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盲目性 体现科学性——浅谈《写作与说话》的特点及其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盲目性论文,科学性论文,浅谈论文,说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把写作与说话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一改过去的盲目与无序,探索出一套读写听说协调发展,度、量、序、法明确具体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真正做到了教之有路、学之有法、练之有序,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作文教学的重大突破。
一、突出思维训练,想说写一体
《写作与说话》明确指出,写与说的训练“不是单纯的语文表达训练,而是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的想、说、写综合训练”,因此,训练的基本原则是“以思维训练为基础,以说话训练为中介,以写作训练为重点,实行想、说、写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协调发展,逐步深入”。
把思维训练作为写作与说话的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是切中作文教学的时弊的。过去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这个基础,以文体分类进行训练,只讲表达,不讲思维,只讲“怎么写”,不讲“写什么”。而“写什么”恰恰是作文的前提。这样,致使学生的作文要么“无米下锅”,胡拼乱凑;要么无病呻吟,空话连篇,认识肤浅。写作的本质是先有材料,形成思想,然后才能诉诸文字。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材料从哪里来?一靠观察,二靠阅读(阅读也是一种观察,是一种观察生活的间接方式),也就是“身入生活”。但光做到“身入生活”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心入生活”。“心入”,就是要养成思考、思辨的习惯,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会想心思,会概括和提炼生活。只有既“身入生活”,又“心入生活”,才能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动有趣的新鲜东西,才能从生活与阅读中捕捉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才能形成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与认识。《写作与说话》三个年段依次把思考、思路、思辨列为训练的重点,教给方法,授之以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抓住了写作与说话训练的根本。解决了“说什么”“写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说”“怎么写”,那就好办得多了。
“说”与“写”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从信息输出的角度看,如果说话不用态势语,单凭有声语言,而又说得精要,那么把话记下来就是文章;从人类语言表达的学习过程看,先学说话,后学作文,说是写的基础。因此,说话训练是有助于写作训练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材把说话训练作为写作训练的“中介”,这也是很有见地的。加强口语训练,充分发挥“说”的桥梁作用,既可以培养“说”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写”的能力。
想、说、写三位一体,全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观察事物目光敏锐,分析问题切中肯綮,就不愁无话可说、无文可写,也不愁说不好、写不好了。
使用这套材料,一定要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基础,让学生学会想心思,善于想心思。把想、说、写结合起来,以想促说、写,在说、写中训练想,检验想。每个单元的训练要求,必须努力贯彻,认真落实。单元提供的思维与表达的知识,要指导学生自学,并通过切实的训练牢固掌握。
二、训练度量明确,有序有法
《写作与说话》把高中三个年段的训练分别定格为“思考与表述”“思路与章法”“思辨与立意”,把思维与表达结合起来,成为全程训练的主线,并与阅读训练的主线相配合,构成一个双线分流而又完整统一的语文训练体系。
思维与表达训练这条主线分步进行,循序渐进,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度和量、序和法。如高一重在练短文,提高构段能力,要求“说一段话,清楚明白,有条有理;写一段文字,文从字顺,脉络清晰”,这是“度”的规定。要达到“度”,还有“量”的规定,要突出一个“多”字(多思、多说、多写),并具体要求每周的练笔次数、每次的写作时间和字数。
“思考与表述”“思路与章法”“思辨与立意”构成高中三年写作与说话训练的“序”,而每一年段、每一学期的训练又分若干单元,构成阶段训练的“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思维与表达同步训练,同步提高,充分体现训练的渐进性和科学性。
《写作与说话》淡化写作知识与技巧的讲述,却强化思维方法的指导。单元的“知识引导”,大多侧重介绍思维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举大量典型的实例进行说明,深入浅出,使“方法”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可以让学生拿在手里运用的工具。
过去,没有单独的写作教材,更谈不上写作指导的“度”“量”“序”“法”,一切全靠教师自己去搞,难免盲目与无序。现在有了这套教材,教师只要吃透教材,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单元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地、认真地投入训练,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写作与说话的能力。
三、以训练为主,力戒“讲风”
写作与说话是一种能力。任何能力都是通过主体的积极的实践活动“练”出来的。一定的知识储备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但不能代替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因此,《写作与说话》乃至整套实验课本都只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一个“凭借”,是“学材”“练材”,而不是“讲材”,必须以训练为主,力戒“讲风”。
力戒“讲风”,与语文教学观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结论的价值,都不如学生投入训练的过程的价值,因为只有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讲”是“讲”不出能力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课堂价值取向大多着眼于教师如何教,教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因此,这样的课堂面貌当然就是老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这样的价值取向当然也就只能成就老师,而不能成就学生。成就老师,也只能成就老师的“讲”,而不是老师的教学艺术。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就是要引导我们改变过去的那种价值取向,把着眼点转到学生身上,牢牢把好训练这一关,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训练,精心指导训练,让学生懂得如何学,并尽可能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就可以不待老师教,也能自学自作。阅读教学是这样,写作与说话教学更应该是这样。如果教师的“讲风”不戒,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训练,那就与教材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教材的编写也不需要老师开“讲风”。单元的“知识导引”是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编写的,学生一般可以自学掌握,对其中的个别难点,老师当然可以适当讲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训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织、指导训练,检查训练情况,抓好讲评,提高训练的质量。教材设计的课内外练习,一定要抓紧抓实,也可根据学生情况作一些调整或补充,务必收到成效。总之,一定要把《写作与说话》上成训练课、操作课。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训练的方式方法上,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上多动脑子,使训练生动活泼而又扎扎实实,使每一单元每一学期每一年段的训练都达到规定的度和量,确保写作与说话总体目标的实现。
老师要把训练变成“家常便饭”,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说,让学生写。我的语文课坚持课前轮流由一学生上台作三分钟说话,给每个学生公开演说的机会,同学们很感兴趣。每当轮到自己,都选好话题,认真准备(要求可以写好稿子,但不能带稿子上台念)。不少从未当众说话的同学在阵阵掌声中“一鸣惊人”,大大增强了他们登台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再加上老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使同学们演说的水平不断提高。又如学校组织看电影《较量》,我叫同学们写影评或观后感;学校开运动会,搞军训,叫同学们写精彩场面,写自己的体会感受。课外练笔,要求同学们写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诚实地写自己的话。此外,班上办墙报、办手抄报、张贴好作文、课堂讨论、辩论等,都大大调动了同学们说与写的积极性。这样,通过各种方式训练,让学生懂得学语文单靠听老师讲是不成的,必须自己“下水”。让他们懂得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需要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说话、写作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做的寻常事。只要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持之以恒,养成习惯,那么语文能力就能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读能读得懂、读得深;说能说得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写能做到文理通畅、笔下生辉。
当然,《写作与说话》也并非白璧无瑕。比如强调想、说、写结合,而读与写的结合则不够;又比如,高一重点是“练短文”,高二重点是“练篇章”,高三重点是“练立意”,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但“短文”也有“篇章”的问题,“短文”“篇章”也有“立意”的问题,三个年段截然分开,这在理论上说不过去,而且周期过长,到高三才讲“立意”,似乎为时过晚。尽管如此,总体上看,《写作与说话》在探索写作训练的规律和体系上仍不失为一部好教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深入研究,集思广益,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