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野中的人工自然_生物圈论文

生态哲学视野中的人工自然_生物圈论文

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人工自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哲学论文,生态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自然哲学。它独特的“生态——进化”之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的研究拓展了一个深广的理论视域。在这个视域中,人工自然与地球生物圈的自维生〔1〕和继续进化被统一起来, 人工自然被当作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与自然整体一起进化。由是,生态哲学的理论视域同时也为人工自然的未来远景提示了一种合理的发展导向。

自然一词具有两重最基本的含义。在古希腊,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具有的生长和运动的本性。这里“Nature”一词属于某种使它的特有者象它所标志的那样行为的东西,它行为的这种根源是其自身之内的某种东西:如果根源在它之外,那么它的行为就不是本性的,而是被迫的”〔2〕。 自然被中国古代圣哲看作是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遵循自身之“道”,而不是迫于外力的一种自生自成的本性。概括东西方古代关于自然的始源意义的共同之处,自然概念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的展现。自然概念的第二层含义,是西方近代以来在集合体的意义上用于指称自然物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或物质世界。当人们在第二层含义上使用自然一词时,自然物所包含的自身特性和规律就被抽象掉了,只剩下一些呆板的物质共性、简单的线性关系和可以随意装拆的机械结构。

应该说,对自然概念进行全面的哲学反思,离不开对上述两层基本含义的相互关系之把握。“事实上,当‘自然’在事物的集合意义上使用(作‘自然界’)时,我们必定要问组成它的有哪些东西?一个不完全同语反复的回答是:包括所有的自然物。但何谓‘自然物’?什么样的事物是‘自然的’从而可称为‘自然物’呢?事实上,对‘自然’的说明最终要归结为对‘自然的’作说明。”〔3〕对自然概念的初步反思表明,欲对自然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将自然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态哲学的自然概念是“生态—进化”思维方式的产物,它不仅包含着关于自然的两层基本含义,而且它们不可分割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自然在作为集合物关系总和的意义上,即作为横向空间结构上展示出来的自然界,在生态哲学中被看作是一个由无数自然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着的有机整体。但是这个整体并非是一个静态给定的东西,而是遵循物质进化之“道”长期演化而成的。这种在纵向的时间历程中展开的物质进化之道,就是自然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规律性,它不断产生着日益丰富的事物多样性、事物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自组织系统的有序性,逐步创造出不同进化阶段自然体系空间结构的价值——无机的宇宙、有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而进化的每一阶段所形成的事物间新的相互关系总体,又能动地制约着进化法则在历史过程中的顺向表现。总之,自然就是遵循着自身进化之道连续发展的时空统一体,是一个自组织进化的有机整体。

人工自然是作为自然进化产物的人类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和人工自然界的总和。人工自然物,即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的各种物品;人工自然界,即人类建造和控制的各种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之所以要创造人工自然,是因为天然自然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塑造一个人为的物质环境。这个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人的关系血肉相依。同时,人类通过建造人工自然的活动及其结果,又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地球自然自身演化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不合理运用导致了人工自然的急剧扩张,给地球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危及人类的生存,人工自然已表现出极端的非自然性和反自然性。在这种态势下,人工自然对自然过程的重大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人工自然已经被人们当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关于人工自然的发展也开始与整个自然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

人工自然是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偶合体。人工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客观物质世界。“人化”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创造力量,是人工自然中人类独特的本质体现。人化体现着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人类与动物的生存方式不同,动物是以其生物遗传铸造成的行为模式去适应自然环境,仅能以自身物种的尺度非常有限地改变自然,它不能造成一个长期稳定地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当环境变化超过其固有的适应模式时,物种就会灭绝。人类则与此不同,人类通过发展着的劳动实践来改变自然,使自然不断变成适合人的存在的时空体系。人在以自己的身体改变自然环境,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的状态改变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肉体组织、五官感觉人化了。人类还采取了直接改变自身的自然素质的形式,如人体艺术、体育、健美活动,甚至医疗、保健活动也可看作人类改变自身自然的人化形式。

人类使自然人化的巨大力量来自知识指导下的劳动,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也被人化过程外化出去,成为人工自然形式的手段系统。各种工具和机器将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替代了人的大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不断革新的电脑又将人的脑力延伸、智能放大,把人从机械的、枯燥的非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电脑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的结合还导致人的体力和智力融为一体的智能机器人的产生,人类创造出了酷似自己的替身和仆役。人类人化自身改造自然的普遍能力的惊人进步,使得人类感到自己拥有了近乎造物主的全知全能,人类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任何高于自然力量的奇迹,也能随心所欲地役使天然自然。

