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_企业竞争力论文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实证论文,上市公司论文,评价体系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从Prahalad和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首先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大量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从而使其成为企业战略理论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至今尚未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有效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目前,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必然与跨国公司一起参与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而使其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构建核心竞争力来获得竞争优势,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大都较为“短命”。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生”“死”本是自然现象,但中国民营企业如此之“短命”,则不能简单用自然规律来解释了。通过分析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等企业失败的案例,我们发现,热衷轰动效应、追求超速发展、盲目扩张和决策者目光短浅是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仅仅是其表象,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或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暂时度过了第二次创业的瓶颈,企业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如联想和阿里巴巴等,这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构建。然而,这些期待基业长青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因而更需要进一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进行分析。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对于民营企业的研究大多是解释我国民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机理,而缺乏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关注。此外,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研究大多为定性分析,缺乏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系统分析,因而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本文试图构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从而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进而为民营企业识别和构建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现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在核心竞争力理论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首先对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评述。

1.因素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先从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更为内在的属性和因素。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和因素可以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度量指标,这类指标可以选择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市场地位的数值,例如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增长率、企业的利润率、企业规模等,从而直观地反映当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金碚,2001,2003)。但是这类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原因,因而实际上并没有揭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要揭示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就必须进一步评价影响竞争力的决定性属性,但有些决定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往往是难以计量的。

2.对比差距法

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取企业与企业直接比较的方式:如果同类企业中最优秀的一家或几家企业的一系列显性特征对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就可以通过本企业和最优秀企业的一系列显示性指标的比较来评估本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距。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选取对比指标;比较本企业与最优秀企业在各项指标上的差距;进行综合汇总,评价本企业与最优秀企业之间的总体差距(金碚,2001)。这种方法与因素分析法的共同之处是都要进行详细的因素分析和统计数值的计算,不同之处是对比差距法是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直接对比,而不必进行数值的加总,因此避免了在确定各因素权重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3.内涵解析法

内涵解析法的特点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些难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采取专家意见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确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因果关系;通过统计分析、专家意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剖析企业核心能力,发现企业核心理念及其渗透性来判断企业竞争力的强弱(金碚,2001)。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深入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缺点是难以全面计量化、可能含有较大的主观性。

4.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艾登于1965年创立的,其理论依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评价核心竞争力的等级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因而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来定量评价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转引自胡大立,2001)。

5.灰色多层次评价法

一般来说,系统可以分为三类: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完全不明确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生态系统等都属于灰色系统。灰色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灰色聚类、灰色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首先,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较多而且复杂,人们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其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有些是已知的,即可以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也有些指标的数据却是未知的,无法从统计资料中获得。

6.综合指数评价法

这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其评价的方法是:首先确定评价项目的权数,其次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平均指标,最后对各子系统的平均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平均指数。综合平均指数与1的离差越大,说明不同企业的差异越明显,因而各企业能依据综合平均指数的大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从而确定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并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胡大立,2001)。

7.多因素分析法

多因素分析法由王明夫(2001)提出,他认为,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及不同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不仅可以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可以设计一系列数量指标予以评价。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市场因素、管理因素、技术因素、人才因素、信息因素、企业文化和外部环境因素等。

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包括管理能力、生产应对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企业文化和发展潜力等(孔玉生,2003)。通过分析这些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我们能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走向及其趋势,并从中掌握其波动的规律,便于企业在未来实施有效的控制,以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稳定增长。

上述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都是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外在表现方面进行评价指标设计的。由于核心竞争力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很难构建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把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而以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特性为标准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尝试采用以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为标准来设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企业在这样的评价指标上表现基本特性越强,说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才能将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一般竞争能力的评价区别开来。

