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堵塞管理--对京藏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现象的思考_堵车论文

交通堵塞管理--对京藏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现象的思考_堵车论文

堵车管理学——对京藏高速路大堵车现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高速路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中国容易出现“大问题”

探讨堵车管理学问题意义重大,对于中国公路建设高速度发展来讲,不少管理者更多想到的是上项目,很少有人去做投入产出分析,从管理学角度考量发展问题。发展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管理相匹配,发展就会出现失衡的危害。

京藏公路上拥堵百里的车流成为世界看中国的最新着眼点。让世界都感到吃惊的大堵车最初发生在8月中旬,当时世界媒体大多当做“娱乐新闻”来看,但8月底中国再次发生大拥堵,严肃看这件事的人多了起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甚至猜测,大堵车可能成为一个临界点或象征性事件,让人们忽然意识到中国现在的增长速度不可能无限期维持下去。

美国《福布斯》网站3日评论说,中国由于太大,这些年来出现了大量人类未曾想过的难题,比如,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一起流动的春运,一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就超过新西兰人口总和等。“一个巨人跑起来显然比普通人更难控制平衡,政府作为大脑,其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更受瞩目。”瑞典欧盟研究所公共政策专家艾莲娜·卡尔森5日对记者说。

英国加的夫大学交通经济学者克里斯托夫·胡德5日对记者说,中国现在面临的是工业化过程中多数国家都会出现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发展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因此容易出现引人注目的大问题。

“大”是世界理解和评论中国时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福布斯》杂志说,将中国整个国家的建筑活动相加,等于每个月新建一座相当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大小的城市,中国每年大约2000万人从农村搬入城市,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此前,中国的春运,大学毕业生人数、汽车购买量等都曾令世界目瞪口呆。美国财经网站benzinga4日评论说,按照人均拥有量来算,中国人均铁路只有6厘米,“比一支雪茄还短”。“大”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压力和挑战。

中国公共管理能力面临考验

《纽约时报》日前刊登了一名纽约大学城市规划与运输政策学者的文章,文章称,中国这次交通拥堵更多的是政府管理糟糕而非交通系统本身瘫痪的结果。如果是由道路阻碍或道路设计不佳引起的,即便是最严重的拥堵都不会引起绵延60英里、持续10天的大拥堵。文章称,拥堵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司机不愿走其他道路的政策。在中国,高速路由各个省份建造,由当地政府管理,这跟美国的联邦州际高速路不同。例如,事发高速路不是统一的系统,而是分成段的高速路,分别由内蒙古、北京或河北运营。此外,所有高速路根据距离设立收费站,各省收费也不同。

艾莲娜·卡尔森表示,如果说高速公路密度可以衡量某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能够判断某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那么高速公路的通行状况则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公共管理的能力。这次为各国舆论所关注的超级大堵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目前还处于“小富未贵”的阶段。

卡尔森告诉记者,欧洲高速公路较少出现堵车,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道路密度、路线设计等已与当地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卡尔森认为,鉴于欧洲的人均汽车保有量高于中国,所以只以“人多、车多”作为中国堵车的原因,说服力尚显不足。中国出现高速路堵车,一是高速路的长度、路网密度还跟不上中国经济增长步伐;二是在公共管理政策上,还存在着运输的地区集中度过高、路网设计不合理、地区间收费标准不同等问题。这次中国的超级大堵车之所以成为“超级问题”,既在于中国存在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造成大量运输车辆向此集中,也在于中国的道路管理政策“超级复杂”,从道路养护、管理到收费,都实行跨地区政策。而当“超级问题”暴露后,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成为一个“超级麻烦”。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认为,要在中国解决更广泛的拥堵问题,除了政策,行者文明程度也是难题。

堵车管理学分析

近年来,无论在中国特大型城市,还是在中心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普遍,长期以往,使人们自然就形成了“不堵车不是城市”的潜意识。

探讨京藏高速路堵车长达20多天的原因,这不得不使人们对“大堵车”进行重新的思考。国外发达城市车流量不比我国城市少,但为什么他们很少堵车?我们认为:从管理学角度来分析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堵车原因是由路、车和人、天气四个因素构成的,如果这四个因素不协调统一,就会出现结构性的管理问题。大堵车现象再一次警示我们:中国公路高速度发展到了从管理学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了,今天,到了应该重视交通管理科学的时候了,管理科学是兴路之道。

标签:;  

交通堵塞管理--对京藏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现象的思考_堵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