然而,人工自然是从天然中产生自然并存在于天然自然之中的,它受到自然演化规律的制约,因而必须重视其“自然化”的研究。人类若忽视来自人工自然的自然化方面的要求,仅仅从人类自身的需要出发,一味盲目地使用不断增长的物质力量,去掠夺自然,将使自己和人工自然一起走向毁灭的深渊。

人工自然的自然化,是指自然在人化过程中应该遵从自然的禀性和趋势的方面。自然化揭示了自然的性质和规律对人的活动性质和方式的制约性,以及它们对人工自然系统的反作用。人工自然物及人工自然界必须依据自然规律的性质来加工和建造。这些由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规律,规定了人工自然能否实现的客观依据。在符合自然规律提供的可建造性的前提下,人类要创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人工自然,还得创设出既合于自己操作习性、又符合自然对象性质的工具系统和操作程序,用物质力量去改变对象的形态和功能,以达到建造特定的人工自然物和人工自然界的目的。

凡已经建造起来的人工自然,尽管具有与天然自然不同的、为人类所赋予的特殊形态和功能,但它们还得接受自然规律的检验。例如,那些很好地适应地质演化规律、生态规律的运河、水坝、水电站、引水工程、农林生态系统、城市建筑等人工自然,在不发生人为破坏的情况下,能够长久地在自然环境中存在下去,而与此相反的人工自然则会被自然规律强大的力量所淘汰。

人工自然的持久存在和发展,最终有赖于人类的养护和更新。因此,人工自然的“自然化”还意味着人工自然应该适宜于其建造者和管理者的人类“自然地”生存。人类自然地生存,要求以天然自然的环境参数为标准,来建造人类生存的人工环境,这些环境参数的稳定又依赖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因而人工自然的建造就不能不遵循地球生物圈自维生的规律,以保障人类得以健康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此为止,我们所论及的人工自然中的自然化还仅仅是从维护地球生物圈的角度出发的,即只是以自然系统的自维生为根据的。尽管自维生是进化的根本前提,没有自维生则不会有进化,然而自维生毕竟不能等同于进化,也不能代替进化。没有进化所取得的成果,自维生也就失去了意义。进化也是自然系统固有的本性。从自维生与进化相统一的观点来看,人类不能只是要求人工自然完全顺应地球生物圈的演化规律,放弃人对自然的改造作用,忘记自己通过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去促进整个自然的进化。但是,由于人类受自身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限制,还没有意识到要自觉地去促进自然整体的进化,而是完全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去盲目地建造人工自然,这就必然带来两重性的结果:人类一方面造成了对自然系统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些加速自然进化的人化因素,以至今天人工自然危及地球自然自维生的“反自然化”趋势与促进自然进化的人化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极为复杂、难以驾驭的局面。

人工自然是整个自然进化的一部分,人类要使人工自然的发展同宇宙的总体进化相协调就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单从自己生存需要的环境出发,而且应该从自然整体的进化出发,来审视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自己对待自然进化的正确态度和道德责任,以便合理地规划人工自然的发展。

自然整体的自组织进化是同源的和统一的,又是分化的和整合的。在进化过程中,自然系统的层次数目通过分化在不断增加,因而复杂性在每一个层次的等级分化中也不断增加。低级的自组织层次是较高层次的基础,高级的层次又将先前的进化成果整合在自身之中,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活动机制。“在地球生物圈内,有机组织系统相互发生作用,互相引发创新性的反应。有机组织前进性的形态改变把进化的势头推向前进,不断探索各种形式和可能性,每一形态改变都趋向于比原来的形态更为复杂。”〔4〕整个自然界也趋向于朝更高阶段和更为复杂的自组织形态运动。

人类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是生命物种进化链条上的较高环节,是自然整体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和层次。在自然进化的价值等级序列中,人类比地球上所有生命物种的价值都高。但是,自然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层次(包括人类在内),其价值都不可能高于自然整体的价值。自然整体既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又是价值的总和;整体包含着部分并大于部分,整体的价值也包含着部分的价值并高于部分的价值,这是系统论原理应用于人和自然的价值关系时所应得出的结论。尽管人类是自然进化中最杰出的成果之一,但人类并非是宇宙的中心、进化的顶峰和归宿或代表着宇宙进化的前途。自然界的唯一意义并非只在于产生人类,提供人类发展的环境和各种物质资源。如果人类硬要固执己见,妄自尊大,坚持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上,一味从人类的福利出发,牺牲自然在长期进化中取得的成果和价值,不考虑自然界和生物的利益,靠征服自然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人类就将象那些已经灭绝的物种一般,陷入进化的死胡同,而自然进化并不会由于人类的消失停滞不前。

