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高中衔接物理教学与案例分析论文_黄娟

基于初高中衔接物理教学与案例分析论文_黄娟

黄娟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第二初级中学校 0415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49-01

教学目的:

通过中学物理实验方法与实验方案的疑难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切实掌握实验中亟待解决的重难点知识,鼓励学生完成实验。

教学重点:

1.分析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重视实验某过程或某方面的设计思想。2.分析、判断设计思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3.引导学生了解部分常用电器正常工作电流。

教学案例回放:

片段一:

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至少一个果蔬(苹果,梨,菠萝,西红柿,土豆,橙子……)、剖开的干电池、手摇发电机、不同规格干电池(1~5号)、纽扣电池、手机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带动的电动机、小灯座、导线、开关、直玻璃管、氢氧化铁胶体、医用酒精。每位学生一套——铜片、锌片、铝片、铁片和剪刀、电压表。

师:“同学们,当今社会生活与电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了解基本电路知识。央视有一个科教栏目片头语是:“我们去探索,我们去体验,我们去发现。”想着这句话,我们应当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探索?如何体验?如何运用物理的眼光发现生活?对选修本教材的学生来说,本节知识点多是呈现式的,电池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很不了解的。本课就是电路分析的入门知识。将学习“电流”“电源”“电动势”“电源内阻”“电池容量”“电池的种类及使用”等知识点。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电荷的定向移动便产生的电流,我们从以下的情况进行分析:”(展示电路图,电灯亮,说明有电流通过电灯)当学生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在开关闭合前电荷在哪?做什么运动呢?开关闭合后电荷为什么会做定向运动?”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从受力角度进一步分析电荷定向运动原因。

片段二:

带领学生观看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通电后,因胶体带正电,阴极附近红褐色颜色渐深,阳极附近红褐色逐渐变浅。带领学生进行电流强度知识回顾,通过了解电流到具体定义和单位进行分析,并且展示常见电器工作电流大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电流大小掌握电流单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片段三:

笔者邀请学生到讲台上用电流表测电流而讲台下的学生则提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顺带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以及具体方法,为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夯实的基础。当协商演示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

片段四:

引导学生思考电源的作用,可以从力的角度与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示各类电源:手摇发电机、不同规格干电池(1~5号)、纽扣电池、手机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带动的电动机。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学们,你们发现投影1~5号电池标识部分,有什么相同?”学生回答道:“都是1.5V,电压相同,即是电池两端的电压。”师:“同学们,那你们考虑一下1.5V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同的干电池都标相同值呢?”然后以此为契机,展开实践探究。(开关断开,用电压表测量电池两端的电压示数接近1.5V,调节变阻器滑片电压表示数随之变化,且小于1.5V。)经过实验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干电池都标着1.5伏,说明1.5V,反映的是产品的性能,与使用环境没有关系,主要是由电池性质决定的,是一个不变的量,所以并不是电压。测量的电压最大值接近于1.5V,所以通过测量电池两端最大电压,便能够测量到电池开路电压。”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水果电池有用吗?”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根据探究得到的结论,重新组配电池,形成电池组,看看哪一组的小灯泡能够亮起来。可以运用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灯泡,降低发光难度。将水果电池与一节干电池串联,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但是应当重视水果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小组实验与成果展示评比,展示出最亮的电灯。

片段五:

展示发电机线圈与电池内的电解液,能够说明电源内有电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为什么有的小组用好几节水果电池串联,也不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应当结合学生的操作现象进行提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水果的电阻值不同,所以小灯泡的亮度也有所不同。教师:“同学们,目前我国干电池的年生产量为170亿只,年消耗量已达80亿只,成为世界电池生产消费第一大国,而且还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可以说电池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同学们,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保护环境,人人做起,点滴做起!”

案例总结:

邀请同学们谈一下初中物理知识学习与高中物理知识学习间的差距,以及物理实验的具体注意事项。并且教师以“电池”为第一人称,讲解从电池的制造、分类、选购、使用、直到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处理。

本节课的设计较多地站在学生角度审视教材,学生活动设计围绕学生的感觉,设计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实验方案,学生参与广度和积极性较高,基本能体现“我们去体验,我们去探索,我们去发现”的教学构想。各环节衔接较好。

学生活动设计起点低,学生都能做到;落点高,运用控制变量法有目的控制实验条件以得出所要探究的结论。

论文作者:黄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基于初高中衔接物理教学与案例分析论文_黄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