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静
(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医院 73007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探讨其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100 例接受静脉留置针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宣教护理常识,合理选择血管,穿刺护理,留置护理等全方位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为0.5-
4.5d,平均(1.9±0.9 ) d,观察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为1-4d,平均(3.3±0.4)d,远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留置针;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255-0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更新产品,具有柔软性好,留置时间长,刺激小的特点。为了减轻小儿患者静脉输液的痛苦,方便用药,小儿静脉留置针已被临床广泛的应用。其可以为患儿解决反复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减轻患儿的恐惧情绪,减少与患儿家民因穿刺失败与护士引起的纠纷,同时也是对长期持续静脉输液的患儿,保护静脉的措施之一。本文将我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的10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的优质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医患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接受行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00 例,均符合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随分成2 组,观察组50 例,其中男23 例,女27 例;年龄≤1 岁者15 例,1-3 岁22 例,,3 岁13 例;平均住院天数为8.2±0.7 天。肺炎11 例,上呼吸道感染12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 例,惊厥持续状态14 例,其他8 例。对照组50 例,其中男25 例,女25例;年龄≤1 岁者17 例,1-3 岁22 例,,3 岁11 例;平均住院天数为8.1±0.6 天。肺炎13 例,上呼吸道感染13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 例,惊厥持续状态10 例,其他9 例。2 组患儿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针对静脉留置针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 宣教护理常识:在使用静脉留置针之前,护士需要向患儿及家属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简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简明扼要的向家民讲解清楚,让患儿家民了解有关的护理常识,以便积极配合,取得良好的留置效果。
1.2.2 合理选择血管:患儿因配合度低、血管较细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大,护理人员应以其年龄及血管情况为依据,选择易于固定、避开静脉瓣与关节、充盈良好、相对粗直、清晰可见的血管,例如足背或手背静脉、耳后静脉、额角分支等。由于低于3 岁的小儿活动频繁,无明显暴露的血管,难以固定针头,所以通常选择头皮静脉穿刺。
1.2.3 穿刺护理:提前将消毒器械、敷贴、留置针等准备好,采用酒精、碘酒等对皮肤严格消毒,在留置针管的肝素帽上插入输液器头皮针头,将导管中的空气排空,一手将导管座固定,另一手垂直向上将护针帽除去,将针芯左右旋转,皮肤绷紧后穿刺,针头斜而向上缓慢进针,回血后降低角度并撤2mm 针芯,将针芯与导管送入血管,将止血带松开,针芯撤出,针尖保护装置激活并固定留置针。
1.2.4 留置护理:单次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应控制在3-5d。在每次输液操作中,细心进针,合理使用留置系统,防止留置期间出现渗漏及堵管的现象。留置期间每日对穿刺位置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覆盖透明贴,以防止静脉炎的发生,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可延长至5-7d,可完成1 个疗程的输液任务。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 SPSS18.0 软件,计量资料用(x ± s)表示,计数单位以百分数表示,应用X2进行组间比较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药液渗出5 例,导管堵塞7例,静脉炎1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药液渗出1 例,导管堵塞1 例,静脉炎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留置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为0.5-4.5d,平均(1.9±0.9 ) d,观察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为1-4d,平均(3.3±0.4)d,远大于对照组,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置于血管部分是塑料管,柔韧性好,可随血管形状而弯曲,且可以在血管内保留一定的民度,有利于患儿活动,静脉留置针的套管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以减少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对患儿周围静脉有保护作用。对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在进行穿刺前,应对患儿皮肤血管进行详细的评估,检查材料没有问题后,熟练进行操作,可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输液期间定期查看患儿情况,留置期间定期对患儿皮肤进行清洁,合理进行留置操作,这样可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完成患儿的输液任务。同时降低了反复穿刺对患儿的心理伤害,降低了护士的临床工作量,临床操作简单,适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金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6:94-96+103.
[2] 朱婷. 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6:267-268.
论文作者:施小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1
标签:静脉论文; 患儿论文; 血管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发生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