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不良资产论文,融资论文,结构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形式与中国M[,2]/GDP特征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导致货币①存在的必要条件有三个(Kocherlakota,1998a,1998b;Kiyotaki et al,2002;Temzelides and Yu,2001;Holthausen and Monnet,2003):缺乏需求的双重巧合(the absence of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承诺实施的有限性(the lack of commitment)和某种程度的非对称信息(asymmetry of information)。以上三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就可能不需要或者使用较少的货币。由此,经济单位的传统习惯、社会信用水平和交易支付技术水平等因素将影响经济单位对货币的需求,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国M/GDP②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需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完成交易,经济单位必须持有货币。1978年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增加货币需求,导致1980年至
图1 1985年至2005年M[,2]/GDP的变化趋势
图2 1980年至2005年M[,0]/GDP的变化趋势
作为交易媒介,货币形式沿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方向演化,经历了商品货币、金属铸币、商业银行存款和中央银行纸币等形式。在目前的经济交易中,金属铸币的使用很少,中央银行纸币的使用比例也不高,大多数交易通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完成。例如,在美国,1999年12月末通货占M[,1]的比重为42.12%,占M[,2]的比重为10.43%;③在中国,大量交易通过银行活期存款完成(见图3④)。然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具有不同的特性。针对这种现象,格利和肖提出了区分外部货币(outside money)和内部货币(inside money)的观点。⑤对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而言,外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或者其他政府机构)提供的法定货币,在货币量中占的比例较低;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内部货币在货币量中占的比例很高。
图3 M[,0]/M[,1]、M[,0]/M[,2]的比例变化趋势
也就是企业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的上升。1993年至2005年,内部货币中储蓄存款比例在5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其中居民活期存款比例有上升趋势,而定期存款比例有下降趋势(表1);内部货币中,企业存款比例在34%左右。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环境下,内部货币的结构是货币持有者和商业银行行为的结果。
二、融资结构、内部货币和M[,2]/GDP
除外部货币外,经济单位持有财富主要有两种方式:金融资产和实际资产。金融资产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债权债务的合同关系,如私人借贷、公司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另一类是股权投资关系,如股票等。这两类金融资产关系对现金流的索取权不同,在无风险套利情况下,对同一个企业而言,债券风险收益较低,股票风险收益较高。在历史传统、法律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经济单位依据风险偏好和约束条件选择债券和股票的持有比例。这样,一方面经济单位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受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经济单位的选择也影响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类金融系统,一是诸如日本、德国的商业银行占主导的金融系统,二是诸如美国、英国的金融市场占主导的金融系统。
为了在一个截面上对比金融系统结构的差异对内部货币量的影响,这里暂且不考虑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细节,假设资源禀赋、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相同,同时假设金融系统结构不影响生产和消费,这样GDP相等。假定货币有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的外部货币M[,0],二是狭义货币M[,1],三是广义货币M[,2],M[,1]包括M[,0]和商业银行不超过一年期限的存款,M[,2]包括M[,1]和超过一年期限的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负债统计在货币量中,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负债不统计在货币量中。
假设在无数消费者和生产者中,个体A、B由于某种原因⑦拥有资金剩余,分别持有一单位外部货币,个体C、D分别有一单位资金需求,并且假定资金需求者获得资金后将持有外部货币。
(一)金融系统中存在金融市场,不存在商业银行
首先假定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资金剩余者和资金需求者直接交易,个体A和个体C签订债权债务关系,个体B和个体D签订了股权投资关系,C和D分别获得并持有一单位资金。这仅仅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这种金融交易本身对按上述定义统计的货币供应量M[,0]、M[,1]、M[,2]没有影响(当然,这种交易本身会促进经济发展,而间接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实际上,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没有通过正式金融市场而直接进行的金融交易,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签订一种契约合同,以保证双方的利益,如民间借贷等,他们仅仅是货币使用权的转移,对货币统计量没有直接影响。但诸如民间借贷式的直接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需要具备严格的条件,很多交易未能实现。相对于经济单位间的直接金融交易,现代金融市场是一项极其严密的制度安排,拓展了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交易机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福利。两个体A、B通过现代金融市场与资金需求者C、D签订债权债务关系,或者股权投资关系,仅仅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交易合同的实施更有保证,根据上述假定和货币统计口径,货币M[,0]、M[,1]、M[,2]依然没有变化(这里没有考虑现代金融市场会促进经济发展而间接地导致对货币需求的增加)。
