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学生作业为例,分析山地旅馆建筑总平面布局的空间组织关系,并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该课程设计的训练和学习,使学生掌握旅馆建筑的设计要点之外,重点掌握山地建筑的空间形体组织与地形的变化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空间组织;线网型;主从型;层台型;序轴型
1、引言
山地旅馆建筑跟其一般的城市旅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山地地形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山地地形的周边环境、地势是相协调的;另一方面,山地旅馆建筑不同于山地建筑,主要是为了接待游客的住宿,并适当的满足其餐饮(餐饮可对外)等需求,使用功能上与山地别墅有本质区别。以大三的山地旅馆课程设计为例,探讨和分析山地旅馆建筑总平面布局中的空间组织关系。
2、线网联系型
以垂直于等高线的大踏步、道路作为建筑空间骨架,串联起相对独立的各个功能空间。大踏步起功能联系与垂直联系作用。
在很多山地建筑设计中,很多建筑师一般遵循“小、散、隐”原则,将建筑“化整为零”,提出“建筑体量宜小不大,建筑层数宜低不宜高,建筑布局宜疏不宜密”,使山地建筑融于自然山体环境之中[1]。这种布局的空间组织关系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建筑用地,适当地突出主要建筑,隐藏次要建筑,使建筑掩映于山林之中,有利于保持风景区自然情趣。缺点是管线铺设距离相对较长,不经济,交通路线迂回使用也不太方便。
比如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基地为坡地,基地植被良好,多为杂生灌木,中有高大乔木,有好的景观价值。基地内有山溪穿过,终年长流,水质极佳,中间还有约3m高的瀑布,自然环境可说极为优美[2]。设计中如果能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尽量将各个功能部分进行分解,适当缩小建筑体量,使得各个分散错落的建筑与山地坡地地形融为一体,与环境有机协调,最终将形成一幅完美的构图。
如图1,设计作品1把不同功能按线网布局于山地地形斜坡上,客房部分沿山体坡线展开,平行于等高线布置于不同标高的坡地上,或直线或折线根据地形走势而定,因客房数量较多,将其分为多栋,多为板式。这种方式易于地形相结合,能够获得良好的通风采光朝向及景观视野效果。但是这种布局形式容易受基地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对地形条件要求较高,单一的用这种分散式的线网联系型的空间组织关系来布局难度较高,也会增加设备管线的铺设长度,同时增大室外的道路、室外管沟的敷设量,加大资金量。
3、空间主从型
以一个主体空间为核心,其他部分环绕周围与之相联系,形成的山地旅馆建筑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和凝聚力,主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还是以低层或是多层为主,将旅馆的客房部分、公共部分、后勤服务部分集中设置于一栋或两栋体量较大的建筑之中,当基地处于尺度宏大的山地环境中时也可局部增加层数,但应控制建筑与山体背景的视觉比例,避免破坏山地景观。这是布局方式,具有使用效率高、节约用地的特点[3]。
4、踏步层台型
踏步层台型,如图3,其实是空间主从型的细化,根据地形,建立若干个平台,组成高低变化的空间体系,踏步层台型需要特别注意把握整体性。使山地旅馆中的客房部分、公用部分、后勤服务部分等各自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既可相对集中,也可围绕庭院曲折延展。各组团之间以连廊、庭院等过渡空间相连,形成疏密有致、形态丰富的整体形态。这种布局形式,既可以有效的利用山地地形高差,避免分散布局带来的功能及设备管线的不便,又能防止集中布局建筑体量过大的缺点。
图4,该学生采用庭院连廊,围合及半围合的形式,结合山地地形巧妙构思,将建筑平面按使用功能分成多个围合及半围合的院落,用连廊连接组合成大小各异的内院空间,各组团既相对分散独立,又联系方便。在体量上尽量压缩,从西到东建筑依次逐级升高,通风及采光均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并且与山地地形融为一体。
5、空间序轴型
此布局类型沿着坡面、垂直线等组织若干个空间,将建筑串联成序列,形成明显的空间序轴,把建筑空间序列的组织和山地地形的起伏结合起来,与环境融合,既符合山地建筑的地形特征,有具有空间的丰富性,具有感染力。
这种布局方式就是将前面所说几种方式进行灵活地组合运用,根据基地情况设计出更生动自然的建筑形态。一般适用于大型旅馆建筑或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总体设计上还是讲究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建筑融合于山水之间,形成田园般的景观效果。这种格局就是设计中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或组联式的其中两种或多种,把建筑分为多个单元,穿插并且串联各主要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6、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创作活动就是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我们应遵循“建筑不是凌驾于环境之上,而是融于环境之中”的环境观[4]。我们赢充分考虑山地地形的高差变化,尽可能将山地地形作为山地旅馆的背景或组成部分,使建筑犹如在 地上生长一样,外形丰富、造型多变。充分考虑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使其融人工于环境,在不允许破坏山溪景观的条件下来体现朴实、灵巧、活泼、丰富的建筑风格,将廊桥、庭院以及吊脚楼等概念有效地运用到本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努力创造出符合地区建筑[5]。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李延龄.建筑课程设计指导务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6.
[3]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陆静.山地建筑设计浅析[J].江苏建筑,2009(5):1O~11.
[5]金荣科、王中锋、王荟荟.关于山地旅馆建筑设计中总平面布局的探讨.绿色科技.2010年6月.161~163.
作者简介:陈力莅(1986.07-),女,四川达州人,学历:硕士,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论文作者:陈力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山地论文; 建筑论文; 地形论文; 旅馆论文; 布局论文; 空间论文; 环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