当然,我们应该如实强调人是自然进化中产生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部分,并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自然进化每产生一个新的更高的自组织层次,它就以自身特有的活动方式对原有的系统进行新的改造,并以自身创造的价值对整个系统的价值做出新的贡献,而非仅仅停留在消极地顺应和维护原有系统状态的水平上。有机生命的出现对无机界的作用是这样,人类的出现对地球和宇宙的作用也应该是这样。在无机进化的层次上,自然界遵循着能量组织的原则,产生了由各种能量构型组织起来的行星、恒星和其他天体,地球即是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有机界的层次上,自然进化从前生命的化学耗散结构中产生出了生物大分子,继而演化出了原始的单细胞生命。生命的产生改变了无机自然的组织原则,它以信息来组织能量和物质,通过纵向遗传信息和与环境横向的交换信息的相互作用,地球上逐渐形成了日益多样化的生命物种和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最终把地球表层改造成了生物圈。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从后生动物的类人猿中诞生了人类。人类的产生又改变了有机界以生物信息来组织自然进化的原则,而以人类智能来组织物质、能量和信息。于是,人类得以较快地建造起自己栖息的人工自然环境,并使人类社会迅速地发展到全球系统的规模。

智能性组织原则是人类建造人工自然的活动机制,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高于生物有机体的一种优势。智能性组织原则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物质力量,使人类可以在广度、深度和强度上以任何物种不可比拟的程度变革自然界,从而通过人工自然的建设有力地加速自然的进化。但是智能性组织原则产生的物质力量具有与其建设性一样巨大的破坏性。人类要驾驭智能性组织原则产生的巨大物质力量,防止其破坏性力量的肆虐,就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自然进化中的特殊地位,担当起自然进化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历史使命。

人类能够肩负起如此艰巨的历史重任吗?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人类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他能认识到自己的产生是自然进化过程选择优势的结果,也是自己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他相信自己拥有独特的智慧,使他有能力接管生物在自然进化中的主导地位,发挥自己引导自然进化的作用。人类已经认识到,在所有生命物种中,只有人类既能遵循生命活动的规律,又能超越自己物种的局限性和自私性。这种局限性的超越表现为不从生物遗传的确定模式上去适应自然界,而是积极利用所有自然规律来改变自然界;这种自私性的超越表现为人类能认识到自己利益与其他生命利益和自然界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不致从自身一个物种的福利着眼,而是同时兼顾所有物种生存的福利,保护他(它)们共同的生存环境,使一切生命健康存在所需要的自然环境与人工自然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进化。人类不光对自己的行星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宇宙的进化负有道德责任。

通过对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察,使我们深切地体认到,生态哲学既是一种新的自然哲学,同时也是一种新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是保护自然的自维生和促进自然进化相统一的伦理学,是一种普遍适用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根据这种伦理学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人类中心论只着眼于人类自身利益来对待自然,以只对人类有利的方式来解决人和自然关系的传统道德观,而继承其中主张人类积极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支持当代环境保护主义关于维护地球生态安全的正确主张,同时克服它只关注地球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忽视人类在自然中的特殊地位、放弃人类引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能动作用的片面性。

当代人工自然的发展已经使地球生物圈成为一个十足的全球性受迫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与地球自然的前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人工自然向何处发展和怎样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生死悠关的重大抉择。我认为,为了求得人工自然合理健康的发展,人类必须正确选择人工自然的发展战略。

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人工自然的发展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罗马俱乐部首先提出了举世瞩目的“零度增长”的发展战略,亦即停止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主张,人类要想维持自己的长久生存,就必须立即停止经济、技术、人口和物质耗费的增长,以减少技术圈(即人工自然)的扩张对地球生物圈自我调节功能的毁灭性破坏。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破坏生物圈的安全,只能在遵守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并且必须以自然界生态稳定的要求来控制这种发展。这种主张可称为“限制发展”战略。在当前的人口压力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局势下,要想单纯依靠消极地顺应自然生态规律来维持地球生物圈的健康存在,并满足几十亿人口基本的物质需求,则是脱离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8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战略在强调人类发展和人对自然保护的能动作用方面,较之停止和限制发展的战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关于地球自然的前景方面,它同样只是看到地球圈的自维生,而未顾及超出地球范围的自然进化。而且这一战略仅仅出于维护人类持久生存的考虑,始终没有超越人类物种的特殊利益,也就难以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人类发展、自然保护及自然进化等复杂关系问题。