(二)金融系统中存在商业银行,没有金融市场
作为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吸收存款的金融交易中,储户为债权人,而商业银行为债务人;在发放贷款的交易中,商业银行为债权人,贷款者为债务人。经济中两个体A、B分别将一单位外部货币存于商业银行,并且和银行签订的储蓄合同分别为一年和五年。作为金融中介,商业银行很快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者个体C、D。这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的储蓄存款多了两货币单位,一单位为一年期的,一单位为五年期的;商业银行资产项下多了两货币单位债权。根据假定和定义的货币统计口径,M[,0]来变,M[,1]增加一单位货币,M[,2]增加两单位货币。这里省略了资金剩余者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和贷款者之间签订复杂合同关系以及商业银行要拿出一些外部货币作为准备金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资金剩余者通过作为中介的商业银行与资金需求者发生借贷关系导致货币量M[,1]、M[,2]增加的结论。
(三)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共存
以上两种极端假设由于缺乏商业银行或者金融市场而降低了社会的福利,其主要是服务于分析的目的,现实经济中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并存。假定金融系统由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组成。个体A储蓄一单位货币于商业银行,⑧期限为一年,即刻商业银行又将1单位可运用资金发放给资金需求者C。结果,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资产项下增加1单位债权,负债项下增加1单位存款。这样M[,0]未变,M[,1]和M[,2]增加一单位。B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借给资金需求者D,这仅是发生了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货币统计量没有影响。
从上述三种情况可以看出(见表2),根据货币量统计口径,在实体经济相同情况下,经济单位选择金融工具类型的差异导致统计的内部货币量存在差异。在资源禀赋、消费者偏好和生产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中的货币量M[,2]多于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中的货币量M[,2]。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系统结构差异并非是商业银行主导的和现代金融市场主导这种简单的划分,例如,在一个未建立现代金融市场的落后国家,低效率的商业银行导致经济中存在大量非正规借贷,这种非正规借贷也仅仅是货币使用权的转移,其对内部货币的影响甚微。
中国金融系统是商业银行主导的,受现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约束,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成为中国居民首选,内部货币增长迅速,导致中国M[,2]/GDP逐年上升。有些文献认为中国高储蓄率是解释M[,2]/GDP上升的原因。如果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很高,但若所有储蓄都通过金融市场或者通过非正规金融方式进行交易,那么货币量也将不多,M[,2]/GDP将不会很高。居民高储蓄率只有在商业银行主导型的国家,才可能导致高M[,2]/GDP,但高到什么程度,还要受金融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其他因素影响。
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环境不同,在既有环境下依据风险偏好经济单位选择是把剩余资金存于商业银行,还是进行直接贷款、购买债券、股票等,这种选择既受已有金融工具品种的限制,也影响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但都是经济单位行为优化的结果。经济单位行为结果影响金融系统中内部货币的多寡,即影响M[,2]/GDP的高低,这样M[,2]/GDP的高低不能表明一个经济体金融风险的高低。
三、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
以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未必能够完全解释中国M[,2]/GDP高于其他国家的事实,因为很多国家也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影响M[,2]/GDP,可以部分解释中国M[,2]/GDP与其他大多数国家间的差异。
(一)货币异质性、不良资产与商业银行货币虚增
对商业银行起源相对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其从货币兑换者演化而来。商业银行存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早期的金属铸币和现代的中央银行纸币充当交易媒介,主要是其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支付和交易成本,并且随时能够以不低于面值兑换为外部货币。然而,外部货币和内部货币、内部货币的组成部分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异。首先,外部货币与内部货币是异质的。作为法定货币,纸币不存在其价值低于面值的可能性。由于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存在低于其面值的可能性。其次,内部货币一商业银行负债一本身是异质的,不同商业银行的负债具有不同的不可兑换风险。在我国统计的货币供应量中,M[,1]中的活期存款、M[,2]中的准货币是由不同风险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负债构成,如活期存款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农村信用社的活期存款,显然它们具有不同的可兑换风险。⑨
货币异质性导致内部货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出现差异。如果某一商业银行经营不善,商业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面值,显然其将不能够承担交易媒介的职能,也就是作为内部货币已不存在。但由于诸如存款保险制度等政府干预的存在,经济中坏银行可能没有及时倒闭清算或者补充资本金,结果部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存款尽管不能承担交易媒介的职能,但仍然统计为内部货币,这将导致内部货币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如果多数商业银行大量出现不良资产,并且商业银行又存续经营,在现行货币统计口径下则会出现内部货币虚增的现象。下面结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说明不良资产导致内部货币虚增的机理。
则按照商业银行A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统计的内部货币虚增。
