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疗效观察论文_冯宝珍

冯宝珍

云南省曲靖市中医院 云南 曲靖 6555000

【摘要】目的 观察眩晕病人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8 例眩晕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根据辩证加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配合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住院天数。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8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6.8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10.2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眩晕病人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配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

【关键词】眩晕病;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5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43-01

眩晕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具体是一种位置性或运动性错觉引起的平衡障碍在患者大脑皮层反映的周围景物摇晃、旋转、移动或者头昏、身体倾斜、视眼模糊等综合症状,其发病率约 5% 左右[1]。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病”的范畴 患者的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胸闷心悸、共济失调,呈急性发病,反复发作,很大程度上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本文对 56例眩晕病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技术配合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并与5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曲靖市中医医院自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08眩晕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 56例,男 26 例,女30例;年龄 35~76 岁,平均(50.4±16.8)岁,肝阳上亢型36例,气血亏虚型18例,风痰上扰型2例:对照组患者 54例,男 23 例,女 31 例;年龄36~77 岁,平均(50.5±16.7)岁,肝阳上亢型34例,气血亏虚型16例,风痰上扰型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眩晕证型、临床症状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 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参照《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符合诊断标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视物旋转、躯体失去平衡、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患者入院就诊的主诉为 眩晕,并且眩晕持续时间长达 3 h 以上;在本院完成治疗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其他重 大疾病等可能影响结果者;意识模糊、精神、智力障 碍、语言表达能力沟通障碍等无法配合医生完成调 查研究者。

1.2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应用 对照组患者采用改善循环等基础性的治疗;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配合治疗。

1.2.1常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1.2.1.1耳穴压豆:耳穴贴压是耳针的一种,是通过王不留行籽对耳穴进行良性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的一种治疗方法[2]。(1)根据不同的症状选取不同的贴压穴位。眩晕:耳穴贴压可选择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头痛:耳穴贴压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交感、降压沟等穴位;心悸气短:耳穴贴压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2)贴压方法:隔日更换一次,双耳交替,贴压后用食指、拇指捻压至酸麻胀感,使之得气,按压1-2分钟,每天按压3-5次,7天为一疗程。

1.2.1.2穴位贴敷:(1)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穴位贴敷方。眩晕:可选择双足涌泉穴;头痛可选择双侧太阳穴;呕吐时可选择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2)贴敷12小时更换,7天为一疗程。

1.2.1.3中药熏洗双足:(1)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制剂(2)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

1.2.1.4穴位按摩:(1)眩晕: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头痛:可选择太阳、印堂、凤池、百会等穴;心悸气短可选择内关、通理,配穴取心俞、膻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呕吐:可选择内光、合谷、足三里等穴(2)穴位按摩每次20分钟。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部有昏沉感,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症状减轻,仅伴 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或活动及头 部转动时感轻微的眩晕,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明显 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总效率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9%,对照组为 7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临床疗效统计(表1)

4.讨论:

眩晕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较多,包括脑血管疾病Meniere 病、颅内肿瘤、神经功能障碍、癫痈、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联合疾病[4] 当然还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 晕症。我国传统的医学对眩晕病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内经》中就详细阐述了其发病原因和机制,《素至真要大论》则明确提出以下观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则记载着“上虚则眩”的观点。对于眩晕症,中医通过辩证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与西医常规 治疗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其治疗展现现了独特的优势。通过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了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使医患之间的沟通联系得以提升,并使患者的 满意度大大提高,其应用方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不良反应较少,从而值得大规 模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维忠.眩晕症患者在急诊中治疗方法的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2):335.

[2]高秀荣,刘琼.耳穴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体会[J].河南中医,2013,4(1):391-39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3,136.

[4]陈明云.眩晕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现状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4278.

论文作者:冯宝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  ;  ;  ;  ;  ;  ;  ;  

眩晕病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疗效观察论文_冯宝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