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污名化:剖析与澄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污名论文,一国论文,两制论文,在台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6)01~0031~08 自20世纪80年代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以来,台湾社会不仅拒不接受,而且将“一国两制”严重污名化,尤其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发生后,甚至出现了“一国两制”已经失败的论调。为何“一国两制”会在台湾被污名化?“一国两制”果真失败了么?大陆对“一国两制”的态度究竟怎样?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对“一国两制”在台湾被污名化的来龙去脉进行剖析,以还原“一国两制”及其实施情况的真实面貌。 一、台湾污名化“一国两制”的具体说辞 台湾对“一国两制”污名化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一国两制”的内涵目的、台湾的排斥、在港澳的实践效果、对台湾的示范作用,以及大陆官方对“一国两制”的态度等五个方面: (一)“一国两制”是大陆妄图“矮化”和“吞并”台湾的“阴谋” 在多数台湾民众看来,“一国两制”是大陆“矮化”和“吞并”台湾的制度设计,不但没有正视“中华民国”(或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等”地位,而且完全不符合两岸“分裂分治”的现状。一方面,大陆“企图”利用国际社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普遍认知,通过“一个中国”的“文字陷阱”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口头上赢得中国的代表权,是对“中华民国”的欺辱;另一方面,“一国两制”将台湾等同于港澳,把“中华民国”(或台湾)从一个“主权独立国家”降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是对台湾的“矮化”,充分体现出大陆无视现状、“强买强卖”的傲慢。台湾当局前“外交部长”程建人曾明确表示,“‘一国两制’及于台湾的说法具有‘侮辱性’和‘刺激性’,不但无助于两岸统一,反而有害。”①可以说,“一国两制”在台湾早已被污名化得“面目全非”,几乎没有人了解其真正意涵,只剩下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极强的政治符号。 (二)“一国两制”充分体现了大陆的“不民主” 台湾是东亚较早实现民主化的地区,具有较强的政治优越感,尤其在面对统一问题时经常搬出“2300万人民决定论”做“挡箭牌”,进行“民主拒统”。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们对待“一国两制”的态度上。很多台湾民众都认为“一国两制”体现了大陆的“不民主”,这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一国两制”是大陆自行设计并意欲强加给台湾的制度安排,并没有经过台湾人民的同意,此为程序上的不民主;其二,“一国两制”方案将统一后台湾民众的民主权利限于台湾岛内,而非延伸至大陆,尤其没有给予台湾民众选举大陆地区领导人的权利,这对于习惯了民主选举的台湾民众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此为对台湾民众实质上的不民主;其三,“一国两制”方案也没有给予大陆民众在台湾地区的民主权利,此为对大陆民众实质上的不民主。所以,一些台湾民众认为,“‘一国两制’方案既歧视‘国民政府’,又歧视台湾民众,也歧视大陆民众,这样一个方案本身就是不道德的”②。 (三)台湾拒不接受“一国两制”证明了其在台湾的失败 自“一国两制”提出伊始,台湾方面就明确表示拒不接受,据此很多人认为,“一国两制”在台湾是失败的。从台湾当局来看,李登辉当局曾在1994年颁布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中明确表示不接受“一国两制”③;陈水扁在2001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不接受“一国两制”④;马英九虽然接受“九二共识”,但也多次表示“九二共识”不等于“一国两制”,其并不接受“一国两制”,这在马英九2014年10月的“双十讲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⑤。正是因为历届台湾当局都不接受“一国两制”,所以才先后提出了“一国两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和“一边一国”等论述作为对抗大陆“一国两制”的回应。从台湾民众来看,在1991至2008年间对“一国两制”接受度的77次民调中,表示接受的民众平均只占一成五左右⑥,这充分显示出普通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拒斥态度。由于“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既然台湾一直不予接受,那么台湾社会就认为其在台湾已经失败。 (四)香港出现诸多问题证明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失败” 回归以来,香港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被台湾社会归因为“一国两制”,并视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失败”的表现。据TVBS在2007年的民调显示,只有38%的台湾民众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是成功的,比同一时期持同一观点的香港民众的比例低24%。