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曹精才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培养
语文是以思想性和人文性为特征的,而其文学性又最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内容进行美的加工,让学生在美的想象中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用深情浸润语文教材,在审美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挖掘其中美的意蕴与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融合在一起。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情境,让学生领悟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教学中,要通过选择美的手段、语言、仪态去组织学生学习,用自己的心与同学的心相亲,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激起审美的火花,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如下的一些做法:
第一、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教师在上必修五《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在进行教学时,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 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学会欣赏其美感。
第二,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材中的自然景物经过了作家的审美处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情语”。如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采菊东篱下”的恬美。自然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杰出人物的情操美,平凡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对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情景交融之美又何尝不是审美与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呢?这些催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还有规范的结构、铿锵的韵律,处处都散发着美的光辉。要体会这些美,教师还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美的加工”——美的想象、美的思维,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知识演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并用自己的手去表现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第三、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具有节奏鲜明、音韵优美及意境深刻的特点,一篇好的散文,读者在阅读时会切身感受到文中深远的意境。语文教师在教学散文的过程中,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其中,使散文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也让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更为完善与全面。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使用叠音字、比喻句及比拟句,加之长短句式的巧妙排列及平仄音调的和谐配合,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怡人、自然天成的“天然美感”。
第四、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以高二年级教学为例,高二是高中三年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把审美感受的感性认识引向深入,又要为理性认识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高二学生通过高一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能够在全面把握文章主旨上,以一个客观或主观的角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出独特的见解。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故都的秋》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的绘画美,我首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分段朗读,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色味、情调和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然后再根据语言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重组画面,学生充分调动了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的作用,“沿波讨源”,故都的秋色之美尽在想象之中:高远碧绿的天空、破壁残垣的庭院、落蕊满地的秋槐、流光溢彩的牵牛、枯黄尖细的秋草、青天下飞过的驯鸽,还有那画外音,尖细的鸽哨,悦耳的蝉鸣,《故都的秋》不但有画意,而且有诗情。再现画面的目的在于再创意境,把握故都秋景的基调底色和总体特征,让学生从具体描写中体味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姿、秋味、秋意之美,从而获得具体而丰赡的视听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终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和健康高尚的情操,成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恩寰.审美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章承董.语文课审美教育方法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2).
论文作者:曹精才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学生论文; 故都论文; 自己的论文; 林黛玉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情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