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网民政治参与机制分析_政治参与论文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网民政治参与机制分析_政治参与论文

网民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网民论文,作用论文,政治论文,服务型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网民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方式。分析其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应对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民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影响

(一)网民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积极作用

1.网民政治参与使政府的行政过程变得更加开放、透明。传统的信息传递呈现单向流动的模式,而借助于互联网,网民能够与政府进行双向的互动交流,随时关注党和政府制定的大政方针,积极地参与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为治国理政建言献策,提高了公民的话语权和政治参与能力。同时,利用这个开放式的技术平台,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建立上下沟通机制,使政府能够深入了解民情、集纳民智、反映民意,根据民众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拉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进一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透明度,发挥好服务型政府的职能。

2.网民政治参与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传统的政府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庞大,沟通环节繁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网民政治参与具有直接性、开放性和高效性。政府网站的开通及“网上直通车”等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政府部门不需要支付任何形式的管理费用,通过电子化方式公布各项公共服务项目,为公众从政府网站上获取信息和服务提供了便利,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效性强,大大降低了信息收集和传播的成本。这种开放式的政府管理模式,促使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网民政治参与对公共权力的运行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网络所独有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广泛性,成为新的社会监督形式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充分发挥网民的作用,使其跨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环节和阻碍,对政府工作做出评价,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果监督对象存在违法行为,借助互联网会很快形成舆论热点,导致司法机关的介入。尤其是当前伴随着手机网民的增多,社会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反腐作用凸显。据上海交通大学与舆情网联合发布的《2012年微博年度报告》称,当前微博反腐已进入剥洋葱式深度挖掘时代。这样的互动形式,对监督政府的行为,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网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群众性、草根性、大众性,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新平台,是群众利益表达的“安全阀”。网民政治参与在民众和政府之间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沟通,政府通过网络了解民众的疾苦、期望和利益诉求,可以理清工作思路,顺应民意,提出相关对策,化解公共危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密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网民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消极影响

1.网民政治参与存在不平衡性现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鸿沟”现象日益突出。“数字鸿沟”是指网民由于经济条件以及掌握和获取网络信息技术的差异,在参与政治生活时所形成的客观差距。当前,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限制,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城乡、结构、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不足、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网络信息传输速度较慢等问题,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我国主要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资费水平偏高,使得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较低,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机会去了解和掌握网络知识。这种状况造成了网民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深了部分参与者的挫折感,使网民政治参与呈现不均衡状态,影响了网络民意在各个阶层的合理分布。

2.网络的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情绪化和无序性使网络舆论引导面临挑战。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非理性、多样化和无中心性等特点,使得网民政治参与少了许多顾忌。一些网站的论坛和新闻评论平台常常通过大量登载、炒作负面新闻提高点击率,成为网络极端舆论、网民情绪化表达最集中的地方;部分网民对社会抱有负面心态和情绪,在网上自由发表一些偏激言论以发泄不满,扰乱了网上舆论秩序;一些网民为了引起关注,随意传播虚拟信息、谣言以及不健康的东西,制造了混乱;再加上“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的造势和恶意炒作,操控网上舆论,产生了“蝴蝶效应”;一些网民受知识水平、阅历所限,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信息的理性判断,从众心理严重而盲目跟风,造成了虚假信息泛滥。少数极端分子以黑客攻击行为操纵网站言论,影响政府决策,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论的调控难度。

3.部分党政干部面对网络舆情存在执政“短板”。当前,部分党政干部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对互联网存在认识误区。《人民论坛》杂志曾经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是七成的网民认为当前部分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存在“网络焦虑”情绪。有的互联网知识贫乏,甚至是“网盲”;有的只注重招商引资,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政务信息上网的安全问题心存疑虑,不敢轻易上网;有的认为网上信息上不了台面、不靠谱,主动用网意识淡漠;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舆情,认为网络会使问题扩大化,采取“堵”、“闭”、“封”等对付传统媒体的手段;有的认为“互联网弊大于利”,网上信息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而加以否定和排斥等,这些与当前网民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强烈反差。

二、充分发挥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面对当今网民政治参与日渐增多、影响日益扩大的趋势,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在更好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努力消除其消极影响,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建立吸纳和回应机制,畅通表达渠道

网络是了解民意的“直通车”,架起了政府和公众的互动桥梁,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因此,建立吸纳和回应机制,推动网络问政制度化、常态化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各级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民声通道”、“网上信访”、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创造条件。其次,要建立“网络问政”的制度化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政府与民众定期沟通交流意见机制、信息发布制度、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集中办理网民留言工作机制等,构建和维护政府与公众的和谐关系。再次,要完善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安排专人收集、汇总网民的留言,严格程序,认真办理,及时反馈。最后,要加强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政府网站做好维护工作,对出现的突发故障及时处置,以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使政府与网民的互动模式呈现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现象,夯实网民政治参与的物质技术基础

“数字鸿沟”现象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差距的反映。政府要加强引导,采取多渠道投融资方式,依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西部农村地区的信息投入,积极而均衡地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网络使用成本,普及网络知识,消除“数字鸿沟”,最大限度地保障网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三)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

网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离不开秩序良好的网络环境。迄今为止,全国人大、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针对控制网络内容、规范网络运用已出台了60多部法律、法规,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该领域法律规范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从实践上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当前,网络空间出现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非法侵害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等极端现象,与网络运用和监管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有一定关系,抑制了网民政治参与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国现行的网络法规主要是针对网络运营安全的,缺少规范网络行为的基本法律;立法层次低,规章的制定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内容重复交叉甚至冲突,导致打击网络犯罪缺乏法律依据。要有效遏制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乱象,必须修改已明显滞后于现实情况的法律条文,提高可操作性,形成统一的防止网络犯罪的法律体系。同时,针对当前利用网络造谣诽谤、攻击谩骂、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要在法律层面给予强有力的管制和惩处,进一步规范网络的法律秩序,使网民政治参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规范网民政治参与行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党政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提高驾驭互联网的能力,辩证理性地对待网络民意,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退避三舍,也不能隔网喊话点到为止,而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接纳网民,与他们拉家常、交朋友,既要能经得起“拍砖”,也要容得下“吐槽”,不讲官话套话,以礼服人。要发挥主流网站的作用,重视对网络信息的把关,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引导权、话语权,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要使网民的政治参与活动良好发展,还应开展网民自律教育,倡导网络文明,使其提高网络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对网上信息进行客观的思考辨析,树立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权利,理性参与网络表达。

标签:;  ;  ;  ;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网民政治参与机制分析_政治参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