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按劳分配论文,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深化改革分配制度,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现阶段,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本文谨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略抒管见。

一、现存的几种分配方式及其弊端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除了国有公有制企业之外,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和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其理论依据则是承认劳动力商品的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都是劳动收入,但是二者有明显区别。一是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体现了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单一经济关系,按劳分配则体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平等所有权和劳动力个人部分所有权的双重经济关系;二是受分配总量的限制不同。劳动力价值水平受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水平的制约,按劳分配则是社会总产品中作了必要扣除后的全部价值量,相对量上不受劳动力生产费用的局限,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第二,按风险大小分配。这里所讲的风险是经营风险,或者称风险收入。它是由于在商品经济运行中,各种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承担一定的风险必须以有可能取得较大的利益作为补偿条件,承担风险越大,可能获得或失去的利益则越大。我国目前这种分配多体现在股份制或承包租赁的企业,以及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当经营有方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除了要获得正常的收入外,还有权取得一定数额的风险补偿收入。

第三,按机会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与风险并存的是众多的机遇与机会,市场行情千变万化,信息灵敏与否,决策是否迅速,直接影响到其经营者是否能及时捕捉机会,这将关系到经营效益及货币的收入量。按机会分配的前提是机会均等。

第四,按资分配。在现阶段,我国按资分配存在着多层次内容。从实物形态看,它是指按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的分配;从价值形态看是指按占有的资金的分配。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国家凭借占有企业资产而取得利润一部分,被社会主义国家占有,这部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次,私营企业主和外商,通过资本投入参与企业的分配,并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再次,劳动者个人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储蓄或购买有价证券,凭此得到报酬,这部分仍是劳动收入的延续,不是剥削收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换关系。同时,由于它毕竟不是劳动所得,因而这部分收入总体上不能替代按劳分配。

以上几种分配方式,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只要合法就应该受到法律保护而且其中还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首先,它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因而,决定着我国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次,由于我国公有制实行多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这就决定了企业除实行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的分配方式;再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会影响分配制度,出现经营收入、风险补偿等分配方式。我们之所以允许非按劳分配,并把它们作为按劳分配的补充形式,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商品经济,吸收和合理使用资金,缓解资金不足的紧张程度,有利于发展生产。同时,我们还要对过高的非劳动收入,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避免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二、加强调控,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在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约与影响,这种制约与影响突出表现为按劳分配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具体地说,首先表现为企业按劳分配总水平的高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其次表现为货币工资形式也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必须使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要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又要通过按劳分配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怎样实现按劳分配,关键在于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对按劳分配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把这种作用导向于推动按劳分配的实现。这种利用和导向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调控。

从宏观调控方面看,关键在于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客种经济杠杆。第一,有效运用财政信贷机制的调控作用。要维持国家财政预算收支基本平衡,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在合理的限度内,防止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从而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这样才能维护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取得的实际效益。特别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按劳分配,其分配主体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分配机制来实现,因此应从财政体制上进行调控,尽量避免因财政偏紧等因素使职工不能取得按劳分配收入,同时也应避免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

第二,有效地利用税收制度。要完善和强化个人收入调节税法,健全个人收入的税收制度,如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工资奖金税制等。同时要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严格税收的征管制度。通过税收机制,对企业单位向职工发放的超额奖金收入以职工的非按劳分配收入进行合理的调节,借以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促进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

第三,有效运用价格机制。要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完善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其中稳定合理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对按劳分配的实现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如生活消费品的价格降低,则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增加,提高按劳分配的收入水平。而物价不稳定或上涨,则需采取有效的调节措施,完善工资补偿机制,如物价补贴或调整工资标准等,以保持职工的实际收入不致下降,维护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

第四,有效运用市场经营机制。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增加市场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数量,调节生活消费品的供应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要合理设置商业网点,疏通流通渠道,有效组织各种消费品货源,以利于按劳分配在流通领域过程顺利实现。

第五,有效利用计划调节机制。国有企业作为按劳分配的主体,具有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国家对其的消费基金总量应进行宏观调节。我国传统体制是由国家向企业下令工资基金总量的调控方法,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和具有分配自主权。但是国家有权对企业的工资总量进行宏观调控,采取工资与效益挂钩的调控模式,规定合理的比例完善工资与效益挂钩的经济指标,促使企业的工资总额增长率低于企业上缴国家税利的增长率,职工实际工资增长低于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从微观方面看,按劳分配的实现也要多方面配套实施。首先,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改进技术,使用先进设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率和效益,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以便实现较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来提高按劳分配的收入。其次,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民用消费品要重视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增创名牌提高效益。再次,企业应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和掌握市场信息,努力开发新产品,以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市场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工资制度。如国有企业内部应与劳动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应完善职级工资制,事业单位也应实行与工作性质和劳动特点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

总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逐步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从根本上克服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弊端,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标签:;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