三、核心竞争力特性及其评价体系构建

目前大多数人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理解还过于抽象,缺乏一致性,从而导致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实际应用上缺乏可操作性。进一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实质的理解。正确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判断和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正如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1998)所言,“如果管理者不能就什么是核心竞争力达成共识,那么这个公司也不可能有效地管理核心竞争力。”综合现有研究对于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整合性。系统整合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一组分散的技术或技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提供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整体,是多种能力提升的结果。这一过程是企业自身学习的过程,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因此,它不仅与企业的技术因素有关,而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企业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核心竞争力不仅强调技能或技术,更强调整合。在某些情况下,整合可以使一些原本十分平常的技术组合成一种超强的核心竞争力(李江涛等,2006;张新民、王秀丽,2006)。

第二,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提供重要价值。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优秀,并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特征(Barney,1991)。

第三,难以模仿性或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总是不易被行业内其他企业模仿。如果某企业所谓的核心竞争力能够被其他企业轻易地模仿,那么该企业就不具有竞争优势,所谓的竞争力也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自身不断学习和创新行动累积而成,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并根植于整个企业系统。正是核心竞争力的这种企业独特性才能使企业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竞争中获得别人不能获得的竞争优势而处于有利地位(Barney,1991;李江涛等,2006)。

第四,动态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是企业能力的集成。它与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特定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随着外部环境、企业资源、企业管理模式等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很可能因为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而变成一般能力。因此,企业只有对核心能力进行不断地培育、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所以,从长远来看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从而也具有动态性(Barney,1991)。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而基于二手统计数据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只能使用直接计量指标(金碚,2003)。因此本文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性与企业的财务指标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本文重点在于探讨核心竞争力现状的识别和评价,由于数据获取受限制,因不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

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整合性”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质量维度上。因为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特性不仅体现在对企业核心技能、技术的整合,还包括对企业内部可支配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对内部团队及个人不同核心能力的整合,以及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整合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各种优势产生合力。这种整合能力具体体现为各种优势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使企业在平衡中求得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这一特性具体可以通过财务分析中的结构性分析进行评价:如资本结构质量、利润的结构质量、现金流量的结构质量、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质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与经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匹配性质量,外部投资与增强内部竞争优势的协调,生产与营销能力的协调等(张新民、王秀丽,2006)。

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和“独特性”两个特性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数量维度上。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而这种发展应该是在保证企业显著增值中的发展。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由顾客和市场来评判。企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企业带来超常规资产收益率的显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最终会在财务结果中得以体现:资产的总体规模、资产的增值和变现质量、融资规模及结构的变化、利润的规模及增长速度、利润产生净资产的质量、现金流量的规模和增加速度以及现金流量循环的质量。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还要通过财务分析去识别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具有独特、不可模仿能力的企业才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独特性”这一特性的分析可以通过分析核心技术的研发费用投入,核心技术人员的比重,核心设备的投入,核心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核心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以及这些比重的变动趋势来进行判断。

最后,核心竞争力基本特性派生出“领先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应具有较明显的领先性。核心竞争力的这一潜在特性提示我们分析中要选择比较的参照物,在考虑行业平均水平的同时,还要考虑既定范围内的竞争对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操作化为4种类型的评价指标,从而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预计这4种类型的评价指标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成正相关关系。

四、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2006年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股和非外资股这一标准来确定企业属于民营企业,共获得737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从中随机抽取200家公司,在剔除了数据缺失项后,最终样本为136家企业。样本数据时间为2006年,样本企业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其他一些非财务数据由作者根据上市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数据自行整理。

2.研究变量与模型

本文将企业核心能力的4种类型评价指标进一步分为具体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见表1)。主要变量的含义和说明如下:

