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求异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求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商品社会的激烈竞争,开放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培养现代人的思维。因此,要冲破旧的见解和已有知识的局限,从而深化思维,开拓思维的新领域。培养人才应向培养多维思维的目标奋进。但普通中学现行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传统式的,重在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千篇一律的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产生厌倦情绪。我以为这种教育方法与目前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是十分不适应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多维思维关键在于提高其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传统的或已有定论的观点反其道而思之,大胆地向它们质疑和挑战,提出新的见解。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软化思维者大脑,从超常角度进行思维活动,冲破固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大脑储存的信息进行新的组合,用全新的观点来考察对象,并做出正确的结论,以增强思维的机敏度。
什么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即是不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思路宽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求异思维的人,他打破传统的、已有的、自己或别人已有的知识和见解局限。它常常是新发现和新创造的先导。
培养和造就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通过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有如下的途径和方法。
1 诱发求异思维的途径
正确选择思维的发散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求异思维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的思维方法,它不受传统思维已知结论等定势思维的束缚,对同一事物和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联系出发分析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而且在教学中注意选择正确的思维发散点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种种思路和方法。
1) 正确选择思维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每篇课文都有文思、文体、主题、情节、人物、环境、都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发散点。要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关键在于选准、选活发散点。例:《牛郎织女》一文主要描写对象是人物——牛郎织女。于是我选择了人物作为发散点,引导学生提出很多问题:牛是神牛为什么死?牛郎既然能上天,为什么不能过银河?这样发散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争辩,统一认识到他俩结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反抗压迫和追求自由的理想。而这些情节是人们想象虚构的,是中心思想需要的,它与写实的记叙文在表达方法上是有区别的。这样通过思维的发散点,可以使学生在摸索问题过程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解决了问题。
2) 采用多角发散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教《鸿门宴》一课,选定人物为发散点。提出:假如你是项羽,面对现实将怎么办?这样一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波,学生非常活跃,议论纷纷。有的说:“听范增之言杀死刘邦。”有的说:“杀死刘邦谋士张良。”有的说:“夜袭驻军,彻底消灭刘邦。”我又提问:“项羽为什么不按你们说的去做,是他蠢笨吗?”于是又有许多学生说出了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的原因。有的从项羽的性格找原因,有的从项羽用人不当找原因,有的说是项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错误地分析了形势等等。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从而产生创造力,培养开拓人才,适应新形势需要,效果应是可喜的。
3) 采用课内与课外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在课内求异的积极性,而且要让学生从课内过渡到课外,让求异思维迁移到各种学习中和生活里。用已知求未知,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被培养成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例如:教完《失街亭》一课后,提出诸葛亮是否有错?他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不能统一中国?建议学生课后读《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分析力。
2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告诉我们,毫无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追求。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求异思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我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1) 通过课文某一情节,启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如读《荔枝蜜》一文时问学生本文为什么结尾写了:“我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借梦寓意:要象蜜蜂一样为人类作出贡献;有的说羡慕奉献精神,有的说蜜蜂体现了勤劳美。因为他们不限于老师的传授,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智力就此得到了发展。
2) 利用课文的插图视觉、推动创造的兴趣。插图往往使学生思维产生兴趣,因此,利用课本的插图,诱发学生思维兴趣也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好方法。我曾利用《药》这篇小说的插图中的半秃树,木立的乌鸦背影,寥寥荒草这一形象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联想到悲怆的世界,深刻地理解课文、丰富课文的内涵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努力避免定势思维,引起求异思维活动。我教《果树园》一文时,归纳段意,故意改变定势思维传统的概括法,采用“变式”练习方式,先要求学生用二个单音词概括段意,然后要求将单音词组成双音合成词,再组成偏正词组,最后组成句子。肯定了“乐”与“恨”“欢乐”与“仇恨”“农民的欢乐”,“地主的仇恨”,“表现农民的欢乐”,“刻画了地主的仇恨”这一答案。实践证明这种变式练习能激发学生浓烈的求异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到一次逻辑推理的训练,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和条理化。
4) 通过假设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再造性想象与求异思维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不依赖于现成的描述,通过联想关系能再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假设,可以达到诱发求异兴趣的目的。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提出了假设:假如于勒认出了哥哥菲利普的话,他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和行动?实践证明,这样一设,触发了学生的丰富联想,为求异思维搭了桥,开拓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深化了他们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3 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其他方法
根据中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求异思维还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1) 通过归缪法求异。假定课文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由此推出一两个反例,反证其不完全正确或是错误。让学生通过归缪法来推翻或否定原有的观点,从而提出更新的论点。
2) 通过排除法求异。将原作者用来论证观点的论据一一加以推翻,从而推翻作者的观点。也是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好方法。
3) 通过类比求异。假设原作具有某一特性,用另一公认具有这种特性的典型例子与原作比较,找出二者之间大相径庭之处,从而证明原作与例子的差异,进而推翻原作的某种特性,也是对学生一种很好的训练。
例如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中提到明写、暗写问题,与《药》也提出明写暗写问题作比较。就知《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明写暗写说法不正确。
还可通过对比法求异和反证法求异,等等。
对某一事物,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没有象今天这样清醒地从心理学的角度,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论化的角度去认识求异思维对培养人才的意义。我对求异思维认识还十分粗浅,培养方法也很单调,掌握也不稳当,有待今后的教学实践来学习和充实。
收稿日期:1995—09—12