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3909(1999)05—0062—04
“实事求是”原是一句古语,意指一种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发掘出这一思想形式,从哲学高度给予新的科学解释,赋予新的含义,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后来又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内容的文字表达形式。笔者认为,要正确而全面地阐发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必须找出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内容的“实事求是”这个概念的学理性表述,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正确地和全面地揭示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一、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其学理性表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阐发“实事求是”概念的上下文字背景来看,他在总体上是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关于“实事求是”概念的阐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性的内容。也就是说,作为概念理解的“实事求是”与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或思想方法的“实事求是”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其间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觉得,过去人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之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许多研究者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所用引文太短,因而显出不全面。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概念的阐发,必须全面地把握好原文中的以下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态度表现在哪些方面。围绕这个问题毛泽东讲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我们把它们概括为“两个具体表现”和“一个集中表现”:第一个“具体表现”,是应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第二个“具体表现”,是讲研究的范围必须是古今中外,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一个集中表现”,是把上述两个具体表现集中概括起来讲的,是强调指出,我们党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和方法,就是要使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其二,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毛泽东讲了三个“这种态度”。第一,“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01页)实际上是讲,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第二个“这种态度”则是讲: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应该如何具体地研究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其引文如下:“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同上)我们把毛泽东的这段解释全引出来,是为了求其全貌,以便找出其完整的内容。而从这段完整的引文中可以看出,其完整的内容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讲,要对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行认真研究,就不能局限于对“实事”即现象的研究,还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住本质和规律,从而要在认识上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通过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之上升为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的理论。毛泽东把“实事”和“是”区别开来,又用“求”把二者联系起来,就内在地包含了事物中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包含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二是讲,要以这样得出的科学理论作为行动的向导,这实际上是讲要用从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情况的新的科学理论去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出革命实践的新局面。考察到这里,我们把“这两种态度”中所包含的内容综合起来,从中可以看出,这正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所涵盖的基本内容。第三,“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同上)。这第三种态度不是与前两种态度并列的“第三种态度”,而是对前面两种态度进行集中概括后的表达形式,点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在其完整的表达形式上,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态度。
由以上考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概念本身内涵的解释,主要是强调,认识事物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实现从现象到本质和规律的深化。而要从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论的角度和高度来理解和阐发“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则不能仅仅从对这一概念本身内涵的解释出发,而是要从对“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这两种“态度”的内涵的完整解释出发,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的内涵的完整阐发和解释出发。这样理解的“实事求是”,其完整涵义,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和作为思想方法论的“实事求是”。也只有这样理解“实事求是”,才既坚持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运用,又体现了对中国具体实践进行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互相联系”、“互相结合”(毛泽东语)。由此也可以看出,把毛泽东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这一段文字通起来读,是非常重要的。
二、“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实际上,对于党的思想路线来说,我们以理论的形式完整地揭示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就应该也必须从揭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提法的内涵入手,因为作为学理性的表述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提法,其内容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
要揭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内涵,首先应从弄清楚其哲学认识论基础入手。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发展过程原理。这一原理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第一层内容,是讲认识论的唯物论,即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同上,第1卷第290页)第二层内容,是讲认识发展的辩证法,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又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它所反映的还只是事物的片面和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认识的真正目的是为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这就规定了认识的真正任务必须是反映和把握整个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性。从认识的发展过程来看,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只有发展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体、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更加完全的客观性。第三层内容,是讲认识论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即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实现丰富和发展。这里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理论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能说明世界,还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正确的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和指导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意义。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改补充。三是理论也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发展。任何事物的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向前推移和发展,因而从事物过程的推移来看,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为了认识、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人们必须善于发现和跟上这种过程的推移,在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一步发展新理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对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作了总体概括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同上,第296—297页)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这一原理,构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根据这一原理来解释和阐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讲实践要联系理论这一层内涵,是相对于由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言的,并以此为基础。这里讲实践联系理论,主要有两层内容:第一层内容,是讲认识从实践开始的认识的唯物论。从这个角度看待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实践是主导方面,离开了实践这个基础和源泉、认识无从发生和开始。第二层内容,是讲从感觉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法。从这个角度看待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这里的实践就有了感觉经验的性质。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鉴于认识的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在这一关系中,理论就成为主导方面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条至关重要,但是,为了自觉地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人们必须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科学理论。只有作为理性认识的科学理论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运动。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革命运动的指导者,不仅重视实践经验,也重视科学理论,不仅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坚持和强调把感觉经验概括上升为科学理论的认识发展的辩证法,并将此称为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如此看重这次飞跃,是因为,能否把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的科学理论,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否成熟的标志。从国际共运史来看,当无产阶级刚刚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时,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斗争都是自发和盲目的,所以一系列重大斗争都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科学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为国际无产阶级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而开创了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新局面,从自发走上了自觉自为的道路。列宁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把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丰富经验总结上升为科学理论,产生了列宁主义,指导俄国终于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毛泽东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把中国革命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概括上升为理论,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并取得了最后胜利。毛泽东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要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必须把自己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把自己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作为指导,就会犯狭隘的经验主义错误,把革命领向碰壁的地步。
其二,讲理论要联系实践这一层内涵,是相对于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而言的,并以此为基础。讲理论回到实践时,实践成为主导方面。这一层内涵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讲理论要回到实践,是因为理论的目的就是为实践服务,通过指导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看重理论,就在于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认为,有了正确的理论而不能用来指导实践,这样的理论再好也没意义。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列主义是“箭”,中国革命是“靶”,我们需要马列主义,是为了用马列主义这支“箭”射中国革命这个“靶”,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但是,有的人拿了“箭”只说好就是不放,这就割断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所以,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同上,第3卷第820页)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革命经过了很多曲折,而一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面目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为指导中国革命而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第二,讲理论联系实践,就是要强调,一切理论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都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而理论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确认。毛泽东认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这是必需的和重要的,但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并未到此结束,还需要继续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就是这个过程的继续。他说:“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同上,第1卷第292页)他多次指出,马列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它是对丰富的世界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也在于它是被此后的世界革命实践所证实了的,并且在与各国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第三,讲理论联系实践,不仅是要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多次指出,所谓理论联系实践,就是要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找出它的发展规律,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在各方面作出符合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毛泽东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不同阶段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反对一切主观主义思想方法,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涉及广泛内容的科学著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仅作为指导思想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而且在理论上把马列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到全国解放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毛泽东更是把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发展马列主义理论作为一件至关重要的思想建设大事来对待,并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多次表达过这一看法。他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9页)总之,结合新的需要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且由此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整体框架,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由实践到理论和由理论到实践及其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过程。
至此我们可以再次清楚地看到:其一,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者只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二,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其全面而完整的科学内涵,就是这里讲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