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差异分析--以兰溪市灵东镇白坑村和方村为例_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贫富两类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差异分析——以兰溪市灵洞乡白坑村与方村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兰溪市论文,为例论文,贫富论文,两类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注:《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人民日报》,2003年1月9日。)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本文以兰溪市灵洞乡白坑村与方村村为例,通过对贫富两类不同行政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照比析,找出贫困村之所以贫困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如何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对策。

一、基本情况

——白坑村。地处兰溪市东部海拔200米的山坳,全村256户,934人,现有党员53人。该村距灵洞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差,山多地少,但矿石资源较为丰富。八十年代初,该村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开采矿石,创办了年产一万吨的水泥厂,几经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80年,白坑村集体收入3450元,村民人均收入165元;到200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850元(注:《2002年度兰溪市灵洞乡统计报表》。)。1996年以来,该村先后投资980万元,建起了老年乐园、计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治理了1000余米长的白坑溪,拓宽了进村公路,修建了村小学教学楼,社会公益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全村拥有各类车辆178台(其中运输车辆120台,家庭小汽车58辆),电脑100余台,新建住宅、别墅200余幢,有50%的村民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越来越多的村民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自1999年起,该村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安排400多万元,以人均4300元的生活标准发放给村民;对男60岁、女50岁以上的村民给予每月70元的老年补助。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民对村工作十分支持,从1999年起连续3年被评为兰溪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被评为金华市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先进集体。

——方村村。地处兰溪市中部平原,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412户,1262人,现有党员21名。该村距灵洞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与婺城区接壤,金兰中线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耕地面积达1391亩,人均1.1亩,是灵洞乡有名的种粮大村。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以种粮食为生,生活条件在当时属上乘,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近几年,虽然有一部分村民在周边的水泥企业打工,但该村仍然以种粮食为主。这几年,村民的生活水平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村集体经济、社会公益事业还是发展不快。1980年,村集体收入3600元,村民人均收入185元;2002年村集体收入3800元,村民人均收入2519元(注:《2002年度兰溪市灵洞乡统计报表》。)。1996年以来,靠上级拨款或村集资,该村投资7万元,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浇筑了进村道路。历任村干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小农思想意识和求稳怕变的传统观念,村党支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许多工作至今无法正常开展。

二、比较分析

方村和白坑是目前灵洞乡两个贫富悬殊的行政村,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对来说,方村村还比白坑村好一些。为什么在这20年的时间里,白坑村一跃成为兰溪市的富裕村?而同一个乡且区域条件较好的方村却始终变化不大呢?为此,我们对两个村的班子建设、思想观念、机遇意识和人才意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比较。

1.班子建设比较分析(主要指村党组织班子)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05页。),班子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白坑村与方村村的班子建设和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一是村班子成员整体素质的差异。白坑村现有7名总支委员,平均年龄41岁,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上,其中大专学历的有2名。总支委员学习气氛浓,有较强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村总支副书记赵社生同志为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从前年开始自费到浙江师范大学进修攻读“经济管理”专业。去年村总支换届选举,书记赵云富以100%的选票当选;村主任赵福良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以95%的高票当选。而方村村班子成员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下,有的还是半文盲。村支部书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换了5任,其中在1994~1997年,支部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工作无法开展。90年代初,兰溪市曾经派国家干部村挂职帮助指导工作,虽然对村里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但变化不是很明显。在2002年3月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书记、主任的得票都不到半数,后在两次补选中才勉强过半。班子成员中,除新上任的书记陈森荣过去跑过运输外,其他基本上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二是班子成员事业心、工作责任心差异。白坑村村党总支一班人有很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目前总支委员每人都是百万元户,有的甚至是千万元户,完全可以过着悠闲自在的富足生活,但他们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而方村村的村支部成员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明显不足,虽然今年新班子调整后,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一定的特色,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村支委成员思想观念守旧、带领村民致富办法不多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三是班子集体调控经济能力的差异。村党组织调控经济能力不断强化,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这是党在农村不断增强影响力、控制力的物质基础。白坑村党总支调控经济的能力是相当强的,7个村党总支委员,人人都是公司董事,其中,总支书记既是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又是东升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正因如此,白坑村党总支在村民中威信相当高,号召力、说服力相当强,村级各项工作在村民的支持、拥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方村村则苦于经济发展无门,集体经济长期匮乏,村支部长期处于“无钱办事”状态,结果失去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开展工作步履艰难。