⑦2014年9月香港爆发“占中”事件和2015年6月香港政改方案在立法会被否决之后,台湾社会关于“一国两制”已经失败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笔者在考察了台湾四家主流报纸⑧2014年8月31日至2015年6月31日期间⑨关于“一国两制”的报道后发现,除了《中国时报》外,其余三家报纸对“一国两制”的评价都极为负面。比如,《自由时报》的一些报道称“一国两制”在香港“没有落实”⑩、“不可行”(11)甚至“千疮百孔”(12);《苹果日报》有报道称香港是“一国两制”的“失败样板”(13),还有报道称“一国两制”是香港市民的“梦幻”(14);《联合报》虽然有个别几篇正面或中立报道(15),但总体上仍是负面报道居多,例如称“一国两制”在香港“难行”(16)、“失去人心”(17)或“走到末路”(18)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台湾媒体都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已经“失败”,因此其对于大陆称“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施的观点很不赞同,认为大陆的宣传有违事实。概括而言,台湾社会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已经“失败”的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所许诺的自由民主并未很好实现,比如双普选的延期、对媒体管控的收紧和对反对运动的压制等;二是回归以来香港出现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比如经济发展低迷、贫富差距扩大、房价飙升和香港人与内地人的矛盾凸显等;三是香港民意逐渐疏离,比如市民对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反对、日益高涨的街头抗争和“港独”的出现等。这些都成为台湾社会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失败的主要“论据”。 (五)香港的实践“警示”台湾不能接受“一国两制” 台湾社会关于“一国两制”在香港已经失败的论调还延伸出两个推论:一是“一国两制”本身有问题,根本无法实行,即便强行实施也会带来不良后果;二是大陆中央政府“不守政治信用”,干预香港自治事务,在香港实施“真一国、假两制”。一直以来,大陆都希望“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施能对台湾产生积极示范效果,为两岸和平统一注入正能量,早日推动“一国两制”在台湾的落实。然而,台湾社会却无限放大“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中遇到的挫折,甚至将香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全部归于“一国两制”。如今,有相当数量的台湾民众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对未来台湾处理两岸关系具有“警示”意义,台湾不能步香港的后尘,断然不能接受“一国两制”,否则“今日香港”就是“明日台湾”。 (六)大陆官方宣传的淡化表明其已“放弃”“一国两制” 近些年,大陆官方在重要涉台官方文件和讲话中提及“一国两制”的次数和频率大幅减少,这本是大陆出于对台工作策略的考量,但却被台湾错误地解读为大陆打算“放弃”对台实行“一国两制”的重要信号。1987年,“一国两制”首次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其后的20年中,“一国两制”都占据着该报告中涉台部分的重要位置,然而2008年后,涉台部分不再出现“一国两制”一词,取而代之的是“认同‘九二共识’”、“促进和平发展”和“反对‘台独’”等提法(19)。另外,以往大陆领导人及国台办主要负责人在谈及台湾问题时几乎必提“一国两制”,但2008年后提及“一国两制”的频率也明显减少。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会见台湾统派代表团、2014年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2015年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也均未提及“一国两制”。台湾社会据此认为,大陆政府自己也意识到“一国两制”在台湾社会缺乏可行性,故已“放弃”了在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的设想。 二、“一国两制”在台湾被污名化的原因与影响 (一)“一国两制”在台湾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 “一国两制”在台湾被污名化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台湾民众不愿与大陆统一。虽然近年来要求“维持现状”的观点已成为岛内主流,但由于目前两岸最大的现状就是“未统一”,而且当被问及若无法维持现状将怎样选择时,高达68.2%的台湾民众都选择“独立”(20),因此可以说,虽然大部分台湾民众都支持两岸和平发展,但他们并不希望两岸实现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民众自然很难接受作为统一后制度安排的“一国两制”,而为了更加“合理”地拒绝“一国两制”,将其污名化就成了最佳选择。从本质上讲,台湾民众抨击“一国两制”,并非是因为“一国两制”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愿统一;他们诋毁“两制”的真正原因在于抵触“一国”,所谓的香港问题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即便香港没有出现问题,他们也不会接受“一国两制”。正如台湾学者杨开煌所言:“‘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结果如何,对台湾而言,就只是负面意义而不会有正面效果;香港实施的成功,台湾可以用两者情况不同加以拒绝,反之,香港实施的失败到可以成为‘反共、反中’的新佐证。”