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 广东 广州 510440
摘要:自2011年6月正式赋予武警工化分队重特大地震和泥石流救援任务起,武警工化分队以任务为牵引,积极探索适合专业的实战化训练模式。经过几年实践,已逐渐形成一套贴近实战的组训模式,深受部队认可。本文对这种组训模式设计中的实战化要素进行梳理分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救援;实战化;工化分队
近年来,救援训练紧密结合部队任务实际,认真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已经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专业特点、具有良好效果、切实可以操作的分队实战化训练模式,该模式以“华东联动”实案化演习和新加坡民防学院跨昼夜演练为雏形进行设计,经完善后于开始向全国铺开,演训的实战化程度给分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震撼和冲击,短短的20天时间里,参训分队经历了从单兵到班组,从指挥到保障、从技术到战术、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检验和锤炼,触动极大,反响极好,究其原因就是在演训的顶层设计中,牢牢把握住一些实战化的关键要素,这些实战化要素,对提升实战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案化组织
演训的基本构想以联动协作区、部队和分队三级预案为蓝本,以分队级预案为重点组织导调评估,分队接到命令后按真实作战进程展开行动,这种设计使分队在演训中面临的任务类型、启动程序、响应规模、行动地域、协同对象、队伍编成、人员分工、携装保障和作战样式均与实战一致,如兰州方向参训单位的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总队应急救援队,这几支救援队曾于2013年5月的甘肃漳县岷县地震救援中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处置任务。由于分队在实际任务的行动环境中进行训练,不但能够进一步检验和完善预案,增强分队依案而行的能力,还能使分队指战员在训练时就考虑实战中如何科学高效指挥和施救,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远距离机动
演训中分队由驻地开始机动,独立遂行跨区增援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任务区域指定地点,平均机动距离达500公里以上,机动途中完全依托自我保障,这种远距离机动通常要横贯多个地区、穿越多种地形、转换多条线路、面临多种路况天候,涉及人员物资装卸载、车辆编队、车速控制、驾驶员轮换、途中大小休息、机动通信、安全和后勤保障等各种情况,即使分队指挥人员前期认真研究机动路线,周密制订机动计划,意想不到的情况依然层出不穷,如路段限高导致车队无法通过、装备装载不牢固脱落、车辆高速公路上抛锚、车载通信设备短路烧毁等,更能考验指挥员的临机处置能力,如陕西总队应急救援队在原计划路线部分路段工程施工造成堵车情况下,果断更换到备用路线上穿越六盘山山脉,贵州总队应急救援队临近午夜接到机动命令,由于行程前半段为黔东南山地,车队需要深夜山路行军,因此指挥员提前调整轮换驾驶员,控制车队车速车距,这些并非有意设计而又真实存在的情况处置,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实战特点,能充分检验指挥员和分队机动过程中的应对处置能力。
三、陌生地域行动
除属地分队外,其余参训分队均由异地到达,在没有提前熟悉场地和预演的情况下,直接在陌生环境中展开行动,生疏地形和复杂情况带来更多的类似实战的不确定性,使分队指战员能够围绕不确定性来筹划决策和应用技战术,增加了处置的难度,有效提高分队在救援中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如分队由灾区外围徒步行军向震中挺进时,携装行军距离在7公里以上,由于参训分队对地形、路线、天候、距离均不熟悉,分队在行军出发前必须做更多的战术准备,饮水补给、装具携带、体力分配和情况处置均要考虑,综合运用体能、技能、智能和指挥,课目设计更加贴近实战。
四、无脚本导调
演训设计由课目设置内容向任务设置内容转变,导演部以情况诱导方式对分队行动进行导调,并不设计脚本限定分队行动过程,对分队实现目标的途径尽量不予干预,使分队在较大的时空内实现自主侦察、自主指挥、自主保障,最大程度给予指挥员自主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如远程机动阶段,机动方案由分队制订、执行和调整,末端调理员只随队行动,其余均由分队自行组织,山岳救援和城镇救援阶段,只规定在一个总时限里完成所有任务,并不给课目规定时间,指挥员可以自主分工编组、选择装备、轮换人员、配置兵力和安排时间,其指挥更为大胆和灵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迸发出无穷智慧,在实践中创新出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方法。
五、跨昼夜实施
为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抢救生命,专业救援队在行动中需要争分夺秒,往往要跨昼夜连续作业,因此演训设计为分队于午后抵达任务地域,黄昏时进入核心现场,夜间开始现场作业,次日凌晨全队进入攻坚,次日上午组织撤离现场,所以参训救援队行动至少持续两天一夜,这种设计可以实现实战的全过程模拟,使救援队员在身心上体验与实战一致的时空和情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战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如许多机动距离较远的分队在前一天下午就已启动应急响应进入战备状态,深夜接到命令出发,机动10个小时以上,尔后演练至第二天中午,行动持续时间达两天两夜,近30小时不退出情况,使分队接受一次近似实战的锻炼,全面检验了分队遂行任务能力。
六、高强度作业
汶川地震统计数字显示,专业救援队对深层埋压幸存者的平均救援时间在6小时以上,专业救援队需要具备长时间高强度作业的“啃硬骨头”攻坚能力。因此演训设计时,有意设置难局险局来检验指战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其中部分重难点课目预计完成的时间在6-8小时之间,而且并不预设分队能完成所有课目。导演部按时间节点渐次启动课目,在午夜前后使正在进行的课目达到5个左右,按每个作业点5-6名队员计,此时全队处于人装满负荷运转的艰难攻坚状态,许多指战员在演练期间的睡眠总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压力和挫折之下,队伍内部很容易爆发冲突,此时更能考验指挥员的领导能力和调整能力以及队伍的协作精神和战斗精神。面对这种长时间、高强度、多现场作业。这些课目和要求设置,既突出了生理心理极度消耗下的训练,强化了指战员极限抗压战斗精神的培养,又突出了复杂条件下科学施救的训练,强化了指挥员的领导决策能力的培养。
七、反思式复盘
让一支队伍在演训中精疲力竭、狼狈不堪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参演分队及时反思总结,发现短板,认清差距,从而在下一步的训练中进行改进。因此演训中专门设计了复盘点评环节,重在检讨反思,演练结束之后,导演部先集中所有调理员汇总末端情况并逐项评定成绩,尔后集中各参训分队指战员,逐队、逐阶段、逐现场、逐课目进行复盘讲评,说明每个课目设置的目的内容及其对应的实战例证,讲评每支队伍在该课目中的表现,重点分析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这种聚焦实战会诊问题的方式深受指战员欢迎,最后将成绩评定的详细情况通报给每支队伍。这样不仅使参训分队能形成问题清单,便于其对照整改,同时又能使参训分队相互之间能够进行横向比较,认清先进落后,找准自身定位。
八、针对性强训
演训设计为先演后训,目的就是先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再通过问题来倒逼来组织训练内容,因此演练之后的强化训练既不是适用所有对象的普遍训练,又区别于平时在队的基础训练,而是通过各支队伍在演练当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来设置训练课题,如兰州方向演练时,发现参训分队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在驻场强训时就专门围绕安全防护课题进行训练,在郑州方向演练时,发现参训分队在不使用担架的情况下不懂得如何伤员转运,因此专门设置徒手伤员转运的内容,这种问题中心式的训练方式与之前的演练课目紧密衔接、深度融合,紧扣实战主线,带有明显的战术背景,使训练兼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使分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改进不足、补齐短板,有效提高了队伍的整体能力。
论文作者:李科银, 黄小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分队论文; 实战论文; 课目论文; 指挥员论文; 指战员论文; 能力论文; 作业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