表一 白坑村、方村村基本情况对比表

表二 白坑村、方村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比较表

2.思想观念比较分析

白坑村总支班子有公认的“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80年代初,白坑人开采矿石主要靠手推独轮车拉矿石,后来村里买了2台手扶拖拉机,随着矿业开采规模扩大,1984年开始由村班子成员担保帮助村民贷款购买了拖拉机和运输矿石的车辆。1992年白坑村支部又把效益较好的年产1万吨的水泥厂率先实行资产转换,完成了企业转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从1995年开始以支委成员为主的村班子成员跳出兰溪到其它省市承包水泥厂,走出了兰溪水泥行业向外扩张的第一步。白坑村总支班子正是凭这股创劲,尝到了“头口水”,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可以名符其实地说,目前白坑村总支一班人个个是公司的董事,白坑村民人人是公司的股东,有的村干部甚至是多家企业的董事。而方村村近20年来沿袭了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经济,这几年随着周边乡镇企业、个私企业的快速发展,方村村有一部分人走进乡镇企业、个私企业或外出打工,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留在农业生产上。客观地讲,这几年来方村村的村民个人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村集体经济基本上还处于过去的水平。去年兰溪市进行全市土地整理,对方村村的土地整理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土地种植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灵洞乡专门从金华市引进了几家花卉种植大户,以此来带动和促进方村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挂职书记赵社生采取个人贴钱的办法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到生产花卉基地的婺城区罗店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阳市横店镇参观考察,帮助他们提高市场意识和促进观念转变。但现实情况是,到目前为止虽有部分农户开始种植花卉,但大部分村民还持观望态度。

3.机遇意识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白坑村和方村村都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白坑村党总支抓住了国家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挖掘和使用了矿石资源,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做大做强了集体经济。同期的方村村也有一块很大的自然资源——面积近千亩的黄砂。如果改革开放之后,方村村党支部就在黄砂开采上做文章,按黄砂藏量和市场行情,凭方村村良好的地理环境,方村村同白坑村一样完全能够富起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白坑村支部按5%的比例保留了村集体的山地。1983年白坑村通过向银行贷款28万元和村民义务用工,建起了村第一家年产1万吨的水泥厂;1996年,村支部采取由村班子成员带头投资、银行贷款和村民集资的方式,共筹集资金280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年产20万吨的机立窑水泥厂——兰溪第八水泥厂,白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2000年白坑村的所有集体企业按市场经济方式运作,实行股份制改造。2001年以股份制形式,全村集资600多万元,并通过银行贷款,共投资1亿多元,上了一条日产1300吨的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已于今年4月份正式点火投产。

据专家预测,按目前矿山开采速度,白坑村现有矿石资源可维持开采使用50~80年。为保证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完成资本积累的白坑企业家把视角移向了外省市。自1995年开始,白坑村党总支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到江西、西安、重庆和辽宁等省市承包、新建和购买水泥厂共13家,目前仅在江西省就拥有4家水泥厂,年产水泥达90万吨。通过异地投资办厂,锻炼了一支企业家队伍和技术骨干队伍,富了当地一方百姓,同样也为白坑村赚回了上千万元的财富。近两年来,白坑村党总支又把发展的目光瞄准了第三产业,2001年兰溪十大新闻中的“灵洞十个农民买兰江大厦”,在10位农民中,就有2位是白坑村的企业家。而方村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村支部一班人在工作中图省事,把土地全部分包到户,村集体没有按一定的比例提留。虽然后来村班子也有开发黄砂资源的设想,但限于资金、人力、物力的不足,结果一直没有付诸实施。前几年,有几个自然村想通过村支部主要领导做工作,进行黄砂资源的联合开采,但由于村班子成员工作中存在着畏难情绪,致使计划一直搁浅。