(21) 当然,蓝绿两大阵营拒斥统一和“一国两制”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蓝营坚持“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从法理上说,其与大陆的纷争表面上是延续“两蒋时代”的“一个中国”框架下的政权之争,即“谁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当然事实上并不尽然),其虽反对“一国两制”,但与大陆的矛盾焦点主要在于“两制”,因其更强调“分裂分治”地位的确立,所以反对“一国两制”是将“中华民国”“矮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没有尊重“中华民国主体性”,没有正视“中华民国在台湾”存在的政治现实。换句话说,蓝营反对“一国两制”更多是因为“矮化”问题。而绿营则站在“台独”的立场上,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其与大陆的纷争主要是主权之争,即“台湾是否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对于“一国两制”的反对主要体现在对“一国”的反对上,即认为“一国两制”将“独立的台湾”强行纳入中国版图,没有尊重“台湾主体性”。换句话说,绿营反对“一国两制”更多是因为“吞并”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对于蓝营的分析是基于其法理论述而言的,事实上,李登辉当局中后期已是明确的“台独”,目前蓝营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力量开始滑向“事实台独”,其对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拒斥根源已开始“绿化”。 另外,一些其他原因也加剧了“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污名化: 一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对台湾的负面影响。据2014年台湾“国策智库”的调查显示,在香港“占中”事件爆发期间,台湾民众的“统独”认同发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波动:受访者中偏向“独立”的比例由8月的25.4%骤然升高至10月的28.4%,并于12月达到29.6%;而偏向“统一”和“维持现状”的比例则由6.8%和58.8%降至6.6%和55.4%,且“维持现状”的比例继续于12月降至50.9%。(22)这次波动的绝对值看似较小,但却已是一年半间(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最显著的一次,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一国两制”失败论在台湾甚嚣尘上的时期。类似情况还有很多,香港的反对运动每出现一次,台湾对“一国两制”的负面反应就会被强化一次。 二是岛内政党和政治精英对“一国两制”的共同诋毁。目前岛内的主流民意是“维持现状”,民众对任何含有“一中”或统一色彩的说辞都非常排斥,因此无论蓝营还是绿营的政治精英,为了拿到选票都会强烈批判大陆提出的“一中”或统一框架,以表明自己“捍卫台湾主体性”的决心。马英九上台后,虽然在法理上坚持“一国两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提及,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一国两区”与“一国两制”均包含“两岸一中”的意涵,极易造成选民的反感。国民党尚且如此,民进党对“一国两制”的污蔑更是无以复加,在此情势下,普通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评价自然十分低。 三是香港媒体对“一国两制”的抹黑。由于“一国两制”目前并未在台湾实施,因此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观感很大程度上来自香港的评价。然而,大部分香港中间派和亲泛民派媒体对“一国两制”的评价都比台湾媒体更低,且充满了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比如《明报》有文章称大陆认为“一国两制”获得成功的说法为“粉饰太平”和“自我幻想”(23)。相较而言,虽然香港亲建制派媒体对“一国两制”的评价较高,但对台湾的影响非常有限。 (二)“一国两制”在台湾被污名化的消极影响 第一,使“一国两制”在台湾备受冷落和排斥。随着“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污名化,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为其是一个既不合理也不可行的“笑话”,是大陆一厢情愿的设想,最终导致民众不愿提及、学者不愿研究、当局不愿接受的尴尬局面。目前,在台湾,民众不了解“一国两制”,不是因为“一国两制”多么深奥复杂,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如此下去,“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处境将更加艰难。“一国两制”不仅是一个国家统一模式,还是一个国家治理模式,要在统一后的台湾长期实行。然而,如何让台湾民众心甘情愿地去践行一个在他们眼中严重污名化的制度安排?这是大陆无法回避的重要挑战。 第二,加剧台湾民众对两岸统一的抗拒。尽管大陆官方一再申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不同于目前的港澳模式,但在台湾民众看来,“一国两制”就是港澳模式,就是企图将台湾从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变为一个“没有自由民主的省”,一旦统一“一国两制”就会在台湾实施,届时台湾的自由民主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丧失。