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项论文,应遵循论文,原则论文,高中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指的高中地理教学包括高中地理上、下册的教学及高初中课本的复习。为使地理教学永葆活力、青春常在,地理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它学科知识,还应在教学中根据中学地理知识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高中学生实际,注意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重理”原则
什么是中学地理之“理”呢?概言之,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条件与生产的关系,各生产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配置等基本理论的初步知识等等。反映在教材内容、知识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部的联系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坚持重“理”教学,能使学生正确地宏观把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之“理”是地理知识的筋骨,体现了地理知识严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地理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便能从思想认识上奠定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纠正学习地理靠“死记硬背”的偏见。
重“理”教学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战略措施。地理之“理”一般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了重理教学,则突出了重点,扣住了难点。反之,哪怕你将“理”之外的内容讲得如何生动,到头来也只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坚持重“理”教学,功夫主要下在“讲”上。我们要努力锤炼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文学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条分缕析,从个别到一般,从专题到综合,把“理”讲得形象生动、清晰剔透。做到讲一个问题,突破一个问题,不要弄成“夹生饭”。在教学时间上,要根据需要对章节教时重新安排,要舍得花时间,不要担心不能面面俱到。当然讲述时在深度及联系其它学科知识方面均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二.“导记”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中学地理知识中的理解性内容需要记忆,记忆性内容自不必说。如仅地名一项,前些年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上下册中约有1350个左右的地名,此外还有附图、表格和注解中有几百个地名。完成如此大量的记忆任务,成为教学中一个严峻的课题,一座横亘的高峰。解决课题、跨越高峰的办法是“导记”。
对理解性知识,“重理”教学已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解记忆的需要,然而除此之外,还需导之以比较记忆、归纳整理记忆、联系地图记忆等方法。比较记忆是指对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等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理解、记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成因及天气现象时,可列表进行比较,在理解“城市生态系统”概念时,可将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比较。归纳整理记忆法是对地理知识分类和整理,如在理解教材知识脉络结构,高初中知识有机联系时,可将各章节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归纳,将高初中知识进行纵向的归纳,深化理解和记忆。许多地理规律能在地图上直观反映出来: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在光照图上反映出来;理解与记忆该规律,可联系光照图进行,效果会更好。
对于大量的机械性记忆内容,可导之以查图、填绘地图记忆:“模糊轻松”记忆,特征记忆,趣味记忆,比较记忆,归纳整理记忆等方法。
凡可落实到地图上的地理事物名称之类的内容的记忆,采用填绘地图记忆,令人印象较深。如记中国各省区的名称、位置、省会名称,可要求学生临摹政区图,再填绘省会图例及名称。
有一种通过各种手段,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记忆同一类的个别,进而掌握同一类的整体,尽量减少输入大脑中信息量的记忆方法,被人谓之“模糊轻松记忆法”,如记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一般少不了钢铁、机械、纺织、食品、化工、电子等,美英法加记飞机,美国再加记原子和宇航即可。其它部门可另记。虽不甚精确,但也差之不远,并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
特征记忆是指抓住地理事物的突出特征记忆。如摩纳哥是世界小赌国,西藏察隅地区是“西藏的江南”等属特征记忆。
趣味记忆寓学于乐。古人云:“教之不如学之,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说的是趣味性在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使之乐中学,为教法之上乘也。正因为如此,趣味记忆法是攻克记忆难点的最有效方法。地理知识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同类地理事物的名称、排序等类型的知识属记忆难点,但一经趣味处理,便能收到花时少、记忆深,甚至终生难忘的效果。如对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锡、钼、锌、钛、钒、稀土”,可导之以谐音趣语“五弟寂寞心太烦兮”助记。记世界水力资源丰富的前六个国家属记忆同类事物的排序,在记住名称的基础上,可用“我联系买大衣”趣味助记,我表示我国,“联”表苏联,“系”近“西”表巴西,“买”近“美”(声母相同)表美国,“大”表加拿大,“衣”谐“伊”表扎伊尔。