从调查情况看,白坑村党总支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敢于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巧抓机遇。事实证明,白坑村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机遇。但白坑村党总支在抓机遇方面也有过深刻的教训。1986年至1991年的五年时间里,白坑村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村支部成员机遇意识还不够强,也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与周边同样以生产水泥为主导产业的洞源村、西山寺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村党支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认真总结教训,从而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成为兰溪市带头致富的示范村。方村村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有过许多的发展机遇,但都没有抓住抓紧。80年代中期,方村村是兰溪市远近闻名的废铁收购村,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废铁交易市场,但由于村党支部没有很好地加以培育、引导和发展而使市场逐渐萎缩,最后任其自生自灭。所以作为村干部,特别是作为“领头雁”的支部书记,必须具有较强的机遇意识,学会善抓机遇、巧借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壮大集体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4.人才意识比较分析

白坑村企业家多、能人多,这与白坑村党总支重视人才密切相关。据调查,目前在白坑人创办的企业中,以年薪10~15万元的高薪聘用的高级工程师就有10多名,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技术专长的达400多人,这也是白坑人引以自豪的借智引智的结果。白坑村党总支注重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对村民创办企业及时提供水、电和场地,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实行奖励等等。对外出创办企业的企业家,村班子成员采取带头入股的方式给予支持,确保其有足够的启动资金。白坑村党总支重视对村民的基础教育,自1990年开始,村民上小学一律予以免费,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分别给与5000~10000元的奖励,在大学读书期间,可继续享受每年4000多元的村民生活补贴,大学毕业后回村工作的,给予优先安置工作。而方村村也有许多能人,有的在外办企业,有的搞经商。过去,由于村党支部对这些人存有偏见,认为他们不务正业,做生意可以,当村干部不合适,所以一直没有把他们吸纳到村班子中来,也没有把他们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后来因为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这些人也不愿意回来当村干部或回村办企业。

白坑村党总支还把党员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当作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白坑村1980年只有8名党员,至2002年底已有党员53名。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支部战斗力的不断增强,2000年该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2001年在江西省丰城市建立了兰溪市第一个在外企业党支部——兰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创了兰溪市党建工作的先河。而方村现有党员只有21名,近10年来村党支部未培养发展过党员,党员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结构明显不合理。白坑村现有后备干部5名,后备干部队伍力量较强,而方村村自1990年以来,就没有把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列入支部议事日程,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能人,白坑村正因为有了众多的能人,企业才越办越兴旺,村中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才迅猛发展。方村村党支部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人才资源重视不够,造成当前村里人才匮乏,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直接影响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几点启示

经济上的反差是两村在同一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差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富裕村党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贫困村党组织来说无疑有着借鉴作用。笔者认为,要搞好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贫困村党组织的设置要打破常规性,班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第53页。)贫困村党组织要践行“三个代表”,以体现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就必须做到在村党组织的设置上要有新突破。在贫困村,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按行政村地域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对此,笔者的构想是:第一,厂企联合建立党总支,贫困村党组织只是总支下属的一个支部,这样做的目的是以企业支部来带动贫困村党组织建设。第二,村村联合建立党总支,贫困村党组织只是作为总支下面的一个支部而存在,强村带弱村,有利于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

贫困村班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所谓前瞻性,一是指在配备村党组织班子时,要比富裕村更多地考虑班子成员的素质、年龄、气质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二是在选用方法上要打破常规,多形式、多渠道选好、配好村党组织班子;三是要把村党组织的班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在这一问题上,上一级党组织一定要严加把关,以确保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经济头脑灵活的人选入村党组织班子。因此,在适用标准上,一定要坚持“三选三不选”,即选用头脑灵活、懂经济、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型”能人,不选用无所作为、致富无门的人;选用敢想敢干、思想解放的“开拓型”能人,不选用四平八稳、庸庸碌碌的人;选用公道正派、群众拥护的“奉献型”干部,不选用斤斤计较、私心杂念严重的人。村党支部(总支)书记是村党组织的一班之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因此选好、选准村支部(总支)书记在村班子配备中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好领导班子,关键是要选好‘班长’。”(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60页。)在挑选村支部(总支)书记时,我们要坚持立足本村、广开门路原则,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一是从本村能人党员中物色。二是“本村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从机关干部、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到村任职。”(注:胡锦涛:《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今日浙江》,2002年第13期第10页。)三是提倡国家干部、富裕村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职或挂职。在比较贫困的村,提倡村党支部(总支)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村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鼓励村支部(总支)成员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

