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把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充分把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完整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完整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特色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方位的,内容十分丰富。党的十四大把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的依靠力量、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方针等九个方面。这九条,在理论层次上相当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革命任务、革命动力、革命性质、革命前途等几个问题的概括。这九条基本内容,逻辑结构严密,科学体系完整,它不但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且还涉及到许多具体理论问题。但是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他的理论观点都是从这里出发、展开,又以此为归宿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和思想基础。它强调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时,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别国模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线索,是寻找正确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离开它就不可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和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发展道路是这一理论的政治基础。它强调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他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发展阶段是这一理论的现实基础。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认清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首先是弄清楚我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使我们从实际出发来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4月就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1987年他提高在十三大报告中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讲清楚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他说:“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

基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邓小平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主要着力点。他多次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他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深入地进行思考、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界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基本任务这一条就涉及到这方面的许多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6页)。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第二,基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经过十几年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第三,基本任务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发展生产力。第四,基本任务是判断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标准。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1页)。他在1980年又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直到南巡谈话,他又把“三个有利于”概括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第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依靠科技和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去。

发展动力就是讲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内在的动力。要通过改革,为生产力发展扫除障碍、开辟道路。这是在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概括地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基本要求。特别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突破,对我国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问题上最主要的贡献之一。1979年他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提法。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中,提出了计划也是方法的观点,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的传统理论。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这个观点,使全党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外部条件是讲开放。在这一条里分析了国际环境,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提出面对这样的时代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认识这些外部条件,就是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立性,又有深刻的连续性、继续性,历史决定了它们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同时存,竞争发展。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斗争的一面,也要看到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利用的另一面。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壮大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就必须扩大开放。发展动力、外部条件这两条合起来,就是阐述的改革开放。这是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

政治保证就是讲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基本路线的另一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通过具体制度和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将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伟大工程要有周密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包括时间布局、空间布局和力量布局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讲的是时间布局。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从实现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建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每年的发展不可能都是一样的速度。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超常规的发展、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不同的地区和人们条件不一样,不可能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时间。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布局上,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把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与工、农并列为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他们特殊的作用。还强调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两个范围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讲的空间布局。这是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中,从历史已经形成的现实出发,从全民族共同愿望出发的具有现实可能的最佳设计。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是主体与部分(小范围)的布局,不是对等政治实体。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这九条主要内容,可归纳成三个部分:理论的基础,包括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现实基础,这就是第一、二条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核心内容,即三至六条讲的基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这四条,首重阐明基本路线的理论根据;战略布局,即七至九条讲的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一国两制”的方针,这是从时间、力量、空间三个方面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这三个部分九条内容构成了这一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标签:;  ;  ;  ;  ;  ;  ;  

充分把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