因此,“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污名化加剧了台湾民众对统一的畏惧和排斥,即便有些人愿意统一,也会因抵触港澳模式而动摇,进而放弃统一意愿。更为重要的是,不愿统一与拒斥“一国两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弱化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台湾社会蔓延的“一国两制”失败论将香港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大陆中央政府的“背信弃义”,要么认为“一国两制”从一开始就是骗局,《基本法》的重要目的就是压制香港民主发展;要么认为虽然大陆开始提出“一国两制”时可能怀有真心,但随着经济崛起,大陆已打算收紧、甚至推翻“一国两制”。不难看出,对“一国两制”的污名化其实也是对大陆政府的丑化,这不仅会加深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偏见、破坏两岸互信,也会削弱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第四,强化台湾社会内部的“主体性共识”。虽然台湾岛内社会撕裂严重、蓝绿矛盾重重,在“捍卫台湾主体性”和抗拒统一的问题上却存在高度共识。近年来在“统独”议题上,蓝绿已有逐渐合流的趋势,日益向“中华民国主体性”上靠拢。目前蓝绿固然还有很多分歧,但在反对“一国两制”方面却非常一致,这成为凝聚岛内蓝绿共识的重要途径。如此下去,台湾民众的“主体性意识”将更加强烈,其与大陆也会渐行渐远。 三、对“一国两制”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澄清 (一)大陆淡化宣传并非放弃“一国两制” 虽然2008年后大陆官方对“一国两制”的宣传有所淡化,但这并不代表大陆已放弃对台实行“一国两制”。从中国共产党近几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来看,其涉台部分都会出现“一国两制”一词。(24)从大陆最高领导人的讲话来看,2008年之后虽然提及“一国两制”的频率变少,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提及,比如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在2008年12月和2010年1月的两次讲话中提到“一国两制”(25),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于2014年9月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就“一国两制”发表专门讲话(26)。更为重要的是,“对大陆来说,和平发展的目的指向是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或者说,和平发展是迈向和平统一的一个阶段,中国大陆从来没有把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割裂开来”(27),因此,作为实现和平统一的最重要政策方针,以“一国两制”为两岸统一模式的构想和设计,并没有改变。只是大陆目前鉴于台湾社会对“一国两制”抵触心态更加强调巩固稳定两岸和平发展关系,为最终和平统一创造累积条件。 (二)香港出现的问题并非因为“一国两制” 与香港一样,澳门也实行了“一国两制”,但其却在“一国两制”架构下蓬勃发展;台湾并没有实施“一国两制”,但却出现了比香港更严重的问题;可见,“一国两制”并非“病灶”所在。那么,香港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是香港所处的特殊转型阶段及其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回归后,香港面临着三重转型:一是由殖民地区(28)转为非殖民地区,故会面临严峻的去殖民化任务,极易导致国家认同危机;二是由“港督专权、委任两局”(29)的专制统治转为“双普选”的民主政治,故会面临民主化的重大任务,极易导致民主治理危机;三是由内地与世界的最重要经济桥梁转为更加独立的经济体,故会面临经济重新“实心化”(30)的任务,极易导致经济衰退危机。这三重转型及其所引发的危机才是香港问题的根源所在,如若没有“一国两制”,香港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香港与台湾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类似,譬如社会撕裂、民粹主义、分离主义、政治失序和民主空转等,日益显现出“台湾化”的趋势,这是由两地在时空上的双重相似性决定的。时间上的相似性上文已论述过,香港面临的三重转型台湾也同样面临;空间上的相似性则更为关键,即两地旁边都矗立着一个体量庞大、但又与自身关系微妙的“他者”——大陆或者内地。在“他者”的压力之下,港台的民主化路径都发生了明显偏离,在民主化诉求之外产生了“抱团取暖”式的本土化诉求,即台湾的主权诉求和香港的反中央诉求。显然,煽动对抗情绪比宣讲政见政策更容易吸引选票,因此台湾泛绿和香港泛民都热衷于诉诸“反他者”式动员,两地的本土诉求在民主制度下被不断推高,民粹主义也愈演愈烈。同时,外部的对抗性也延伸到了内部,两岸之争与蓝绿之争融合、两制之争与建民之争交织,最终导致港台社会的整体性撕裂和民主空转。可见,港台的问题是其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决定的,“一国两制”是问题的解决者,而非制造者。 (三)中央管治香港并没违背“一国两制” 台湾社会将香港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中央政府的“肆意干预”,然而,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从来都在基本法的范围之内,很多对于中央政府的指责并不客观。比如,有些观点认为中央政府一直在阻碍香港政改,使得香港回归以来的自由民主越来越少,甚至还不如港英政府时期。