前已述及的比较记忆,归纳整理记忆法用于机械内容是很有效的,通过比较,能防止记忆上的干扰。如对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摩洛哥和摩纳哥,城市化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不经比较就容易混淆。通过归纳整理,能促进我们对知识的熟练记忆。复习中国和世界地理时,可把课本中的“世界之最”,“洲之最”进行归类,按经济结构把国家归类等,梳成一条条辫子,这样,对同类事物不必再分散在各章节复习。
机械性记忆知识有时也可用理解记忆来助记。如许多地名可联系其由来,如洛阳在洛水之北(江北岸为阳)等。
无论是机械记忆内容还是理解记忆的内容都存在遗忘问题。心理学表明:识记之后,遗忘很快就开始,先快后慢。要指导学生根据遗忘规律,把不同知识按遗忘的难易分类,并结合自己的记忆能力,确定好适合自己的复习周期,此谓“重复记忆法”。
在交给学生记忆方法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哪些是记忆重点,哪些是记忆难点,哪些要详记,哪些可略记。
三.“精炼”原则
“练”是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为着一个“练”字,引来了题山书海。在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广集资料,见题就做,而成绩总不太理想,也见过一些老师片面奉行“多练”原则,两天一练、三天一考,效果也与愿违。我们应坚持“精练”原则,真正发挥“练”的作用。
应怎样坚持“精炼”原则呢?
1.精选习题。无论是练基础,练专题,还是练小综合、大综合,教师要广泛占有资料,在比较之中于相同处确定练习重点,于相异处取练习题型及查漏补缺,结合学生实际,精编代表性强、针对性强的习题进行练习。
2.练重点、练题型。以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作为练习重点。练后及时讲评。研究高考题型及其变化进行题型练习,能使学生临阵不慌。
3.练倾向性薄弱环节。每次考练后,教师应统计分析哪些内容是哪些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个别辅导,然后再进行巩固性练习,直至解决问题为止。
4.练审题、答题能力。我们常发现一些同学基础知识学得不错,但成绩难以拔尖。问题往往出在审题答题上。提高审题、答题能力要靠练习和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练”的方面来说,所选编的习题要注意题目的多角度和迷惑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练习,可以削弱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审题能力。如1980年有道全国地理高考题是判断南半球地中海式气候类型的,平时教学中习惯讲的是北半球的气候类型的判辨,突然面对南半球气候类型的曲线柱状图,连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都茫然无措了。以知识的相似性原则选编迷惑度较大的习题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去掉粗枝大叶的毛病,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答题能力的提高除要提高审题能力外,还需要以书写、抓要点、条理逻辑性的方面去训练。书写要求克服错别字、潦草、超越答题书写范围等问题。抓要点、条理逻辑性的训练可选讲历届高考、预考、会考一些题的答案,评分标准,让学生细心体会、边体会边练,效果较佳。
四.“常新”原则
当今教改艺苑百花争研,中学地理园地莫不如此。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大胆创新、开拓前进,“常教常新”,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光荣任务,它代表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时代精神,是发展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应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应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学生情况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实践也证明:我们有些教师,虽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习惯于以固定的板眼、套路施教,不受学生欢迎。当然,坚持“常新”不能是随心所欲地变换外在形式,而应是在分析研究其所能产生的效果,进行充分的准备、周密安排的基础上开展的,以达到形式新与效果好的统一。
坚持“常新”原则,主要是在传统综合课型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基础上,运用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可采用综合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遇到较简单的内容时,还可把学生请上讲台讲课,或者采用“问答小结式”教学,即先由学生问答或师生间问答,后教师小结。
地理练习贯穿“常新”原则,主要是根据情况确定“练”法,如可进行口练与笔练、内容分散练与集中练、个人练与集体练等等。
考试的“常新”,主要是变换“考法”,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可采取考试、考查、开卷、闭卷,平时与期中期末结合等形式。试题可分必做与选做,命题有时也可由学生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