若资本充足率没有变化,即r[,1]=r[,2],则商业银行A虚增内部货币RD[,0],其中R为商业银行A的不良资产损失率,D[,0]为商业银行A统计在货币量中的内部货币。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
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各方行为作用的结果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贷款,并且持续存在于商业银行,张杰(2006)、陈野华等(2006)对此现象的制度背景进行了论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重组的经历表明,重组前国有商业银行权益资本基本为零。中国M[,2]/GDP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巨额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存在表明商业银行配置资金效率低,影响GDP的增长;二是在资本充足率为正的要求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巨额不良资产导致经济中内部货币虚增。
在假定中国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估计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实际资产损失的方式可以估计中国虚增的内部货币量。要精确估计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实际损失存在一定困难,四家国有银行在中国具有代表性,可以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率为标准估计去掉虚增内部货币后的中国M[,2]/GDP。施华强(2005,P28)估计的中国1994年至2005年第二季度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如表5所示。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的统计,(11)到2006年第一季度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理不良资产8663.4亿元,阶段处置进度为68.61%,资产回收率为24.2%,现金回收率为20.84%,考虑到剩余不良资产会更难回收,假定剩余的31.39%的不良贷款资产回收率为15%,则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回收率为21.31%。根据不良资产比率和不良资产回收率,这样可以得到1994年至2005年每年实际损失占银行资产的比例R,从而可以推导1994年至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虚增的内部货币量RD[,0],并且由此可以推导出减去虚增内部货币后的中国 (见表5)。
这里暗含的假定是包括诸如农村信用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实际损失比例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同,由此可能存在对中国商业银行虚增内部货币量低估问题,导致消除虚增货币量后的中国M[,2]/GDP估计仍然偏高。
四、结论与评述
第一,在现实经济交易中,存在物物直接交换、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和信用交换等多种交易方式,而信用交换的发展无疑将减少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这可以解释M[,0]/GDP、M[,1]/GDP、M[,2]/GDP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差异,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货币化过程可以部分解释在1980年至1993年期间中国M/GDP上升过程。
第二,货币统计口径、非正规金融等多种因素影响M[,2]/GDP高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和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导致了内部货币量的虚增是中国M[,2]/GDP偏高的最重要原因,同样的原因也可能导致了日本M[,2]/GDP比西方其他国家高(钟伟、黄涛,2002)。
第三,本文认为M[,2]/GDP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和金融风险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们不能从高M[,2]/GDP推断出金融风险必然高,从而提出各种建议。当然就中国而言,这并不表明认为中国金融系统风险低。
注释:
①这里的货币指商品货币、金属铸币或中央银行纸币。
②M/GDP中的货币M可以指M[,0]、M[,1]、M[,2]。
③Mishkin,Frederic S.,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sixth edition),P58.
④文中涉及的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都来源于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⑤货币是根据其承担的职能定义的,各个国家内部货币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清楚确定内部货币的统计范围却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各个国家货币量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统计范围的差异不能解释我国M[,2]/GDP上升的事实。
⑥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P110。
⑦可以是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甚至开发金矿而获得金币等方式而获得的外部货币。
⑧这里若假定A储蓄时间为五年,则M[,0]、M[,1]数量不变,M[,2]增加一单位。
⑨在不存在隐性政府担保的情况下。
⑩商业银行重组的资金来源有多种形式,在经济中其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不高于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比较简单的假设是商业银行A原有的债权人对商业银行A进行重组。若资金来源于其他商业银行,则其他商业银行相应减少存款,对货币量的影响和商业银行A减少存款具有同样的效果。假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注入资本金,例如在中国的情况下,则短期的效应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长期引起通货膨胀,名义GDP增长,M[,2]/GDP降低。
(11)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12)2005年为第二季度的数据。
标签:不良资产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金融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内部交易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