norm-referenced)测试不同,IBDP语文采用的是标准参照性评估(Criterion-referenced)模式。即对学生的表现是按照评估标准来评判的。该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标杆。师生可以对照标准来衡量相关表现,该标准重在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不是与他人的比较。例如,在“文体特征”的标准上(见表3),一位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得了3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他得了4分,最后通过努力得到了5分。在此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用的同一个标杆,而不依据个人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此外,同一个标准又在各种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中反复用到,又增加了标准所代表的能力测试的信度。例如在总结性测试即IB测试中,标准“组织”和“语言”就至少要用到六次;标准“对文本文体特征运用和效果的理解”至少要用到三次;标准“知识与理解”也至少用到两次。因此在得到IB学生的样本时,就可以从学生多次的表现中得出对其成绩评判的一个稳定性的结果。

最后,DP语文评测的实施过程也具较高的信度。DP语文的外部评估采用全球统考的形式。考卷由IB总部寄到学校。试卷一的文本分析考试与试卷二的论文考试分不同时间进行,既能够从多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能力,也分散了考试的难点,降低了学生因身体不适等原因造成的压力。另外,DP语文统一明确、可操作的评估标准,也从实施上保证了考试的信度。考试前,在做各种内部的形成性测试时,老师会反复使用评估标准来评测学生的表现,到统考前,学生对考试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已经十分熟悉了,因此学生不会因为不了解题意而影响成绩。而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一般不会列出评估标准,影响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当《2012高考优秀作文》中收录的湖北卷满分作文《一把旧锄头》发表出来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质疑。这正是由于试卷上缺少评估标准,导致了读者和评判者之间的审美差异。 四、IBDP语文课程评估对高考语文改革的启示 IBDP语文评估体现出了高效度、高信度等特点。反观我国当前的语文高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高考语文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等高级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高考很多地方性考卷的基础部分的填空、选择题往往还是占很大比重,虽然有要求学生概括要点、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结构等试题,但是对此类题目的回应往往只是三言两语,无法让学生充分发挥高级分析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评估的题目,采用文本分析和写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全面地、批判性地分析选文的特点,更好地反映“语文”的本质属性,更好地反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宗旨。 (二)高考语文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来考查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高考一张试卷定胜负的方式往往削弱了考试的信度。普通高中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评估方式,采用多种评估任务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表现。采用结合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结合口头评论与书面评论的方式,结合评论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文字文本和非文字文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考查学生语文的表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文高考的信度,而且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训练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更好地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高考语文应考查更广泛的文体的阅读和写作 高考语文主要考查实用类文本和文学文本两大类,并不包括电影、广告、漫画、广播等一系列视觉听觉文本,而这些文本又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重要素材。高考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通过准备“书面任务”和“延伸口头活动”来让学生接触和理解这些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高考的作文往往是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文体单一。高考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不仅在外部评估时让学生写文本分析文、论文,做“书面任务”时,让学生写各种文体如写小说、日记、书信、散文等创作性写作,而且在做口语评估时,让学生不但可以做文学评论的个人口头评论,而且可以扮演各种真实角色,采用演讲、小品、话剧、记者采访等几十种类型的延伸口语活动。我国高中语文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和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培养更全面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考语文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我国的语文高考采用的是常模参照(Norm-referenced)测试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竞争或者排名,追求统计学上的测试结果呈正态分布。这种测试方法造成的问题是“判断自己学业的变化的唯一标准是自己在班上或者在学校的排名,而排名的进步或者退步并不能表明自己的学业是否有变化,它还依赖于整体样本的变化情况。它只能鼓励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鼓励再生他人的观点,激励‘肤浅的学习’,不能导致对‘高等级的思考技能’的学习[18]”。高考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的标准参照性评估(Criterion-referenced)和“表现性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模式,制定明确的评量标准,为引导学生的学习制定标杆,从而提高学生高级思维的能力。
标签:文学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课程论文; 高考论文;
IBDP语文课程评价模式对高中语文考试的启示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