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香港民主化真正开始大踏步发展正是在回归以后,不仅行政长官开始由选举产生,选举委员会人数由400人扩增至1200人,而且立法会的委员会选举也逐渐取消,分区直选委员的比例稳步上升。中央所反对的不是香港实行民主化,而是不顾现实条件的激进民主化和打着民主幌子的反中央行为。又比如,有些观点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回了香港的“剩余权力”并随意释法,但事实是,香港基本法从来都没有赋予过香港“剩余权力”,香港基本法第20条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可见香港特区的权力从来就不是“固有”的,而是被“授予”的,何来“收回”一说?而且,至今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三次释法均符合基本法第158条的规定。再比如,有些观点认为中央对23条立法和国民教育的推动不合理,但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国家安全法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在香港这样经历过殖民统治、外国谍报活动非常猖獗的地区,这两项措施更应被适时推行。很显然,中央并没有背离“一国两制”。 (四)“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并不等同于港澳模式 随着“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污名化,台湾民众将“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与港澳模式等同起来,认为大陆会将目前的港澳模式照搬到统一后的台湾,然而,“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并不等于港澳模式,因为大陆官方很清晰地了解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其一,港澳是英葡两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让或租借出去的,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大陆的主要谈判对象是英葡两国政府,中国恢复行使对港澳的主权符合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台湾问题则属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大陆的谈判对象是台湾当局,两岸双方没有一个共同承认的原则或依据,因此很难达成一致。其二,港澳无论在回归前还是回归后均是中央政府下辖的地方行政单位,在回归时也没有“独立”诉求;而台湾尽管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却有着强烈的“国家诉求”和“国家意识”,还拥有一整套完备的“国家机器”。(31)其三,港澳在回归前仅实现了非常有限的民主化,其民主政治主要是在回归以后获得发展的;而台湾自1986年开始民主化,迄今已有30年,目前的台湾当局是由2300万民众选举产生的,为此大陆强调“一国两制”在台湾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另外,港澳和台湾在对大陆的依赖程度、对“一国两制”的评价和所处国际环境等方面亦不相同。以上这些不同决定了“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必定不会等同于港澳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一国两制”原本就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灵活的开放框架,其具体形式可以涵盖单一制和联邦制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是制度光谱上最灵活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不断注入新内容,探索出适合台湾的新模式。 (五)“一国两制”仍是目前最佳的统一方案 虽然台湾社会将“一国两制”严重污名化,但抛开两岸的意识形态歧见来看,“一国两制”仍是目前最佳的两岸统一架构。首先,目前的形势是,大陆不接受联邦制,台湾(蓝营)不接受单一制,因此要想实现统一,就必须找到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方案。“一国两制”尽管是单一制框架下的制度安排,却含有折中色彩,既能体现两岸统一,也能兼顾两岸差异。其次,“一国两制”具有区别于德国模式的独特优势。德国模式是一种吞并式统一,虽然统一的程度更高,但会耗费巨额的统一成本,并造成统一时的剧烈社会动荡。相较而言,港澳模式“不是立即用一种制度去改造另一种制度,而是让两种制度同时并存,共同发展。它通过最大限度地‘维持现状’,来减少统一后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制度碰撞”(32)。考虑到大陆巨大的体量和两岸复杂的关系,采取“一国两制”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稳定。最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并非由大陆单方面决定,而是通过两岸协商谈判来解决。台湾方面不是“一国两制”的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无论是统一前关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基本框架的整体把握,还是未来统一谈判时的具体文件、法律起草,台湾都有关键的话语权。正如大陆学者李义虎所言,“当前的两岸和平发展架构、未来的统一模式和国家现代化新模式,应由两岸共同来建构,不应当是某一方的责任和义务。”