(二)贫困村党组织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带领村民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地方观念更新快,市场意识强,这个地方的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贫困村之所以贫困的根源之一就是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在强调配好班子,选准“班长”的基础上,关键的问题是村党组织一定要带领村民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治穷先要振精神,创业关键在观念”,必须彻底克服“小农”意识,彻底转变“等靠要”思想,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点之上,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村党组织的工作。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彻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就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办法:第一,组建村民学校,学员要少而精,学员的主要成份是村民代表和村民骨干,每周安排1~2个晚上授课,授课老师来自于农业、农村方面的专家,农村种养殖户的典型代表,上级党政领导等。通过经常性地学习教育,一方面使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另外,这样做还会起到“以一带十,以十传百”的教育连动作用。第二,抓典型、树榜样。抓典型要立足本村(这样做更具有说服力),既可以是经商办厂方面的典型,也可以是效益农业方面的典型。村党组织要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使村民克服“小手小脚、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大有作为”的思想。第三,采用言传身教、结对子的方式,促使较为贫困的农户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结对子要以自愿为主,但村党组织也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不能泛泛而结,毫无重点。第四,上级政府、部门在贫困村创业阶段,也要给予人力、政策、资金上的适当支持,使贫困村干部群众树立起“立大志创大业”的坚强信心。

(三)贫困村党组织要树立发展经济的机遇意识,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的另一重要根源是没有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文中提到的方村村曾二度失去机遇:一是黄砂开采的机遇;二是建立废铁收购市场的机遇。结果,与白坑村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成为灵洞乡典型的贫困村。机遇只表示一种可能性,还需人们去把握。贫困村要迎头赶上富裕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倍加珍惜机遇、抢抓机遇、善抓机遇。

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机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分析、认识机遇。上一级党组织要耐下心来,帮助贫困村党组织悉心分析本村的自然情况、村民素质、村民从业结构等基本情况,从中找出贫困村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这是认识、把握贫困村经济发展机遇的最基本方法。贫困村党组织要与联村干部加强沟通,通过沟通,捕捉市场信息,这也是贫困村党组织发现机遇的常规方法之一。贫困村党组织应把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汇总,然后进行筛选,最后把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公布于众。

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应该说,在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作为贫困村党组织更应捷足先登,把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笔者认为,抢抓机遇一是指贫困村党组织要有忧患意识,要有一种危机感;二是指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发展一方经济。而善抓机遇主要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主客观条件面前,能扬长避短,最终找到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路子。经济发展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贫困村党组织在抓机遇发展经济过程中决不能急于求成,而要从本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准经济发展的路子。

(四)贫困村党组织要把人才培养当作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

“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抓紧解决。”(注:胡锦涛:《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今日浙江》,2002年第13期第10页。)富裕村需要人才,贫困村更需要人才,要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和吸纳人才,作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和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工作来抓。抓贫困村党组织的人才培养,可从以下途径考虑:第一,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贫困村党组织长期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发展党员问题。要把发展党员当作考核贫困村党组织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来看待。要把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当作贫困村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第二,要切实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后备力量的培养。“可将在换届选举中民主推荐票数比较集中的部分年轻同志,列入村级党组织的培养对象。通过教育培训、岗位锻炼等途径,加强培养,切实改变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注:《时代先锋》,2002年第9期第28页、29页。)第三,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又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以及外出经营办厂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视线,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

标签:;  ;  ;  ;  ;  ;  ;  ;  

贫富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差异分析--以兰溪市灵东镇白坑村和方村为例_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