我认为,现今人工自然的发展应该以生态哲学关于自然的自维生和进化相统一的原则为根本的价值导向,全面吸取以往发展战略的合理因素,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能将人工自然的发展与地球生态安全相协调,并向地球外空间开拓,从而将人工自然在地球上的发展和向宇宙中的发展合为一体的发展战略。我把这一战略称之为“协同发展战略”或“协同进化战略”。这一战略的科学依据在于:进化不是有机体以破坏环境的方式求得自身单独的进化,而是“有机体——环境”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系统进化。人类必须把自己与其生存的环境组织为一个进化的整体,与环境协同一致地进化。人工自然的建设要有利于人类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的持续进化。协同发展战略强调了人类作为地球秩序的调控者、自然进化的组织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强调要在照顾好地球自然的前提下为未来的进化创造条件,把人工自然在地球上的发展和向宇宙中的发展切合实际地联系起来,并利用人类在这一时期有限地开拓太空的技术成就,来保障地球行星的安全,以便能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大规模地开发宇宙自然的宏伟规划。

要合理地发展人工自然,人类所依赖的最高战略资源只能是智能信息。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不同,它不会由于开发和使用减少其数量,降低其质量,反而会使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这种取用不竭、不断优化的特性,提供了增强人工自然和整个自然复杂性和有序程度的不尽源泉。信息在生物进化阶段就已经显示了组织物质世界进化的巨大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生命系统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创造新信息和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前提下选取价值信息的能力。”〔5〕而人类的智能信息则在其规模和程度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命信息组织物质、能量的水平,提高了自然自组织进化的创生能力。过去,人工自然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耗费巨大的物质材料和矿物能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在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将高度重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工艺,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以信息的全面集约化来提高人工自然的复杂性和序度,大量减轻物质资源和动力资源的耗费对地球生物圈产生的沉重压力。通过建立全球变化的巨大数据库和信息资料库,在各国之间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状况的信息交流,对全球变化进行严格的监控,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征兆及时预警,将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安全参数的稳定。

人工自然是人类技术活动的建造物,人类用以建造人工自然的技术方式是其最根本的实现机制。技术方式的性质决定着人工自然的性质及其对自然作用的结果。根据地球生物圈的自维生和继续进化相统一的战略导向,采取充分利用智能信息来发展人工自然的方针,人类的技术方式应该朝向生态化、综合性和开拓性的方向转型。所谓生态化,就是为了有利于地球自然的自维生,人类必须改变工业文明条件下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技术方式,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规律,在工业中创造无废料或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生产工艺,能多层次利用的节约能源的生产技术;在农业中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促进生物资源的再生和永续利用,主动地维护和补偿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功能,以增强自然的生态持续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彻底改变大规模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工业技术方式,建立适应于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化的技术方式,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补充,以适应自然界对多样性的要求。所谓开拓性,即人类应主动承担自然进化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伟大使命,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天赋,勇于向地外空间拓展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环境,以促进生物圈的进化成果向宇宙中继续发展。要确立这种新型的技术方式,就必须将技术的构造机理建立在生物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基础上,建立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宇航技术为核心的主导技术,在建造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协同进化的实践中,整体地推进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转变。新的技术方式的建立,将带来人和自然相互关系性质的良性改观,带来人工自然面貌的深度改善,使人工自然从自然的异己物真正变为自然整体中的有机部分。当然,要取得这样的变化绝非计日可待,而是需要许多代人的共同努力!

注释:

〔1〕自维生指的是活系统连续地更新自身, 并不断地调节这个过程,以保持其结构的整合性的特征。 见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第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R·G·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第47 页, 华夏出版社, 1990年。

〔3〕吴国盛:《自然本体化之误》第14页, 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4〕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第55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M.V.伏尔更斯坦:《现代物理学与生物学概论》第14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标签:;  ;  ;  ;  ;  ;  

生态哲学视野中的人工自然_生物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