(33) 注释: ①纪欣:《“一国两制”在台湾(增订本)》,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②陈珠联:《放弃“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人人网,2008年6月3日,网址:http://blog.renren.com/blog/228280138/298883815。 ③陈志奇主编:《台海两岸关系实录(1979~1997》(上册),台湾“国家建设文教基金会”、台海两岸关系研究中心,1998年,第361页。 ④参见Peter Stein and Erik Guyot,2001/5/10.“President Tackles Taiwan's Concerns-Relations With U.S.and China Bring Out the Statesman in Chen,”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p.1。 ⑤严思祺:《习近平提“一国两制”台湾朝野无法接受》,BBC中文网,2014年9月26日,网址: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9/140926_xijinpin_tw_new_policy。 ⑥邵宗海:《“一国两制”在台湾存在发展空间的探讨——对1991~2008年台湾社会“一国两制”民调的解读》,《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4期。 ⑦TVBS:《香港回归中国大陆十周年台港民众意见调查》,2007年6月13日至15日(台湾地区),2007年6月18日至22日(香港地区)。 ⑧分别为《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的电子报。 ⑨选取这一时间段主要是因为其涵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香港“占中”事件和政改方案在立法会被否决等重大事件,集中了台湾地区媒体和民众对于“一国两制”的讨论。 ⑩南方朔:《香港应民主,台湾争“独立”!》,台湾《自由电子报》,2014年10月12日。 (11)《“占中”显见“一国两制”不可行》,台湾《自由电子报》,2014年12月1日。 (12)《陈芳明挺“占中”,再也不去中国开会》,台湾《自由电子报》,2014年10月29日。 (13)《“占中”未解决,江“忆港回归”中共派系借香港问题较劲》,台湾《苹果日报》,2014年12月4日。 (14)许骥:《搞民主碰到共产党》,台湾《苹果日报》,2014年6月12日。 (15)例如黄年:《为“一个中国”装上轮子》,台湾《联合报》,2015年5月18日。 (16)《香港政改启示,“一国两制”难行》,台湾《联合报》,2015年6月14日。 (17)《北京对港强硬,失去港台新世代人心》,台湾《联合报》,2014年12月17日。 (18)何欣洁、郑閔声:《“雨伞革命”:“一国两制”到末路》,台湾《联合报》,2014年10月1日。 (19)《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至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网址: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19.htm。 (20)新台湾和平基金会、新台湾“国策”智库:《2015新台湾“国策”智库趋势调查发布记者会报告》,2015年4月。调查显示,在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间,有50%-60%的台湾民众偏向于“维持现状”,远高于同一时段偏向于“统一”或“独立”的比例,但是有68.2%的民众在统独的终极选择上选择“独立”。 (21)杨开煌:《香港回归十年谈“一国两制”的前景》,台湾《海峡评论》2007年7月号。 (22)新台湾和平基金会、新台湾“国策”智库:《2014新台湾“国策”智库趋势调查发布记者会报告》,2014年12月。 (23)郑司律:《“一国两制”:18年实践失败》,香港《明报》,2015年6月30日。 (24)《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698625.htm。 (25)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1月1日。 (26)《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人民日报》,2014年9月27日。 (27)王英津:《“一国两制”与两岸统一刍议》,《统一论坛》,2005年第2期。 (28)香港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殖民地,因为殖民地主要是指因外国统治而丧失了主权的国家,独立是其去殖民化的首要任务,而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存在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而非香港独立的问题。正因如此,1972年11月8日联合国将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但是,不是殖民地并不意味着香港不存在殖民统治、不需要去殖民化,由于尚无更好的概念描述英国殖民时期香港的性质,因此本文暂时称当时的香港为殖民地。 (29)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30)与香港经济的“空心化”相对,指香港本土制造业的重新振兴。 (31)王英津:《国家统一模式》,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267页。 (32)王英津:《论“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及其台湾模式的续建》,《中华文化复兴论坛会议论文集》,2015年11月11日至13日,第371页。 (33)李义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台湾“一国两制”的污名化:分析与澄清_国家统一论文
台湾“一国两制”的污名化:分析与澄清_国家统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