盈利现金流是指从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等盈利性活动中获取的体现当期盈利的现金流量。盈利现金流的估算要考虑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收益获取的现金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中为本期支付的股利和利息。其中经营活动中盈利现金流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扣除为了后期权益而在本期预付的现金、为未来义务本期预收的现金、本期收回的以前的债权、本期支付的前期的债务等非本期经营活动创造的增量现金流以外的现金净流量。具体计算方法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加上预付账款及待摊费用的增加额、减去预收账款的增加额和应收账款的减少额、再加上应付账款及预提费用的减少额等。经过上述调整之后的盈利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可更好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本期的增值状况。投资活动中盈利性现金流是在投资收益收回的现金流入量的基础上剔除前期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收回的现金流入量,即减掉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的减少额。筹资活动为本期支付的利息和股利是盈利性现金流量的抵消项,这项金额可以在支付利息、股利现金流出量的基础上,剔除为前期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发生的现金流出,即应付利息和应付股利的减少项。

现金流量协调系数是指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之和除以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一般来说,在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小于零、需要其他途径的现金来源进行补充、而企业又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的时候,筹资活动应该适时筹资,以满足上述两类活动的现金需要;在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大于零、需要其他途径的投资活动来消耗现金,以获取更多利润的时候,筹资活动应该适时地调整筹资规模、筹资速度和筹资结构,积极组织现有债务的清偿,以节省资金成本。这个指标为正值说明公司在经营、投资、筹资等方面的协调性较好;指标为负值则说明企业在经营投资活动需要现金时筹资活动不能及时补充,或者是经营、投资活动获利后不能及时偿还筹资活动的债务。本文定义这个变量为哑变量,它的数值如果为正,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本文的研究模型如下:

其中,CC为校标变量或因变量,主要用来衡量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能够有效测量核心竞争力。CC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通过将样本企业按照2006年末企业总市值进行排序,排名在第一个四分位数的公司(前34名)赋值为1,其他赋值为0。因变量为0/1哑变量,不满足一般的线型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因此,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

3.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本文的假设,即核心竞争力与一个企业的价值性成正比关系。

现金流量协调系数(S[,1])没有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可能和样本规模和核心竞争力的0/1赋值方法有关。但因为系数为正,说明系统整合性还是与核心竞争力有正相关的关系,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同样也是如此。

回归结果表明,科研人员所占比率(U[,1])和本科以上学历比率(U[,2])与核心竞争力成负相关,而且本科以上学历比率(U[,2])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实这个现象在我国还是有合理解释的,由于在我国,不少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员工总体人数较大,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大,获得的规模经济收益保证他们能够薄利多销,从而能够在整个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描述性统计的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市值排名在前的企业在科研人员比例不是很高,往往都低于整个行业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其整体规模和员工人数总数比较大有关。大企业科研投入的绝对数比较高,但人均值相对较低。这些企业大多追求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薄利多销,这也是他们等能够连续几年竞争力一直都很强的原因之一。上市时间在5年以上的企业科研人员所占比率相对稳定,但是2002年以后上市的企业,由于规模相对比较小所以导致其科研人员所占比率(U[,1])很大,从而使得科研人员所占比率(U[,1])与校标变量(CC)成负相关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部分支持了核心竞争力跟企业的价值性、独特性和系统整合性成正比关系,部分变量没有通过检验可能跟样本选择以及数据处理方法有关。对于领先性这个指标,本文的计算方法是本企业的Tobin-Q值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值,之所以出现负相关并通过了检验,可能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带来资本市场无法准确反映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表现所致。

五、结论

本文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特性为基础来设计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化为价值性、独特性、领先性和系统整合性这4种类型指标,其中前3种类型指标主要体现在财务数量方面,最后1种类型主要体现在财务质量方面。基于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价值性、独特性和系统整合性成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本文构建的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是有效的。本文可能的意义在于:第一,从核心能力特性角度设计民营企业核性竞争力评价体系,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第二,对4类评价指标进行界定,并将其转化为直接的指示性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样就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直接揭示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明方向;第三,通过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了其校标效度。

当然,本文也存在相当的不足,这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第一,评价指标受统计数据特征限制,部分类型评价指标指示性指标较少;第二,样本规模限制,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来进一步检验本文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将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评价指标,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将会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  ;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_企业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